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饭局气氛组年末感言:一个人吃饭更香
原创 alka 风味星球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结束一天的忙碌,点好外卖找好剧,正准备开启废物模式,却突然头皮一紧:某个好像答应过的饭局从记忆深处被打捞出来。
内心经历了1秒钟兵荒马乱,一个念头突然闪过:反正也没人吭声,要不就,就让它过去?
一个人在家煮的泡面都觉得更香
*网易
还好及时想起成年人的礼节里,包含着承诺和担当。隔天晚上7点,伴着海底捞甩面小哥狂野的把式,这个局终于还是发生了。
四个一年多没聚的老同学,因疫情等理由冠冕堂皇地“互鸽”了整个2020,猛一碰面不免都带着点愧疚。寒暄还没等锅底烧开就陡然结束,望着满桌的菜肉,一分钟竟好像一小时那么漫长。
全靠沸腾的锅来解救尴尬
*《沸腾吧火锅》
随着鸭肠、毛肚纷纷下锅,大家手忙起来,气氛也开始缓和起来。聊着聊着我们惊讶地发现,对于这顿饭在座的人居然都在差不多的时候,经历过开头那段心路历程。
*《沸腾吧火锅》
是的,当代社畜的社交脆弱,就是你稍微偷个懒,刚搭建的亲密就会如白驹过隙,转身而去。
洗澡化妆堵车到地儿才只是前戏,成年人的年底饭局,还得保持大脑持续飞转,面带微笑,适当的场合开开玩笑。这注定导致消化不良的进食方式,即便吃的是米其林三星,也得自降一星。
家里的红烧肉米饭不香吗
*搜狐
反观在家就不一样了,只要电视剧、电热毯、小火锅三位一体,即便人造牛油食用香精都能吃出米其林的仪式感。
随便兑出个拌饭都是美味
*《请回答1988》
“但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火锅桌上的四个人面面相觑,不禁感叹。
曾几何时,我们也是吃口麻辣烫也得找个饭搭子,靠一封豆邮都能约出来聚餐唱K的人。职场几年浮沉,经历社会的吊打、客户的蹂躏,终于在硬社交饭局炼成了那个会主动站起来敬酒的人,却发现它的另一面,是让自己成了经验丰富的“鸽学”专家。
不社交,只是单纯搭伙吃饭的饭局不多了
*《沸腾吧火锅》
老板们不知道,多少个饭局前,佯装忙碌地敲打着键盘的我们,实际只是在虔诚地祈祷一个从天而降的临时加班;
客户们也不知道,当他签收一份丰盛的土产礼盒或一张足以拖家带口的餐饮券,其实只是我觉得比起多余社交,不如早点放过彼此……
有人说长大就是要学会拒绝,但当拒绝并不可行当时候,我们倒是学会了在种种焦虑里寻找缝隙的技能:有机会就钻进去歇会儿。
看见熟人,先躲躲
*《凪的新生活》
《孤独的美食家》每集开头有这么一句话,“不被任何人打扰,毫无顾及地吃东西这一孤傲的行为。却正是让现代人感受到平等和舒适的最高治愈。”
井之头五郎启发了无数当代职场人:孤独也可以是一种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
*《孤独的美食家》
可即便用孤独换来高度自由的五郎,在有一集走进大学附近的大众食堂,看着年轻的荷尔蒙们聚在一起大快朵颐,干完了一盘又一盘堆满的意面、肉饼、猪扒、炸虾超大份午餐,也不免回忆起自己那个还不知道什么叫孤独的青葱岁月。
便宜大碗的食物总是最佳选择
*first we feast
在日本,“超大份”在美食领域拥有自己的姓名。
一只手比划不过来的大汉堡肉、如同堆出碗外边摇摇欲坠的炸猪排、像是岩浆爆发一般的咖喱饭……对于二十多年前就进入低欲望社会的日本,这些被称为“部活饭”的大份套餐,和部活(即“社团活动”)本身一样是少数延续至今的热血年代遗产。
*沈一点
体育场上挥汗如雨,教学生要为团队而战;场下严格的前后辈关系,也是十几岁少年初学社交规则的试炼场。拥有甚至比文化课更甚地位的社团活动,长久以来也孵化出了散落在众多学校体育场周边的“部活饭”文化。
“部活饭”是指高中或大学体育社团活动结束后,团员们和教练一起去吃的东西,也算作是团队活动的一环。为了让一群长身体中的青少年快速补充消耗掉的能量,那些大众食堂的菜单通常以高热、量大、便宜著称。
“部活饭”往往都便宜、分量足
*youtube
最有名的如近年来风靡亚洲的“二郎”系拉面,最早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因附近庆应大学的体育社团学生频繁光顾开始出名的。
社团队员换了一代又一代,店家和学生间的关系也持续了一代又一代,油迹斑驳的墙上,挂满了历任社团送来的感谢状,它们都证明了40多年来从厨房端出去的那些海口大碗,和里面盛满的粗面条、厚叉烧、堆成小山的蔬菜,见证过一个整个奋斗至上,热血沸腾的年代。
*吃喝玩乐在北京
时过境迁,现在专门开车前去“朝圣”的普通食客,不顾人到中年,不惜撑到神伤,也要像十几岁小伙一样喝干净碗里的最后一口汤。大概也只是想在这个后野心时代,再体验一把奋斗滋味吧。
毫无疑问,时代在塑造着饮食。
商业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也算已经尝试过了各种各样的食物。20世纪初第一代走入职场的美国女性,把夹着生菜沙拉的三明治带进工位,用这种高效的就餐方式实现了和男人们相同的工作节奏;而1990年代的上海白领则在办公室拿起电话预订快餐,以适应刚刚起锚的快节奏都市生活。
美国社畜的标准午餐
在今天,我们看上去略显自闭的生活模式其实也不过是时代到了一个节点:世界在下沉,我们有权利保留和外部世界的距离。
比起苦追一个虚无又起遥不可及的目标,踏踏实实珍惜眼下的舒适圈也是个活法儿。而那些让客人从点单到结账不用讲一句话的餐饮系统、一键到家门口的快递、外卖、生鲜配送,正好也在逆向塑造着这个舒适圈。
既然这个时代赋予给了更多的选择权,自然也就不必再强迫自己,暴露在过多的公共场合当中。
在家一人食的快乐:温暖的餐食配上喜欢的剧
*微博
英国考古学家马丁·琼斯在他的《饭局的起源》一书里说,饭局的历史和人类的进化史一样久远。远古人类以围着火塘分享食物交流信息,不再像动物那样孤独而紧张地进食,构筑了饭局的雏形,也从而获得了进步的机会。
我们确实在现实中“鸽”了不少饭局,更愿意独自宅在家里一边看手机一边吃饭,但并不意味着人类正在倒退回动物的生存模式。
我们从没丢失那个“火塘”,只是在信息过剩的时代,通讯设备端那些虚拟的“火塘”,被复制生成了太多分身,让人略感疲劳。
这时候选择关进小楼成一统,只不过是想暂且休息一下,也许这就是当下我们所掌握的,和世界的相处之道。
*《孤独的美食家》
作者:alka
排版:风味君
头图:《孤独的美食家》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原标题:《饭局气氛组年末感言:一个人吃饭更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