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苏州河畔的老人们:半生傍水而居,十年志愿护河
“那个时候苏州河脏乱差,我们看到运输船装了西瓜,会滚下来掉进河里。然后就有人从四川北路桥上跳下去,去水里捞西瓜。”回忆20多年前的场景,戴天豪仍记忆犹新。
72岁的戴天豪是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山北居委苏州河护河队的队长,同护河队里许多其他的老年志愿者一样,戴天豪在苏州河畔生活了大半辈子。
从黑臭喧嚣、超运严重的主要航道,到碧波盈盈、鸥水相依的景观河……数十年来,山北居委的老居民们见证了上海这条母亲河的命运变幻——她与城市的发展沿革紧紧联系在一起。
老年护河队的旧照片。黄浦区外滩街道山北居委供图
整治近30年的“母亲河”
上世纪90年代以前,苏州河流经山东北路处有一个垃圾码头,运输工人每天从岸上把垃圾搬到船上,然后通过苏州河运出去,装卸时,难免有些垃圾落在河面上;福建路桥处则有一个货运码头。
在老居民的记忆中,彼时,苏州河作为内河骨干航道,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11-12点一直有船只来往,而且河上超运严重,喧嚣异常。“砰砰砰砰砰砰,噪音不得了。前面开着机帆船,后面拖着驳船,都是柴油机发动的。”护河队的老志愿者陆元德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回忆说。
而更让居民苦不堪言的是河水的黑臭,“热天是南风,问题不大,味道往北吹了。热天过了以后基本上是西北风,不能开窗了。一股味道特别强烈,家里有时候也有味道。严重的时候,下面走路的人都要捂着鼻子走。”陆元德今年87岁,他自60年代便在苏州河畔的弄堂里安家落户,1991年,他搬到了离河岸更近的银河公寓里,但即使在高层,也难以摆脱河水的臭味。
陆元德记得,后来,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整治苏州河,把垃圾码头和货运码头都搬走了。同时,把河底沉积了几十年的淤泥也清理掉了,这些淤泥里混杂了各种东西,是河水黑臭的主因之一。
此外,据历史资料记载,从1979年至1997年底,随着桥梁建设的发展,苏州河的船渡线依次全部撤销。1998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并实施《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使得苏州河整治有法可依。这则地方法规还确定了整治的总体目标:2000年以前,水域消除黑臭;2010年,水域恢复生态功能,陆域范围建成绿化林带。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持续十多年、接连实施三期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苏州河干流全部消除黑臭。2018年底,上海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这次的时间节点是2020年:力争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干流堤防工程全面达标、航运功能得到优化、生态景观廊道基本建成。
近30年来,苏州河水日渐清澈,河畔的居民们也见证着周围的环境悄然发生变化。
我眼中的母亲河。陆元德 摄
山北居委的十年护河队
护河队的故事则要从10年前开始讲起。
2010年,适逢上海举办世博会,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水上管理处提出,苏州河流经黄浦、虹口、闸北、静安、普陀、长宁等区,因水管处力量有限,沿路的长线由一家单位进行监管具有一定困难,所以希望周边居民能参与到其中。当时,黄浦区外滩街道山北居委书记牟建林立即响应号召,首先在老年协会里招募志愿者。
“大家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报名很积极,几乎全员报名。”队长戴天豪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最后挑选了20人成为护河队的首批成员,其中大部分是党员,这也成为苏州河畔的第一支志愿者队伍。大家共同的目标就是保护苏州河。
戴天豪介绍,队伍建设起来后分成了5个小组,就近的四个人一组;每周一到周五,一组负责一天,每个组自己安排巡逻的时间。护河队的日常工作是对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检查、劝阻,举着写着“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丢东西”的宣传板给人看;志愿者还会带着夹子,把地上的垃圾和香烟屁股捡起来。每天,从山西路桥到外白渡桥,志愿者们一座一座桥地走过去。
值得一提的是,护河队的工作是规范化的。每组都有一个专门的本子,记录每次几点去巡逻、发现了什么问题;巡逻的志愿者会在现场拍照,将相关情况向居委或者城管反映。此外,居委也有专门负责整理记录的同志。“这样十年下来所有的记录都还是保存得很完整。”戴天豪说,黄浦区委领导和街道对这支队伍十分珍惜,也十分重视它的建设和发展。
因为志愿者均是老人,这支队伍也叫老年护河队。老人们都觉得,做这份服务工作不求回报,只是想体现人生的价值、为社区服务尽一点绵薄之力。
后来,随着全市党建联建工作的展开,山北居委向外滩街道的其他居委和单位宣传了保护苏州河的工作,团队由此得到扩建,包括黄浦区牙防所、黄浦区发改委、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等18个单位均参与其中。
如今,护河队志愿者已从最初的20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80个人。2020年底,恰逢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基本实现贯通,护河队也迎来了自己的十岁生日。
老年护河队的旧照片。黄浦区外滩街道山北居委供图
从护河队“退休”了的老人
事实上,虽然在苏州河沿岸也有其他队伍,但像外滩街道山北居委的护河队这样连年开展活动的队伍并不多。而对十年的老志愿者们来说,“护河”也成为融进骨子里的习惯。
“在苏州河边上散步的时候,看到不文明的事情,心里面就很难过的。”老志愿者方秀红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前几天,她看到有几个人把狗屎扔进苏州河里,她就说:“这怎么能扔到苏州河里去啊?我就跟他们说,你要扔去垃圾桶里,我就带他们去找垃圾桶。(我)告诉他们苏州河现在多干净了,要好好保护,他们听了以后也答应。”方秀红说,有的人有些不文明的举动,但是看到志愿者这么大年纪,他们基本都比较尊重,会听劝。也有个别游客说老太太多管闲事,方秀红便“怼”回去:“对,我就喜欢多管闲事。”
方秀红还记得,自己有一次生病住院,原本医生安排她星期二出院,她却一定要星期一出院。医生问她原因,她便告诉医生,自己星期二要去苏州河巡逻,所以星期一要出院。
然而,为老人的身体考虑,护河队规定75岁以上的老人不能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到了年纪的老志愿者只能“退休”。
“退出的人也非常不舍得,其实他们都非常热爱护河队的。”去年,方秀红到了75岁,按规定只能退出服务队。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从一开始就参加护河队,和护河队一起成长,见证了苏州河的变化,因为还差半年正好满十年,感觉非常遗憾。
如今服务队有什么活动,方秀红仍要去参加。有时候吃完晚饭,她便去苏州河沿岸走走。由于这里邻近外滩源,游客特别多,方秀红常常给问路的人指路。
苏州河上拍的鸟。陆元德 摄
拍苏州河和水鸟的老人
同样,已经从护河队“退休”的陆元德也仍然关心苏州河的方方面面。“我到现在还是会注意苏州河水清的程度,有的时候下了暴雨以后,雨水管的污水往苏州河排,水又黑臭了,我就马上打电话,或者向居委会反映。有的时候(看到)有死鱼飘过,也蛮关心的。哟,这个水质不好了,有鱼死掉了。”陆元德说。
“到现在为止(对苏州河)还有这种感情,不可能有什么厌烦情绪的。”他表示,做这些事也只是举手之劳。
陆元德在苏州河畔生活了近60年,苏州河的环境开始改善后,2000年他买了一台相机,一开始用的是定焦镜头,后来又换了长焦,相机也换了几次,方便拍鸟。
他居住的银河公寓高层的视角正好可以俯瞰苏州河。“现在生态环境好了,这里水鸟很多,野鹭、白鹭都飞过来了。”
“有鸟的时候我就拿着相机,就在阳台上面等着,等到它起飞,或者等到它抓鱼,就把快门按下去。”谈及自己的摄影爱好,老人脸上浮现出藏不住的喜悦,“拍到了以后,高兴死了今天,总算有一张两张照片成功了。”
在陆元德看来,无论是拍照片、看照片,还是后期处理,都自有乐趣。“特别是拍的时候,咔咔咔咔咔咔,这种感觉只有自己知道。”陆元德拍着胸脯说,“做后期的时候也要动点脑子,因为数码里面有很多东西,你想得到它都可以做得到。”讲到这里,他爽朗地哈哈大笑起来。
之前,居委发起了一个摄影展,题目叫《我眼中的母亲河》。看到这个题目之后,陆元德就上心了,他在阳台上拍下了苏州河在不同时段的远景照片送去参赛,其中有几张得了奖。他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手上戴着的智能手环便是摄影展的奖品。
陆元德还记得,自己刚搬进银河公寓时,浦东只有东方明珠;生活在苏州河畔,随时可以抬眼望见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心里有种自豪感。
苏州河上拍的鸟。陆元德 摄
偶尔,陆元德也会怀念更早时候夜不闭户的生活。“以前在石库门,一个门洞里有七家八家人,一个共用的厨房间,那么到这里以后是独门独户了,相对而言接触比较少。”
不过,时间长了以后,邻居之间熟悉了,还成立了一个自治家园,“就是由居民自己来管理大楼的公共秩序、公共环境卫生,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情况。”陆元德介绍,他甚至在自治家园的帮助和见证下立好了个人遗嘱,“他们拿手机拍视频,我自己写个书面的东西”,解决了此前办不下来公证的难题。
“不搬走,我在这里就一辈子待下去了。现在这里是景观房、水景房。”陆元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如今的苏州河两岸绿化好,空气好,住在这里也是一种享受。
“人是不能缺水的,水是人的生命,所以一定要把它(苏州河)保护好。”老人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