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土味借贷广告把奇葩当流行,媒体: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陷阱

舒圣祥/法治日报
2021-01-06 07:04
舆论场 >
字号

法治日报1月6日消息,银保监会近日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剑指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等乱象。这也回应了近期某些土味借贷广告把奇葩当流行、博眼球所引发的强烈社会关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很多提供线上服务的平台都在极力拓展自己的金融业务,提供外卖服务的可以借钱给你,从事打车服务的也在借钱给你……一时间给公众一种幻象:仿佛全世界都等着借钱给你,仿佛只要借钱就能过上好日子。前段时间,一些互联网公司更是发布了“打工者借钱给女儿过生日”“农民工借钱给患病的母亲升级头等舱”“老汉借钱追求空姐”等一系列土味借贷广告,内容恶俗胡编乱造,令人极度反感。

这些刷屏的借贷广告,以农民工、快递员等底层群体作为主角,以动辄十几万元的借款额度作为诱惑,一边突出借贷之前的生活困窘,一边美化借贷之后的上层生活,刻意弱化还钱压力,夸大免息福利,以土味情节营造虚假场景,以奇葩人设吸引大众眼球,极尽哗众取宠和低俗营销之能事。在歪曲的价值导向下,溢出这些广告画面的,是满满的欺骗和诱导。

综观这些土味广告,都在片面强调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但所谓零利息却并不等于零成本,这背后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也会很高。由此观之,土味借贷广告不仅只是夸大宣传,更涉嫌欺诈,明显违反了广告法,同时还涉嫌不正当竞争,应该受到多重处罚。换个角度来看,这些网络平台之所以选择农民工、快递员等群体拍广告,将他们当作目标人群,正是利用了这一群体对网络借贷缺乏认知和对借贷规则一知半解的弱点。而通过广告轰炸的形式,不断传播过度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必然导致一些高风险产品被错位地推介给大量承受风险能力有限的群体。

任何产品都不容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凡诱导客户甚至误导客户的行为,都必须受到重拳惩治,互联网金融产品自然不能例外。在舆论炮轰之下,停掉土味借贷广告或许很容易,但要停掉某些网络平台经营理念中诱导用户过度消费的思维恐怕很难。因此,要治理的不只是土味借贷广告本身,还有平台为了赚取利润疯狂无底线宣传,无序放贷导致用户过度负债的乱象。

目前,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些乱象。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旨在从规章层面规范网络小贷业务。该暂行办法规定,网络贷款公司应根据借款人收入水平、总体负债、资产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金额和期限,使借款人每期还款额不超过其还款能力。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小贷从业机构要对照相关要求做好自查和整改,并特别强调,“禁止诱导借款人过度负债、多头借贷”。这一通过完善法律规章对网络小贷公司进行严格规制的举措,及时而必要。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是风险和陷阱。合理使用借贷产品,能够解燃眉之急,能够便利日常生活,但以土味借贷广告为典型代表的恶俗借贷营销,不仅不利于消费者树立理性的消费观,还可能导致借款人过度负债,甚至让他们身陷沉重的债务泥潭,毁掉本来的正常生活和整个人生。

人性是脆弱的,在貌似不劳而获的好事面前,很多人禁不住诱惑,尤其是在严重缺乏相关金融知识的背景之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目标客户正在日益下沉,很多原本借不到钱的人现在可以借到钱,这或许是好事,但如果风险把控不严,宣传过度消费,诱导过度负债,危害的不仅是借贷者的资金安全和生活安宁,还可能增加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及时出手,规制违规行为,正是要把风险化解在苗头之中。相关规定正式出台后,也要确保其得到切实贯彻落实,从而最大化地保障借贷者的合法权益,确保金融安全。

(原题为《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

    责任编辑:伍智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