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体育校长|阮光清:40年只干一件事,体育老师要看得起自己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发自宁德
2021-01-15 15:59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编者按】

中考体育100分、体育中考占比加大、体育培训市场走俏火爆……最近半年,体育牵动着无数考生和家长的心。

但体育的面貌从不只是分数——随着体育理念不断夯实加深,有一群校长用10年或更长的岁月大力开展体育教育,用运动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如何谋生。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走访全国多地,采访多位“以体树人”著称的体育校长,他们的学校或坐落于城市周边乡村、或来自脱贫攻坚地区,也有杭州、成都的现代化大城市学校。

但相同的是——他们都用体育影响着孩子的未来,体育甚至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

制图:白浪

将自己的热爱变成一份坚持一辈子的事业,对大多数人而言,似乎只存在于“梦想”之中。而当这样略显理想主义的故事发生在年过六旬的阮光清身上,那些好奇和惊叹自然如影随形。

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在阮光清身上?一位一辈子生活在福建宁德的小学体育老师为什么能够书写一段如此不平凡的人生?

40年扎根一所学校,40年坚守体育教育岗位,30年持续收集学生体质数据,从一位普通的体育老师成为一名“不太普通”的体育校长,这样的故事存在着太多偶然性,但正是一个个“偶然”汇成了“必然”。

“当一名体育老师,如果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话,还指望别人会尊重你吗?”这是阮光清经常告诫年轻教师的一句话,“要好好守护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体育的乐趣。”

阮光清校长介绍当年的“雷达图”,每一张图标都是他们亲手制作的。本文图片视频拍摄: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一位编外人员的“全国首创”

阮光清是何许人也?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在福建省的小学教育界甚至是全国的小学体育教育界,这个名字分量十足。

30多年前,当未来学家托夫勒第一次在自己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中提到“大数据”这个名词,阮光清已经开始用“最原始”的方式搜集小学生体质测试的“大数据”。

“那时候不要说福建省,就算是在全国范围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也没有人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改善他们的体质。”和澎湃新闻记者谈起自己曾经绘制的一份份“雷达图”,年过六旬依旧中气十足的阮光清校长特意提高了语调。

掌握这样在当时“相当先进”的体质监测方式并且坚持每年收集学生的体质数据,其实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刚工作的时候,我认为体育就是竞技,比赛成绩好就是一切。”1981年进入宁师附小成为专职体育老师的阮光清,在全国推行中小学生体质测试的最初阶段,发现竞技成绩提升并没有给学生们的体质带来提升,反而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阮光清力主建成的“下操场”解决了下雨天学生上体育课的问题。

就在阮光清困惑于这样的反差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福建师范大学的陈智寿教授组织了一个关于“福建省体育课程科学化研究”的团队。

但当他打电话征求陈智寿教授的同意,希望进入这个研究团队时,陈智寿教授告诉他,团队的组建已经结束,没有办法帮他拿到批文补入团队。

“我当时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只要能让我参加,有没有名分我并不在意。”就这样,当时不满30岁的阮光清成了这个专家团队中的“编外人员”。

那是1989年,宁德到福州还有只蜿蜒的盘山公路,阮光清要坐4个多小时的客车才能赶到福州,“我记得教授在自己家的走廊上挂了一块黑板,然后给我做半天的培训,包括体育课程概念、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就这样,从第一次提着厚厚一大堆材料回到宁师附小,到以后每一次往返福州都要花上8个多小时,阮光清一坚持就是3年时间。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他把自己在研究团队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

他随机在三年级的六个班中选择两个实验班和两个对照班,每年放假之前,按照国家给出的体质测试内容进行一次体质测验,然后根据个人数据、班级平均数据和年段数据,在实验班制定“有目的”的体质训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训练项目,补足短板。

1980年代的学校。

“那时候所有的数据都要用计算器一个一个按出来计算,每天坐在办公室从早到晚,也要至少一个月。”回忆起那段时光,阮光清校长也笑了,“坐得屁股生疮啊。”

彼时,为了让学生对体质训练产生兴趣,阮光清选择了直观的“雷达图”,所有学生的体质情况一目了然,也正是得益于这样在小学阶段的“全国首创”,宁师附小实验班的学生在三年里有了明显的体质改善——雷达图的形状变得更加规正。

1991年,一场关于全国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益现场观摩研讨会在辽宁鞍山举行,大会向全国征集体育教研的论文,最终,福建省只有陈智寿教授和阮光清的论文入选了大会的报告。

“对我来说,一个没有名分的成员得到了认可,是一份莫大的鼓励。”

阮光清和83岁高龄的薛鸿俊老校长。

“体育老师也可以做校长?”

三年为一轮的体育教学研究,阮光清跟着陈智寿教授就这样钻研了三轮,一晃就是9年时间。

在这略显漫长的研究过程中,阮光清和宁师附小的体育老师们,从没有间断过对学生们的体质测试,以及对于他们体质中薄弱环节的提升和强化。

而这份强化,在有了一定条件后,就先从体育设施的创新开始。

在学校的改造过程中,他先是为学生建起了一个拥有“直道50米、总长170米跑道”的操场,然后又在教学楼的改造阶段,建起了一个在教学楼负一层的“下操场”,以便学生在下雨天可以正常参加体育活动。

翻新后的操场。

“当时为了能够给学生们建起一条至少70米的直线跑道,阮校长和相关部门吵了不少回。”一位学校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最后阮校长牺牲了停车场,才换来了学生们的跑道。”

坚持体质测试的“大数据”收集,帮助学生在有限空间内建造两个运动操场,并且在体育教学上屡获全省和全国的优秀名次,加上阮光清在少先队总辅导员职位上的工作成绩,他从一名普通的体育老师成为了体育教研组组长,然后又从综合学科的技能组组长成长为副校长。

最终在2013年,成为了宁师附小的第一位“体育校长”。

宁师附小的新校区如今拥有完整的足球场。

在那个年代,体育老师成为班主任的例子都凤毛麟角,更不要说体育老师成为了一校之长了。

“我记得有一次,坐公交车的时候,相熟的司机师傅好奇地问,‘听说你们换了一位体育老师做校长,体育老师也可以做校长’?”

这样的质疑在那个年代不在少数,阮光清校长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并不急于争辩,而是凭着自己所坚持的信念,用行动给出答案:

2013年,他力排众议,在福建省内首开先河把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引进校园,其后几年,宁师附小3000多名学生中有2000多人都活跃在体育俱乐部里;2015年,他成为当时福建省唯一一个基础教育方面体育课程的名师,2016年,他又获聘为福建省第一批正高级教师。

阮光清校长把当时的体育俱乐部起名为“六艺”——礼(礼节)、乐(快乐)、勤(勤奋)、友(友谊)、搏(拼搏)和技(技能),就是希望所有参与体育的学生,不只要关注竞技上的成绩,还要理解体育带来的精神财富。

疫情期间开设畲家拳的居家训练,如今成为特色。(00:47)
“体育老师,要看得起自己”

40年体育教育,阮光清校长不仅仅用体育教育学生,还有那些跟着他学习体育教育的老师们。

如今,宁师附小有18位专职体育老师,几乎所有老师都是阮光清校长的徒弟。在学校里,这些体育老师们除了喊一声“校长”,更习惯把阮光清校长喊作“师傅”。

“师傅用自己的坚持和热爱,改变了校内老师和校外家长对于体育这门科目的理解。”这是宁师附小的工会主席、福建省中小学名师重点培养对象陈煌老师对于阮光清校长的评价。

陈煌是阮光清在宁德师范学院的学弟,同时也是他在宁师附小的“大弟子”。不过1992年,当陈煌刚进入学校任教时,他还是一名语文老师。

“我记得第一年我教语文,其中一个班级就在期末拿了个第三名,学校奖励了我10块钱,那时候工资也就五六十块,所以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宁师附小的课后体育俱乐部成为了福建教学的典型。

那一年,在教学上成绩突出的陈煌被阮光清相中,由于体育教研组缺了两名专职老师,他希望热爱体育的陈煌能够成为一名专职体育老师。

“那时候,身边的很多老师都劝我,如果我去了体育组,可能前途就全都误掉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陈煌老师颇为感慨,“毕竟当时是语文和数学这些主科的天下。”

然而,陈煌最终选择了转入体育组,用他的话说,“除了喜欢体育,最重要的还是被阮校长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他至今都记得,在1990年代初的那几年,宁师附小还是泥土地的操场,阮校长每一节体育课之前都要花半个小时在操场上用白灰或者谷壳烧的“谷灰”来画跑道,“一两节课过去,地上的跑道就不见了,然后阮校长还要重新画跑道。”

即便如此,每一节课,阮校长总是神采飞扬,学生们也总是充满热情。

和陈煌同期的郑皓锋是从乡村完小考入宁师附小的一位老师,在农村学校教书的5年时间,他将自己擅长的武术带到了体育课上。而在进入宁师附小成为专职体育老师之后,他改项跆拳道,并且在阮光清校长的鼓励下,建立起了“小跆风跆拳道俱乐部”。

正是在这个俱乐部里,郑皓锋发现了当时二年级的龚莉——如今正在备战东京奥运的中国女子空手道主力成员。

龚莉正是从小跆风跆拳道俱乐部走出去的。

“她当时在校外学了两年武术,她妈妈觉得她大大咧咧,性格比较泼辣,就把她送来我的俱乐部。”

那段时间,由于龚莉母亲工作的原因,龚莉有很长一段时间寄宿在郑皓锋家中。郑皓锋发现,龚莉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在速度和爆发力上展示出了很好的天赋。但有意思的是,由于她在打法上的横冲直撞,有一段时间,她一直输给隔壁班的一个男生。

“那时候她输了就要哭鼻子,但是我告诉她,竞技体育不只是输赢,要学会面对失败,然后在失败中反思,并且要善于观察。”

这些其实也是阮光清校长教给郑皓锋的教学理念和体育精神,用郑皓锋的话说,“我只是把阮光清校长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后来,郑皓锋将龚莉送到了福州市少体校训练,这个决定也让龚莉遇到了之后的“伯乐”,走上了国家队和奥运的道路。

其实在发掘龚莉之前,郑皓锋也有过踌躇,毕竟当时整体的体育教学氛围不算好,直到阮光清校长说了那段郑皓锋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话。

“当一名体育老师,如果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话,你还指望别人会尊重你吗,你要自己会尊重自己的职业,体育课堂是你的,你要好好守护自己的课堂。”

如今,郑皓锋已经成了宁师附小的副校长,同时也是福建省小学体育学科带头人“或许未来我也会走上校长岗位,我会把这种对于体育教育的执着和热爱坚持下去。”

30多年前,阮光清用来给学生测量肺活量的机器,他还称之为“宝贝”。

一辈子只坚持一件事

阮光清校长之所以能够如此执着地坚持一份热爱,并且感染着身边像郑皓锋和陈煌这样的后辈,也离不开当时闽东的大环境——“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闽东精神像是一方沃土,从1990年代初滋养着当时一腔热血的年轻人。

30多年来,阮光清带着一帮年轻人脚踏实地从事体育教育,正是希望体育能够在中小学阶段受到更多重视,并且帮助学生们从小就享受到体育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财富。

去年12月中旬,在一场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强调,“从2021年起,绝大多数的省份体育中考分值都会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

这也就意味着,体育科目的地位在中学阶段将得到史无前例的提升,而在小学阶段,体育课同样也将受到重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的时间会越来越多,但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体育’才是我们未来在体育教学中需要努力的关键。”

孩子们玩得很开心。(00:17)
阮光清校长口中的“有效体育”,是遵循“健康第一”的理念,明确以强筋骨为基础,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宗旨,从而在理论知识、情感和意志上全面提升的教学真义。

“我们学校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两节体育课中间加上一节活动课,未来我们还会考虑能不能把三节体育课和活动课增加到四节。”

谈起中小学体育教育,阮光清校长总是神采飞扬,丝毫看不出是一位已达退休年龄的延退老人,“加一节活动课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加的,而是要经过实验和数据论证,就像当年的实验班和对照班。”

聊到未来两年甚至是更长远的工作计划,阮光清校长显然了然于胸。

“我现在除了上课,主要就是做好名师工作室,培养更多在体育教育方面有潜力的年轻人。”

将一生奉献给体育教育,阮光清也从体育教育中收获了许多。2020年9月,蔡崇信公益基金会正式公布了首届蔡崇信“以体树人”杰出校长评选的10名获奖校长名单,阮光清就位列其中。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也是一个善举,对于体育在全社会的推广都有好处。”阮光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也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去引导更多年轻的体育教师,“能够评上这个荣誉,对我过去40年的教育工作是一个很好的肯定和激励。”

翻新后的学校拥有了塑胶操场。

而对于包括体育在内的“五育”,阮光清一直有一个很美好的比喻:

德育是“天”,体育是“地”,智育是流淌的“河流”,美育是盛开的“花朵”,而挺立着的劳动教育就如“大树”和“果实”。而那如诗画般的河流、山川、绿草、花园、森林和稻田,都需要“天和地”联手撑起。

从入职宁师附小的第一天到退下“体育校长”的岗位,阮光清从没有“瞧不起”自己的这份职业,也正是他那份“好好守护体育课堂”的承诺,让宁师附小的一批批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真正的乐趣”。

如今走在校园里,学生们看到阮光清依旧热情地敬上队礼,然后亲切地喊一声“校长好”,甚至有学生还会主动邀请阮光清踢球。

孩子们对于体育的这份热情,正是他在40年前走入这所学校时所期待的职业价值。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