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沿苏州河而行·贯通|苏州河的治水历史与未来发展

澎湃新闻记者 董怿翎
2020-12-31 14:21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段两侧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随着贯通工程的推进,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也在7个月的时间里组织了8次“沿苏州河而行”漫步活动,从外白渡桥步行到外环线,体验了两岸大部分滨河公共空间给城市中的步行者和城市爱好者的感受。

12月18日,以“漫步苏州河:滨水区域发展与公众参与”为题,“澎湃下午茶”邀请了上海市“一江一河”办苏州河贯通项目负责人陈丽红、上海市水务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敏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朱怡晨和作家、译者、影像创作者btr,同部分“沿苏州河而行”参与者一起分享与思考:苏州河对生活在上海的人究竟有何意义?它承载的哪些历史、文化值得被再认识和发掘?未来,苏州河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联?我们可以有哪些期待和想象?

12月18日,澎湃下午茶“漫步苏州河”现场。刘懿琛 图

以下内容整理自赵敏华与陈丽红的发言实录。赵敏华从水利水系的角度解释了苏州河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古代治水经验传承对于现代水环境恢复的意义;陈丽红则从公共政策的视角讨论了苏州河贯通提升工程的进展和“十四五”时期“一江一河”发展规划。

赵敏华:苏州河变迁中的上海治水经验

赵敏华发言现场图。刘懿琛 图

在赵敏华看来,作为吴淞江的一部分,苏州河的变迁与吴淞江、黄浦江和上海的发展密不可分。1300年前,唐代吴淞江已经为当时的“国际航运中心”青龙镇发挥了重要功能。

上海地区海岸变迁。赵敏华 供图

秦时期的太湖(震泽)以及入海口。赵敏华 供图

根据历史地图上的资料,秦时期的太湖称震泽,有娄江、松江(吴淞江)和东江三个出口;主要出口是吴淞江,海岸线在今上海市嘉定到闵行一线。

上海水系历史变迁。赵敏华 供图

唐天宝二年(743年),吴淞江河口段南岸的一个小渔村凭借优越地理位置兴旺起来,并出现集市;唐天宝五年(746年),那里成为青龙镇,逐渐跃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而青龙镇遗址位于现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

唐长庆年间,青龙镇已经非常热闹,苏州一带的贡物常在那里转口北运;大中年间,青龙镇屡有日本、新罗(朝鲜半岛古国)的海船停泊。

元时期上海水系图,图片出自《上海地名志》1998版。赵敏华 供图

尽管如此,古代太湖下游的三江水道, 都是强潮性河流, 每日潮汐进退, 将长江口泥沙带入, 很容易淤浅。明永乐皇帝时期,太湖泛滥,户部尚书夏原吉被派来治理吴淞江,采取了两个办法,“掣淞入浏”——把吴淞江洪水通过新洋泾、夏驾浦导入浏河,从浏河排入长江口;和“以浦代淞”——疏浚范家浜上接黄浦、下接吴淞江的河口段。

“掣淞入浏”。赵敏华 供图

“以浦代淞”。赵敏华 供图

范家浜疏浚后,吴淞江反而成了黄浦(江)的支流。黄浦江不浚自深,靠潮水的涨落和太湖水源的充沛,又有沿途支流汇水,挟沙能力增强,保持了水沙平衡,成为稳定的航道。

到了清代,上海县越来越繁华。然而,近代开埠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本密集的城区河网被路网取代,苏州河(吴淞江下游)畔工厂聚集、居住人口增多,往河里排入大量污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河水全线遭受污染,苏州河流入黄浦江时水的颜色“泾渭分明”。

1996年,上海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在1998年至2011年间开展了三期工程,总耗资约140亿元人民币,后来还带动了全市黑臭河道治理又耗资160亿。根据2018年的数据,经过治理,苏州河基本达到了五类水标准,水中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含量下降,含氧量升高。现在苏州河进入黄浦江基本无色差,苏州河生态正在逐步恢复中。

苏州河武宁路断面历年水质指标年均值 (a)化学需氧量(b)五日生化需氧量(c)氨氮(d)溶解氧 。赵敏华 供图

赵敏华指出,在苏州河的治理中,两岸的水闸建设和控制对于利用潮汐、调动水资源起到重要作用。而古代水利经验,尤其是江南的治水传统可以传承并利用于现代水环境的恢复。

例如,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苑的元代水闸遗址,动用国家力量建闸挡沙,减少吴淞江淤积。该水闸基础之下使用了近万根4-6米长的松木桩,木桩之间用铁扒钉咬住,且每根都编号、题记,可见当时水利工程工艺的精细程度。

志丹苑元代水闸考古发现,图片出自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发掘简报。赵敏华 供图

古代传统治水经验的现代应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建革也撰写多篇论文进行探讨,并提出古代的活水周流经验可以直接应用于解决现代水污染、增加景观水面等方面。

此外,赵敏华还指出,虽然苏州河的生态修复可能需要用近百年的时间,但水文景观需在现代社会传承并推广。2018年底,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全面开工,范围包括河流两翼855平方公里内2012条段中小河道。根据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公布的《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苏州河沿岸的定位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市区段的功能以景观为主,郊区段则更关注生态功能。

赵敏华表示,持续改善水环境将有效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而从市民的角度来说,增加对河流本身以及河道物种、水闸、支流的认知,也将有助于保护本土的水源环境。

陈丽红:基本贯通之后,苏州河的“十四五”计划

陈丽红在“澎湃下午茶”现场。刘懿琛 图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启综合治理以来,苏州河沿岸工业用地转型成功,苏州河岸线转变为复合商业、休闲的生活岸线,旅游观光功能逐步增强。2019年7月,上海市“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标志着以黄浦江、苏州河两岸为重点的城市滨水区开发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作为“一江一河”办苏州河贯通项目负责人,陈丽红表示,由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地理资源差异较大,相较于黄浦江的“三道贯通”,针对苏州河则提出了“一河贯通,整体联动”的贯通策略。这意味着苏州河的贯通更关注人的步行体验,同时通过改善沿河桥梁,加强两岸的连通。

考虑到苏州河沿岸中心城段两岸大部分空间都是建成区,贯通工程大多以微更新的形式,完成各节点的品质提升和设施配套。

据陈丽红介绍,工作启动之初,苏州河中心城段两岸公共空间已贯通26.7公里,未贯通15.3公里,涉及断点63处。截至目前,除个别区段和点位外,42公里滨水岸线已基本实现贯通开放。

贯通工程推进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在于,沿河空间需要开放和共享,而居民小区讲究封闭和安全。如何基于“人人享有品质生活”的需求,通过协商让滨河空间得到改造提升开放,并最终实现“共赢”,是工程推进过程中的工作重点。

目前,苏州河两岸已经有多个小区实现了滨水岸线的贯通和开放。沿线的企业事业单位也积极配合岸线腾让,并积极参与城市更新建设。例如,位于虹口段的上海地方海事局办公楼,底层经过改造后可以对外开放;位于长宁区的海烟物流段也贡献了近600米的滨水岸线,在12月实现贯通开放。

虹口段的上海地方海事局岸线腾让。左图为腾让前,右图为改造后。陈丽红 供图

“沿苏州河而行”小组漫步至贯通后的海烟物流慢行段 。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图

陈丽红指出,苏州河沿线“河窄、湾紧、楼密、路近”,包括桥梁、防汛墙、建筑立面等界面对提升市民在滨水区域慢行休憩时的体验至关重要,需要通过综合改造实现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因此,贯通工程除了打通断点之外,还展开了一系列的综合环境整治工作。

其中,针对中心城段已建和新建的33座桥梁,使用“一桥一策”的改造方案,对墙面色彩脱落、人性化设施加设、夜景灯光改善等实施改造。截至目前,从外白渡桥向西至成都北路高架段的桥梁改造已基本完成。此外,针对建筑立面、防汛墙、架空线、绿化、夜景灯光等的综合整治改造也在加快推进。

除了全面综合整治工作外,各区因地制宜,聚焦打造苏河两岸“一区一亮点”。目前,虹口段的江河景观平台、黄浦段的海派博览风情带、普陀段的生活亲水岸线和活力空间示范区的特色正在逐步凸显,静安段也在重点打造上海总商会、蝴蝶湾公园、四行仓库等新地标。

谈及苏州河贯通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陈丽红表示,根据“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范区”这个定位,通过持续推进品质提升,吸引更多市民来深度体验,感受母亲河的水岸魅力。

具体来说,“十四五”期间,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推进:

首先,持续推进沿河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还河与民。将加快推进长寿路桥、乌镇路桥等断点全面贯通开放,多策并举推动居民小区临河空间的开放工作。

同时,从全市的角度来看,将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上游吴淞江青浦段、闵行段、嘉定段生态廊道建设以及环淀山湖、环元荡湖等“蓝色珠链”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一江一河”骨干河道与主要支流的整体串联,形成系统化的蓝绿生态和滨水空间网络体系。

“一江一河一湖”地区主要水系分布图。陈丽红 供图

第二,继续开展综合整治,提升沿河公共空间环境品质。陈丽红指出,目前“临河不见水”的情况再苏州河沿线还普遍存在,后续将结合防汛墙多种形式的改造实现亲水性的大幅提升。

另外,为更进一步加强两岸连通,改善跨河桥梁密度,“十四五”期间也会逐步推进新建桥梁的规划和建设,以加强两岸的联系,同时结合既有建筑改造为市民休憩、健身提供更完善的配套设施。

第三,聚焦重点,精心雕琢区域最新地标。持续推进苏州河沿线近20余处重要区域节点的打造。如长宁区的华东政法大学就是一处尚待雕琢的璞玉,不仅因为其浓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对于彰显上海城市文化非常重要,而且学校所处地理位置也很关键,它的功能提升和整体开放对加强与中山公园的联动,以及带动整个片区焕发活力、提升品质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州河中心城段节点,点击图片放大。陈丽红 供图

第四,统筹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塑造城市生活新“打卡地”。贯通项目将加快推进工业遗产、历史建筑改造利用,植入创新创意、文化休闲、公共配套等功能,加强与市民生活的联动。除了长宁区华东政法大学,静安区四行仓库、光二及光三仓库、普陀区梦清园内的上海啤酒厂、长宁区“一纺机”地区等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都是重要关注点。

陈丽红表示,当沿岸陆上重要点位改造提升形成一定规模、“长藤结瓜”式的空间格局具备之后,将考虑统筹沿线水陆资源适时启动水上游线。目前,规划也已经布局预留了沿线游艇码头的点位,并适时推进现有码头的改造。

苏州河沿岸文化路线探访图,点击图片放大。陈丽红 供图

陈丽红强调,项目组将着力于同步推进空间开放共享与功能提升,不断提升开放空间品质,丰富滨水区城市功能,营造更多的景观特色精品区域,加快苏州河两岸变成“生活秀带”、“发展绣带”。

澎湃新闻 王璐瑶 制图

(实习生刘懿琛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