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术馆奇妙日:“改变的童年”与“后浪”袭来的多元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1-01-01 12:2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2020年的最后一天,一场名为“美术馆奇妙日:改变的童年”的展览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走到展厅门口就感到“后浪”袭来——一组墙绘让人看到从平板电脑中蹦出的一系列卡通人物、再到墙上一组稚嫩、微带美颜的自拍,似乎能看到如今中小学生所处的由网络带来的多元时代。“美术馆奇妙日”指向的是青少年艺术教育,指向的是未来。

“美术馆奇妙日”展览现场的小观众

2020年,B站的年度弹幕是“爷青回”。出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们经历着前人无法想象的童年。他们从手机与pad中获取知识、兴趣,社会认同等。也许除了学生身份外,他们还是动画中的英雄、平台上的博主。在虚拟世界中,他们看起来少年老成。但他们本身却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他们的面孔和作品中,能看到社会的发展和由此带来的还是视野的变化。

展览入口的墙绘

展览以6个板块,邀请了来自上海16所中小学的百余位学生,展出近百件作品。特别的是,选拔了两位青少年策展人用同龄人视角和语言解读作品,更特别的是,她们的解读以“弹幕”的方式显示在展品上方,这不仅代表是呈现方式,也构成了一种新的表达。比如,在一组“致敬达利”的作品上配的“弹幕”是“龙在一个大房子里面玩,有一些人去拿房子上的珍珠”,同样也是浓浓的超现实主义。

考虑到孩子的视线,此次展览作品在展陈上均低于平常,有些展签还贴在地上,均是为了方便孩子观看和阅读。

一位观众以孩子的视角,蹲着看展签

致敬大师、解读传统,孩子眼中的世界

在展览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一组悬于展厅中、色彩各异的扎染作品。在稍有飘动的布面上,最初只认出贾科梅蒂的作品,但细看,渐渐浮现出罗伯特·德劳内的《埃菲尔铁塔》、杜尚的《自行车轮》,进而一场曾经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浮现而出;再细看周围的作品,还有扎染毕加索、蒙德里安可达鸭,慕夏飞天……还有解构的布尔乔亚、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

一组解构布尔乔亚的下雕塑

在十岁左右年纪,能看到、阅读、并从自己的角度再创作这些艺术史上的大师作品,不仅得益于从小便能够出国看世界,也得益于上海近几年美术馆的建设和展览的多元性,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馆藏、看到慕夏、贾科梅蒂,乃至布尔乔亚。

其实,在目前尚在外滩展出的“莫奈·日出”也常能看到年幼的观展小队,其中有来自于学校,也有社会培训机构。在展览中“致敬大师”板块中的作品也多半诞生于特展。

对于慕夏作品的解读再创作

馆校合作,展览推广与学校美术教学牵手并进。中小学生在创作中学会了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用中国方式表达当代自我,同时深入浅出地习得了文化理解能力。最终,他们以自己的视角为大师的作品赋予了当代的演绎。

除了对西方美术作品的学习外,不少作品以水墨的方式创作。其中,较为醒目的是水墨版变形金刚——3张4尺整张的作品,将大黄蜂、擎天柱等美国卡通形象以水墨淋漓的方式诠释。这三件作品来自一对正在读初中的兄弟,受家庭的影响,他们4岁便开始学习水墨。虽然以水墨画变形金刚并非他们首创,笔墨也还稚嫩,但却能看到一种未来的视角,以及新的一代对传统的理解。

水墨表现的变形金刚

对传统的理解还体现在一组神话故事的创作,在这组作品中,能看到孩子们溯源的传统是敦煌,敦煌壁画的造型、色彩化身在孩子的笔下。也许孩子们还无法从美术史、社会学等多重角度去理解敦煌的意义,也还不知“敦煌学”为何物,但至少在小小的心理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致敬大师和对于传统诠释还体现在对刘海粟作品的理解中,也从刘海粟的黄山作品追溯到中国山水画的普及,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角度打开孩子艺术的感知力与创造力。

对刘海粟先生黄山作品的解读

面对生活,以绘画表达言语

展览中一系列“豆本”作品也很吸引人。“豆本”指的是尺寸非常小的绘本,或叫迷你书。是一种更为自由的绘画创作载体,尤其是当眼睛已经习惯了大作品大装置,豆本这种简单淳朴的创作方式反而更容易进入内心。在展览中,孩子通过豆本练习不同的叙事方式,成了故事的导演,呈现他们经历的城市记忆。美术馆成为了艺术故事的传播平台,被治愈的反倒是大人,从而反思自己与小孩、与艺术的关系。

一个孩子正在阅读展览中的豆本

另外一些与疫情有关的创作,似乎让人看到了对上半年不安生活的另一种诠释。比起大人们社会性视角的疫情创作,孩子的表达更关注自己的内心。在策展人罗依尔看来,孩子的作品正是安全通道,向我们诉说着言语和文字无法表达的自我,引领我们进入他们奇妙的世界。

一位高中生疫情期间的创作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小音也在开幕当天来到展览现场,她从1980年代就开始关注儿童美术教育,也是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生美术教材副主编。在展览中,她看到了孩子表达的真实和活力,看到了孩子的快乐和悲伤,这些作品也能戳到成年人的痛处。“有作品是非常成熟的创作,已经不是孩子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老师的教学意愿,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画出自己的个性,甚至已经超出我们的期待了。”

策展人罗依尔导览

另在“来自学生的设计”板块,来自董家渡路二小的同学们实践了一次完整的美术馆教育活动。在展前课程中,同学们初步理解了设计与艺术的区别,尝试发现身边的需求,为他人设计解决方案。观看“百年上海设计”展后,发现了“好设计”的秘密,最终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创作。这些来自学生的作品中,大到刹车系统,小到社团Logo,直接地反映出他们处理问题的逻辑与团队合作的能力,也能反应出孩子思维的超前性。

来自小学生的设计

美术馆角度,对青少年艺术教育探索

此次展览虽然名为“美术馆奇妙日”,但作品源自美术馆、却不一定在美术馆完成。不少是美术馆、学校、艺术家、社会资源的合作案例。

展览现场,观众正在细读作品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美术馆奇妙日”活动已经做了4年了,“首先是希望孩子们能走进美术馆,直接面对最好的艺术作品和有益的场域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同时美术馆作为学校美术教育的补充,可以请到社会上专业的艺术家、策展人等跨界人才参与到美术教育中。”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阮竣说,“展览展出的是这些年探索的成果,虽然还很稚嫩,但也很有趣。有别于孩子原生的涂鸦性的创作,也有别于有标准的课题作业,从中也能看到艺术发展的未来。”

展览现场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美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美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提供给人审美。但从美育的角度,仅仅是学校美术课是不够的,就艺术场馆而言,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做“美育”,只是针对不同的人群,给予不同的内容。“美术馆奇妙日”是为青少年配置的美育项目。只是在过去,这类公教活动多发生在场馆内,以解读馆藏和展览主,但如今美术馆开始走出场馆本身,以自己的实践推进“文教结合”,更多专业的机构加入社会美育之中,引导业内人士与各年龄层观众共同探索青少年艺术与美术馆教育可能性,并建立的自己的方法和模式。

展览作品

开幕现场

注: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2月15日。参与学校有:上海市天山初级中学、复旦初级中学、西郊学校、上海市开元学校、上海市民办新世纪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延安实验初级中学、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上海中学国际部、长宁区辅读学校、金山区滨海学校、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学校、上海市民办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上海市黄浦区董家渡路第二小学、上海市杨浦区中原路小学、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以及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奇露格艺术派。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