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校应届毕业生高年薪受关注,专家:学生自报数据难保真实性
1月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一则题为《多所名校公布毕业生平均薪酬:南大、哈工大(深圳)超17万》的报道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和讨论。
有网友质疑数据的真实性;也有网友认为数据可能是真实的,但又未必能反映出整个毕业生群体的真实情况;还有网友表示“本人同济大学本科毕业的,第一年就是20万元收入”,认为南大、哈工大(深圳)等公布的2020届被调查毕业生平均薪酬超17万元/年属于真实数据。
对此,多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高校毕业生薪酬相关数据通常由学生自愿填报,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都难以保证。因此,这些薪酬数据只能“仅供参考”。
此外,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指出,相较而言,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比薪酬高低问题更值得关注。他认为,好工作和高薪是干出来的,不是挑出来的,毕业生不必过度关注薪资高低,应先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强自立,避免成为啃老族。
高校毕业生薪酬数据多为学生自主填报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毕业生平均月薪、年薪等数据来源何处?
南京大学官网公布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表示,调研通过网络问卷完成,调研时间为2020年10月28日至11月4日,最终有效样本为3709个。
据澎湃新闻了解,南大2020届共有8161名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85%。这意味着,南大在薪酬统计方面调查的毕业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约45%。
1月4日下午,南大学生就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部分毕业生未反馈薪酬数据,而部分高薪酬的毕业生则较主动填写了数据。
澎湃新闻通过采访多所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了解到,毕业生可通过教育部相关信息平台实现网上签约,学生就业形态和就业情况也可在网上直接统计,该统计中不涉及毕业生薪资水平。
由于无须上报毕业生薪酬相关数据,绝大多数高校通常不会逐一去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薪酬情况。部分高校则会对学生就业协议中录入的或学生自主填报的薪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在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时,有些高校会披露、分析有关毕业生薪酬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和分析往往就是基于学生自愿上报的信息。
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难保证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毕业生平均月薪、年薪等数据是否可信?
南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就其工作经验来看,每年毕业生上报的薪资水平数据只可能比他们的实际薪资水平低,不太会有被夸大报高的情况。
还有部分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坦言,实际可能存在薪酬较高的毕业生填报了数据、薪酬较低的毕业生碍于面子未填报数据的情况。因此确实可能存在高校毕业生薪酬数据真实,但无法真实反映整个毕业生群体薪酬状况的问题。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则表示,由于毕业生薪资数据主要来自毕业生自述,可信度不好说。
多所名校公布的“2020届被调查毕业生平均年薪超17万元”的数据是否虚高?
“由于薪酬数据都是毕业生自己填报的,而毕业生填报数据时可能会因面子问题,将薪酬水平往高了报的情况;但也不排除部分毕业生因低调谦虚而将薪酬报低的情况。”陈志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不管是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调查,还是通过对其所在单位进行调查,任何一所高校都很难拿到全面完整、准确可信的毕业生薪酬水平数据,这可能导致高校收集到的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类似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这些由毕业生自行填报、高校自己发布的数据难以保证客观性和真实性,基于这样的数据来做毕业生薪酬水平高低分析没有实际意义。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指出,高校自身完成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缺少第三方性,其信度、效度、真实性都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同时,他还指出,国内做这类调查的第三方机构数量少、业务范围受到限制,这使得有关高校毕业生薪酬的完整系统、真实有效的数据很难获得。
还有教育学者指出,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校就业部门的“功劳簿”,而毕业生就业率、薪资水平等都是能“撑场面”的数据,不排除学生在填报数据过程中被引导填写“更好看”的数据的可能。因此,这些数据可能多少都有些浮夸,只能仅供参考。
无须过多关注毕业生薪酬水平
尽管如此,从目前已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可看出,高校毕业生的薪酬水平与其学历层次呈正相关。总体而言,博士生的薪酬水平高于硕士生,硕士生的薪酬水平高于本科生。
关于毕业生薪资水平的影响因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郭元婕认为,学历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毕业生所进入的行业,获得的职务、职位以及人才市场上的供需关系等。
陈志文指出,就同一培养层次而言,一般文科毕业生的薪酬会低于理工科毕业生,尤其是工科。除个别专业外,多数人文社科类毕业生的薪酬显著低于工科毕业生薪酬,有些甚至会低一半。
相比于毕业生的薪资待遇问题,陈志文更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
他认为,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经济发展形势还会比较艰难,这意味着就业需求实际在萎缩,而大学毕业生会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也会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会持续存在。
陈志文不赞成毕业生抱着“等到就业形势好了再就业”的心态选择不就业、慢就业。他担心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回家待业时间长了之后,就没有求职的动力了,变为啃老族。
陈志文强调,毕业生应脚踏实地先解决自强自立的问题,而不是过度去关注工作好不好、工资高不高等问题。
“好工作和高薪不是挑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毕业生不要太在意一时的薪酬待遇。在工作过程中,足够努力、足够优秀的人通常都能获得合理的回报。”陈志文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