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糖炒栗子买错会致癌? 3个挑栗子小妙招,避开毒栗子

2021-01-06 16: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腾讯医典

要说民间街头风味小吃,哪个最当红,糖炒板栗,绝对能进前三!

街头巷尾,在热腾腾的大锅中翻炒的金黄栗肉,崩裂出甜腻又浓郁的焦香,伴着卖家熟悉的吆喝…..试问,此种美食诱惑,谁能把持得住?

(图源:soogif)

可坊间一直有传闻6颗栗子=1碗米饭,还听说路边的“糖炒栗子”大都加了石蜡,吃多了致癌。

对于想吃又想瘦的朋友来说,手中的板栗突然就不香了!

那,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栗子之所以背扣上这个帽子,因为它虽然是坚果,但碳水化合物含量实在是高。

熟板栗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能达到46.0% ,和花卷、馒头、油饼差不多,约是蒸米饭的2倍[1]。

从能量上算,一般一颗板栗重20g,6颗大栗子相当于约一碗蒸米饭(按200克,4两计算)[1]。

当然,我们并不能直接把米饭和栗子划等号,毕竟板栗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1]。

(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第一册[1])

板栗(熟)与蒸米饭(代表值)的营养成分比较(以每100g可食部计)

板栗中矿物质很全面,其胡萝卜素含量为240微克/100克,而普通的米、面及制品中几乎不含胡萝卜素。

另外,板栗中也含有多种矿物质营养素,如钙、磷、铁、钾、镁等,尤其是钾含量,是香蕉的近两倍。

同时,板栗中维生素B2的含量至少是大米的4倍,膳食纤维的含量也比一般精制的白米、白面多一些。

总的来说,栗子虽好,不可多吃,另外如果不小心贪吃了几颗栗子,那么一定要记得少吃点主食。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荐每周吃50-70克坚果,相当于每天吃4~5个板栗。

当然对于正在减肥、需要控制血糖、有胃胀及反酸问题的朋友最好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再少吃一点。

街边小贩卖的板栗,栗子外皮油光锃亮的,卖相是真的有诱惑力~

网上就流传说:这是板栗商家为了提高卖相,往里面添加了提色剂——石蜡!甚至是强致癌物质——工业石蜡!

细思极恐,是真的吗?

(来源:soogif)

石蜡分食品级石蜡和工业级石蜡。

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2014 中,明确规定食品级石蜡可用于某几类食品(一般用于糖果、焙烤类)的加工工艺中,一般板栗中不用添加。

而工业级石蜡里面含有硫化物以及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越是劣质的石蜡油,含的有害杂质越多。这是严禁在食品中添加,正规渠道买的栗子也不会有。

当然,确实有些黑心商贩为了图便宜,会用价格便宜的劣质工业石蜡油来给板栗提亮。

所以,购买板栗时,这三个细节多多注意,挑到劣质板栗的几率就越小。

简单的有三个方法容易上手:看一看、擦一擦、尝一尝。

1. 看一看

由下图就能看出,一个颜色油亮到闪瞎眼,一个颜色稍偏黄暗调一些。

传统的糖炒栗子应该是用麦芽糖和植物油炒制(加的量也比较少),但是一般做不到色泽很亮很均匀。而加入石蜡的则是乌黑发亮,颜色很深很均匀。

来源:自己拍的(左边是商场内购买,右边为街贩购买)

2. 擦一擦

可以用纸巾擦一擦外壳,滑溜溜地油渍多的尽量不购买。因为麦芽糖炒的一般表面会有些沾手的感觉,而且也不会有过多油渍。

3. 尝一尝

可以买之前,问老板要一颗尝尝。如果很甜的,还略微发苦的最好不要买,有些商家会用比白糖甜几百倍的糖精钠翻炒。

总结下:尽量选择在室内加工的糖炒板栗,吃的时候,不要直接将带皮的栗子放入嘴中,建议先用手剥皮再食用,降低风险。

而且,尽量不要挑选开口的板栗,可食用的部分在炒的过程,难免会沾些灰尘碎屑,对健康有害。

最后加个小提醒:板栗用蒸煮的方法烹饪会更好哟!没有加糖,而且水分含量较多,热量相对较少。

审稿专家:徐维盛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博士/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https://www.guinnessworldrecords.cn/news/2014/9/launch-story-60215

[2]陈建国,沈福民.味觉的生理学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1998(02):3-5.

[3]Bartoshuk LM, Duffy VB, Reed D, et al. Super-tasting, earaches and head injury: genetics andpathology alter our taste worlds. Neuroscience Biobehav Rev, 1996, 20∶79~ 87.

[4]Bartoshuk LM, Duffy VB, Miller IJ. PTC/PROP tasting: anatomy, psychophysics, and sex effects. Psysiol Behav, 1994, 56∶1165~ 1171.

[5]Iglesias-Bartolome R, Uchiyama A, Molinolo AA, et al. Transcriptional signature primes human oral mucosa for rapid wound healing. Sci Transl Med. 2018;10(451):eaap8798.

[6]Powers SK, Criswell D, Lieu F-K, Dodd S, Silverman H. Diaphragmatic fiber type specific adaptation to endurance exercise. Respir Physiol. 1992;89(2):195–207.

[7]Stål PS, Lindman R.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soft palate muscles with respect to fibre types, myosins and capillary supply. J Anat. 2000;197:275–290.

[8]Nashi N, Kang S, Barkdull GC, Lucas J, Davidson TM. Lingual fat at autopsy. Laryngoscope. 2007;117(8):1467-1473.

[9]刘来艳. 舌体大小与OSAHS的相关性分析[D].皖南医学院,2017.

[10]SIMON S, DE ARAUJO I, GUTIERREZ R, et al.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gustation:A distributed processing code[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06, 7(11):890-901.

[11]Gahres, E. E. Tongue rolling and tongue folding and other hereditary movements of the tongue. J. Hered. 43: 221-225, 1952.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