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021-01-02 13: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说到文人之间的雅趣,品茶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茶叶产自山间,吸收天地灵气,烹煮它还要配上清泉。

小小的一杯茶里可以说是包含了中国文人深爱的天、地、山、水,难怪会有人说:“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中国人饮茶,据说是从神农时代开始的,到了唐朝逐渐兴盛,到了宋朝更是形成了全民饮茶的风尚,从天子到百姓,都以饮茶、斗茶为乐。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宋文豪苏轼,来了解一下古人饮茶的乐趣。

望江南·超然台作

(北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阕《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北宋文豪苏轼的作品,当时他正在密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诸城担任知州。

他命人修葺了城北的一座旧台,并由弟弟苏辙命名为“超然台”。这一天,苏轼登台远望,看着满城春色、烟雨朦胧,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阕词。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看到的景色,虽然已经是暮春时节了,但春天还没有过去,细细的微风吹斜了柳枝。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里半满的春水和满城的春花交相辉映。千家万户都被笼罩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词的下片借景抒情。寒食节过后,词人酒醒了却忍不住叹息,他说: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起新火来煮一壶新茶,趁着年华尚在,作诗饮酒吧。

词中的“寒食后”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两天,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介子推,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只吃冷食。寒食节过后,要重新点火,所以叫做“新火”。

寒食过后就是清明,本来应该是回乡扫墓的日子,但此时的苏轼却不能回去,只能在密州远远地思念。

他借煮茶来排遣心中的忧愁,词中的“新茶”指的是“明前茶”,也就是清明前采制的茶叶,芽叶细嫩,滋味醇美,是茶中佳品。

而且因为清明前的气温比较低,茶叶的产量很少,所以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

果然,以苏轼热爱生活的乐天心态,不论身处哪种境地,都不会忘记享受生活。而且词中的那句“诗酒趁年华”更是成为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苏轼虽然有家难回、有志难酬,但他却能以茶自娱、忘却忧愁,以“超然物外”的旷达掩盖了惆怅和无奈。

这阕豪迈与婉约兼备的词作,也成为了千百年来“超然”心境的代表。

在宋代,人们已经把茶视为了“国饮”,不仅平民百姓离不了茶,还出现了一位嗜茶成癖的“茶迷皇帝”,他就是宋徽宗赵佶。

赵佶一生爱茶,常常在宫廷中以茶宴请群臣和文士,有时候兴致来了,还会亲自动手,参与烹茶、斗茶。

他对茶道很有心得,不仅写出了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也留下不少和茶有关的书画,传世名画《文会图》就是其中之一。

▲《文会图》 北宋 赵佶

绢本设色 184.4cm×123.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堪称是中国茶文化纪实性的写照,画家采用了全景式构图,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但是繁而不乱、井然有序。

画面的背景是三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树下有一张大桌案,案上整齐摆放着各种食具,还点缀着插花,给这场宴饮增添了几分雅趣。

九位文士围坐在桌案的四周,有的在凝神思考,有的正举杯品饮。

有的在互相交谈,还有的正和侍者低声说着话。

单独坐在桌案左侧的这位白衣男子,很有可能就是宴会的主人。

离桌案不远的树下,还有两位文士正在交谈。

在桌案的前方,侍者们正在备茶。

最有趣的是左前方还有一个小童,也许他真的是渴极了,拿起茶碗,旁若无人地喝了起来。

画面的右上角是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一个词叫做“入彀”。

这个词让我们马上就能联想到,当年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的时候,得意地说出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表示已经把天下的英雄全部收入囊中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文会图》不仅是文士雅聚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才云集的象征。

整幅画设色明丽,充分表现出宋徽宗时期院体画精致明净的风格,是中国画中“工笔重彩”的典型作品。

画家真实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宋代文人的雅集宴饮,仿佛把我们也带回了千年以前,亲身感受了饮茶品茗的惬意。

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我们不妨也饮一杯清茶,在清澈的茶水中寻找一丝宁静。

原标题:《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