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什么每换一次新款iPhone,就感觉自己的脸又小了一圈?
原创 苏志斌 果壳
这几年,是不是大家有一种感觉,手机屏幕越变越大,让人难以“一手掌握”?回想当年,初代iPhone发布会上,乔布斯的名言 “手机屏幕的最佳尺寸是 3.5 寸” 似乎还在耳边回响。但眨眼之间,6 寸左右屏幕已经是智能平板手机的“标配”,而且手机屏幕依旧在不断变大,以至于iPhone 12 mini 这种 5.4 寸的屏幕都被称为小屏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几年的手机屏幕面积不断飞跃?会不会像一些业界观察家讽刺的那样,最终我们会捧着盾牌一样的大号手机出街?手机屏幕的尺寸,究竟多大才是“上限”?
其实,屏幕变大的故事并非从手机开始。
iMac G3 透明彩壳下可见阴极射线管 | www.wired.com
早年的阴极射线管电视机体积大、分量沉,但显示面积只能占整体的很一小部分。初代 iMac 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多彩透明外壳下,也是这样一个笨重的显示装置。直到 LCD 屏幕可量产,才开始陆续出现诸如 Game Boy、NOKIA 3310、iPod 等经典产品。然而回看这些产品时会发现,它们的屏幕都只有今天 Apple Watch 那么丁点大,从黑白到彩色又经历好些年。这是受到当时 LCD 制作工艺的限制。
伴随着玻璃基板尺寸、产能和良率的提升,才开始有 Motorola、Palm 这些厂商开始生产更大屏幕的手机和智能设备。而 iPhone 就是踏着这些前人的脚印,融合了多点触控技术才登场的。
左起:Game Boy、Nokia 3310、iPod、Motorola Ming、Palm | www.engardget.com
当元器件越做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像素密度越来越大、玻璃基板尺寸日趋见涨,厂商们为了用更新更好的技术打造产品,势必会用上越来越大的屏幕,来向消费者展示自己进取的野心。
更大的屏幕,更多的信息流
然而,技术只是前提,无用的技术依然会被市场残酷淘汰。
随着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媒介也在发生变化。从文字、图片到视频,这些内容形式的变化,既带来了消费内容的蓬勃增长,也对网速等基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我们需要同时浏览和处理的信息量爆炸式增长,小屏幕早就已经装不下了,于是催生了人们心中对于更大屏幕的渴望。这时起,大屏幕不再是厂商推广的噱头,而是广大消费者的刚需。
与此同时,更多的信息应用场景和更复杂的消费需求,迫使设计师们面对前所未有的交互挑战。如何才能把这么多的信息在一个平面内有条不紊地展示出来,还能让人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功能呢?至此,拟物化的界面退场,信息逻辑关系更为清晰、高效的扁平化界面开始成为主流。
历代 iPhone 的尺寸与界面变化 | www.engardget.com
然而,信息增速是远大于硬件升级速度的,内容和交互两项核心需求都在推动着屏幕面积的进一步增加。必须再大一些、再大一点,才能勉强装得下人的欲望。
几乎可以说,从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起,屏幕越来越大就注定是必然的趋势。
可是,从人机工程的交互关系来看,更大的屏幕未必是更好的选择。
人机工程学决定了外部操纵设备的尺寸,不能超越人类手部尺寸太多 | 作者供图
以人类手部尺寸的平均数据来看,单手操作 4 寸以内屏幕的手机是没问题的,超过 4 寸后就得不时调整握持姿势来使用、屏幕超过 5 寸。就无法避免许多双手持握操作的情况出现,而超过 6 寸的屏幕就已经接近一台小号平板了,双手操作几乎成为常态。所以,乔布斯当年说 3.5 寸是最佳尺寸,这话放今天依然是没错的。
但为什么市场一再证明大屏才是最好卖的,而小屏不再被人青睐了呢?
这是因为,一款产品的设计策略,不会是纯技术导向的,市场需求的权重往往更大。使用更大、更贵的屏幕器件,必须得有更丰富、更多的应用场景来支撑,这样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否则很容易出现,拉高了成本和售价,但没有消费者为此买单的情况。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应用场景,人们开始在手机上处理文书工作,用手机拍摄和编辑照片,录制视频并剪辑发布。尤其是游戏行业,出现了越来越丰富的玩法,对屏幕有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越来越需要,这台随身的设备拥有更强、更丰富的移动端处理能力。
这些需求,在小屏幕上是难以满足的。
当人们越来越多地主动选择大屏手机时,厂商自然也会从市场的角度考虑:既然大家都要更大的屏幕,那何必再去研发小屏幕的手机?
所以,无论小屏幕的设计逻辑多么完美,也终是敌不过欲望。
产品定位决定尺寸上限
那么,手机尺寸还会继续变大吗?小屏幕就此成为绝唱了?
不难看到,我们身边仍然不少小屏手机的坚定拥护者。他们不打游戏、不刷社交媒体信息流、也不用手机处理各种工作,对他们来说,手机仍然只是一台打电话发信息、偶尔看看资讯就放到一边去的工具。他们或许是刻意地与大量冗余信息保持距离,与纷繁的噪声做对抗;也或许是他用电脑、平板、游戏主机来满足那些更复杂的需求。但无论是出于个人对禅的选择,还是对不同产品分工组合的做法,这都给小屏手机留下了一块空间。
小屏手机就是整个趋近于饱和的手机市场中,那个窄窄的长尾部分。体量不够大的厂商,不顾投入产出比去吃这块蛋糕的话,只会亏得很难看。所以,只有苹果这样的 “钞级巨无霸” 会在这个时间点,推出 mini 这样的产品。
而与 mini 对应的 6.7 寸 Pro Max,则是手机屏幕的上限了。
因为如果手机屏幕继续增大,就会达到平板电脑的那个尺寸,但在这两种产品形态之间,无法再出现一种具有足够市场价值的新的屏幕尺寸的产品。
华硕 2014 年推出的产品 PadFone,就是一款定位不清的产品 | www.engardget.com
无论对于哪家厂商而言,把手机屏幕尺寸进一步做大,都不是一个太难的技术问题。过去也不是没有厂商尝试过 7 寸以上的手机,华硕甚至曾经出过一套分体组合的平板手机PadFone。可市场教育我们,这种模棱两可、定位不清的产品的生存空间,比小屏幕手机的还要小得多。于是,它们陆续消失了。
这才是决定手机屏幕上限的关键:产品定位。
手机,平板,笔记本,这使用频次最高的3块屏幕,虽然许多功能重叠,但不能彻底融合 | www.engardget.com
手机和平板的界限在哪里?应用场景分别有什么差异?只要这两个问题没想明白,那么,无论是更大屏的手机还是更轻巧的平板,都注定要被市场淘汰。
突破平面,拭目以待
可是,信息、需求、应用场景的增加不会停止,手机屏幕已经装不下人们的躁动了。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挣脱屏幕上限的方法,不是做出更大的手机。从手机上分离出某些功能,或者将更多的外设与手机联动,成为了眼下以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趋势。于是,我们有了耳朵的延展—TWS 耳机,分离的信息流—智能手表,空间的智能化—智能家居,以及电脑、平板、手机、手表、耳机的分布式多设备协同联动。一个盆装不下的水,用五六个盆怎么也能装下了。
苹果、华为、锤子的多屏协同方案 | www.engardget.com
新的载体,必然引入新的交互。所以,大家会看到,苹果、华为、锤子在手机、平板、电脑的三屏协同上都尝试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案。虽然这些方案还不算特别成熟,更谈不上普及,但至少接住了扑面而来的信息洪流。可是,一块又一块的屏幕就真的足够了吗?巨大如三星 C49HG90 和苹果 Pro Display XDR 这样的怪兽显示器,就能接得住未来持续增长的信息了吗?
不,显示屏终归是二维的,但信息早已开始向三维溢出了。音乐和播客在音箱、耳机与手机、电脑、平板之间流动;广告在视频、音频和信息流、印刷品中全方位立体植入;就连抓宝可梦,也不能只躺在沙发上玩了,因为它们全都躲藏在大街、广场、草丛和湖边这些地方咯。
iPhone未来AR功能设想图 | www.cnet.com
随着信息的增长,突破二维是迟早的事,这个未来并不远。
在接下来的三到七年里,我们很可能会有幸见证 AR、UWB 这类技术方案所带来的冲击。因为它们将让交互的重心从平面中转移出来,让手重新伸向三维空间,让眼睛不再盯着方寸间的平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挣脱屏幕上限,也只有这样,各种显示设备才不会继续疯涨面积,回到一个最合理的尺寸上。
作者:苏志斌
原标题:《为什么每换一次新款iPhone,我就感觉自己的脸又小了一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