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展评|神秘的经验:关于埃里克·索斯的首次中国个展

2020-12-29 18: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八月受《中国摄影》杂志邀约写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埃里克·索斯(Alec Soth)个展展评,这一直是我挺欣赏的摄影师,但要写他还真不容易,因为他可能是中文世界近期被书写最多的当代摄影师之一了,就把这篇作为2020最后一次推送吧,希望我还算是写出了一两个新鲜的句子来……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我与你:埃里克·索斯》展览现场

神秘的经验

摄影:埃里克·索斯

撰文:周仰

首发于《中国摄影》2020年10月刊“现场”栏目

图片均由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自2020年8月1日开始的《我与你:埃里克·索斯》(The Space Between Us: Alec Soth)个展来得似乎有些突然,或许这只是新冠疫情导致上半年艺术展览真空而产生的错觉,事实上从索斯第一次踏进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到个展开幕,已经有一两年筹划的时间。可惜的是,由于近来全球的旅行限制,索斯本人并没有办法来到他在中国首次大型个展的现场,而导览的工作则交给了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女士。在史密斯女士的印象中,索斯为人十分谦逊,与之交谈不会让人感到压力。索斯总是说自己是个害羞的人,然而展厅中,从早期作品一直到新近作品,他的拍摄对象总是陌生人,正如史密斯女士所说,害羞可能正是他与人打交道的方式,当他安静地调节相机,常常可以使拍摄对象忘记他的存在,而进入到自己的思绪中。

无题,“完美陌生人”系列,1994,埃里克·索斯 © Alec Soth, courtesy Sean Kelly New York

穿帽衫的情侣,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寻找爱”系列,1995,埃里克·索斯 © Alec Soth, courtesy Sean Kelly New York

展览中,序厅的三幅黑白照片出自索斯最早的拍摄项目《完美陌生人》(Perfect Strangers)和《寻找爱》(Looking for Love),那个时候他还没有使用后来标志性的8×10英寸大画幅相机,但这些照片已经预示了他最新作品中越来越明确的探索目标——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从这一意义上看,展览的英文标题更准确地概括了索斯的创作,“The Space Between Us(我与你)”,摄影师与拍摄对象之间的空间,这不仅是一段距离,也是能量交换的场所,索斯将这一空间比喻为跷跷板,“力”在镜头两边来回摇摆。

查尔斯,瓦萨,明尼苏达州,“眠于密西西比河畔”系列,2002,埃里克·索斯© Alec Soth, courtesy Sean Kelly New York

帕特里克,棕枝主日,巴吞鲁日,路易斯安那州,“眠于密西西比河畔”系列,2002,埃里克·索斯 © Alec Soth, courtesy Sean Kelly New York

进入左手边的第一个展厅,就出现了我们更为熟悉的索斯作品,2004年出版的《眠于密西西比河畔》(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这些拍摄无人问津的风景和其中的人的大画幅彩色照片,让他突然受到了美国以及世界广泛的关注,如今在中文世界,说索斯是被书写和解读最多的当代摄影师之一也不为过。所以我们知道《眠于密西西比河畔》拍摄的都是索斯的家乡明尼苏达州,而他在一举成名之前还从未离开过故土;知道他被誉为描绘美国当代社会和地理图景最伟大的在世摄影师之一,在其大多数作品中,肖像、风景和静物都建立在他对地域的关注之上,但他的摄影书又是以超越地域的方式与观看者产生共鸣;我们还知道索斯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创造诗意的图像。然而这些信息对于走入展厅观看照片是否有所帮助?我并不能确定。穿着污渍斑斑的连体飞行服双手各持一架飞机模型的“查尔斯”(Charles, Vasa, Minnesota,2002)大概是索斯最有名的一张照片,它曾被用作2004年惠特尼双年展的海报,我们曾在数不清的网站、出版物上看到过这张照片,由于许多文章都强调索斯作品“梦境般”的特质,我一直认为照片中的查尔斯是闭着眼的。直到在展厅中与“查尔斯”面对面,我才第一次真正去看这幅照片,并且发现,虽然眼镜的反光阻碍我们看清人物的眼神,但他是睁着眼的。所以照片终究是需要去凝视的。

旅馆,达拉斯城,伊利诺伊州,“眠于密西西比河畔”系列,2002,埃里克·索斯 © Alec Soth, courtesy Sean Kelly New York

除了标志性的“查尔斯”,策展人凯伦·史密斯特别希望观看者留意其边上印制到同样尺寸的另一幅肖像,“帕特里克”(Patrick, Palm Sunday, Baton Rouge, Louisiana, 2002),史密斯认为,这幅照片更体现出索斯对于色彩和空间的敏感。从画面上方垂下的刚刚开花的紫藤不仅是增加构图平衡感的前景,其独特的景深(花并不是完全虚化的)也让我们仿佛置身照片的空间里。照片中的男子穿着自己最好的西装,一手拿着厚厚的一本书,另一手将一片棕榈叶捧在胸前。他的装束让我想起近一个世纪前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镜头中的三位农夫,过长的上衣让两张照片中的人都显得身材比例有些失调,裤脚也堆叠在鞋面上。桑德拍到的三位农民正在去舞会的路上,而索斯照片中的男子则刚刚结束了星期天的教堂礼拜。显然,不管在哪个年代,人们总是会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去那些他们重视的场合,哪怕这样的服装并不合身或者舒适。不过,这些理性的解读之外,照片中始终有个谜团困扰着我:这个从教堂回来的人,为什么手持棕榈叶?类似的谜题不断出现在索斯的照片中,比如《尼亚加拉》(Niagara)系列中头戴蓝色泳帽的漂亮女士脸上耐人寻味的表情,又比如选自最新作品《我知道你的心跳有多剧烈》(I Know How Furiously Your Heart Is Beating,下简称《心跳》)并用作本次展览海报的那幅照片中,穿格子长款睡衣的男人为什么突然哭泣。正如索斯欣赏的摄影师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曾经所说:“一张照片是关于秘密的秘密,它告诉你的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少。”

丽贝卡,“尼亚加拉”系列,2005,埃里克·索斯 © Alec Soth, courtesy Sean Kelly New York

丹 - 格奥尔格,杜塞尔多夫,“我知道你的心跳有多剧烈”系列,2018,埃里克·索斯 © Alec Soth, courtesy Sean Kelly New York

早在2006年,索斯就在一次采访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认为摄影并不善于解释想法或者讲故事,而其强项是精确地抒情,以唤起人们的情绪。不过,他也不断探索着摄影和文字合作的可能性,出版于2006年的《尼亚加拉》中,除了标志性的彩色大画幅肖像和景物,索斯还收集了人们留在旅馆中的信件和笔记,这些来自他人的文本似乎更为直接地表达了人们在爱情失去后的愤怒和伤心。《尼亚加拉》同样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之后索斯开始感到困惑,不想重复自己,便开始探索“隐居”这一话题。2010年出版的《破碎手册》拍摄了一些“半隐士”,同时虚构了一位莱斯特·B.莫里森(Lester B. Morrison)先生来撰写文字——而事实上这些谈话式的文字是索斯的自问自答。在此次个展中,两张选自《破碎手册》的照片被“安插”在以《眠于密西西比河畔》为主的第一个展厅中,而《尼亚加拉》则只有三幅肖像出现在过道中,这两部作品没有更多的空间来呈现,尤其是未能将相关的文本展示出来,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2008_02zL0189 (leprechaun man),“破碎手册”系列,2008,埃里克·索斯 © Alec Soth, courtesy Sean Kelly New York

第一展厅左侧较为开阔的弧形空间展示了索斯在2012至2014年间创作的《歌本》(Songbook)。在三年时间中,他与一位作家朋友布拉德·泽勒(Brad Zellar)在美国各地旅行,假托为一份虚构的地方报纸的撰稿人和摄影师,采集人们在社区生活的故事。这些大多是小地方,索斯采用的黑白摄影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生活》杂志(Life Magazine)以及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安全局(FSA)摄影的范本,但这个系列并没有第一眼看起来这么简单。虽然索斯和泽勒走访的也都是几乎被遗忘的边缘社区,但《歌本》的照片中并没有20世纪中叶那些经典的社会纪实摄影中显眼的同情心。无疑,索斯的目光是关怀人的,但他的目的并不是揭示社会悲惨的状况,照片中透露的孤独也是温情的,比如印制成序厅正面大幅海报的拥抱着空气跳舞的“比尔”(Bil, Sandusky, Ohio, 2012),他让我们想到自己也可能有过的沉醉又孤独的时刻。对于摄影的最常见的批判之一便是认为大量关于血腥、暴力和凄苦受害者的图像会让观看者变得麻木,从这个层面上看,索斯照片中的温情倒是一剂解药。

乔治亚·琳恩,波尔得,科罗拉多州,“歌本”系列,2013,埃里克·索斯 © Alec Soth, courtesy Sean Kelly New York

在展厅中,凯伦·史密斯提醒我们留意“李和昆塔维斯”(Lee and Quintavious, Ware County, Georgia,2014)这幅照片,其中是两个微胖的青少年,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穿着过于宽松的T恤,上面留着斑驳的污渍,乍一看,这幅图像让我们想到“留守儿童”和他们生长的贫困的社区,其中低着头的黑人少年则似乎与当今美国如火如荼进行的又一轮黑人权利运动呼应,但这些都是表象。凝视放大的照片,我们从两个少年的眼神中看到了异样,他们都对镜头无动于衷—事实上,这是当地盲人收容所里的一对好朋友,白人少年轻轻搭在黑人肩上的手传递了安慰。史密斯女士认为,索斯对照片构图的处理刻意助长了当代社会对种族和贫困的刻板印象,而把解读的线索隐藏在最细微之处,考验着观看者的眼神和想象。

李和昆塔维斯,韦尔县,乔治亚州,“歌本”系列,2014,埃里克·索斯 © Alec Soth, courtesy Sean Kelly New York

2017年,一次赫尔辛基之行期间,索斯在冥想之后来到旅馆附近的湖边散步。“此时发生了一件有时候一些人会经历的事情,你可以称之为神秘的经验......我突然有一种顿悟,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索斯在2019年春天接受明尼苏达州公共电台(MPR News)采访时说。让他意外的是,他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种深层次的愉悦,当他走回旅馆时,发现自己以全新的目光观看擦肩而过的人们。“我看着他们,心里出现一个念头:我爱这个人——我是说,一切都不同了,这个体验改变了一切。”而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他摄影的方式。在此之前,索斯已经开始思考,摄影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在神秘的顿悟之后,索斯停止了一切委任拍摄,也不再旅行,更重要的是,他停止了拍摄肖像,进入了类似“放空”的状态。为此,索斯亲自去展示他作品的画廊告知这个重大消息,他会说:“坐下来,我有件大事要宣布,我成了一个快乐的人,我热爱生活,这将戏剧性地改变我的作品。”在一年多的时间中,他大多住在自己的一处农舍中,偶尔也拍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照片,但这些他并不打算展示。

莱昂,柏林,“我知道你的心跳有多剧烈”系列,2018,埃里克·索斯 © Alec Soth, courtesy Sean Kelly New York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我与你:埃里克·索斯》展览现场

不过,索斯也知道这样的状态不能持久,一方面是经济的因素,他有家人,有两个孩子要抚养;另一方面,他意识到在这类精神性的旅途中,“要么我得去修道院(继续探索),要么我就回到真实世界,并且将这段时间中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而索斯选择了后者,在2019年,他带来了一部新作品《心跳》。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几乎有整整两个展厅都留给了这一新作,展出的照片数量占据了所有作品的一半。在这个系列中,索斯不再借由肖像和室内环境勾勒特定地域的面貌,而是以“人”本身作为线索。这些肖像拍摄于他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中,他通过朋友寻找“住在有趣空间里的人”。陌生人,彩色,8×10英寸大画幅相机,表面上看索斯似乎回归了熟悉的配方,但仔细端详,又与此前的作品有着微妙的区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最初,他在拍摄时完全没有掌控力,因为他十分羞涩,而人们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回应他的害羞。随着拍摄经验的增加,他学会了如何以让人舒服的方式调动人们的状态,以便获得更好的照片。“但现在我不想再去控制别人,而是会在拍摄中尽量更敏感,不那么注重结果,”笔者邮件采访索斯时,他用跳舞作为比喻来进一步说明这种变化,“当然,在这种双人舞中我依然是引领者,但我不会推着人们满舞池转了。”使用8×10英寸大画幅相机,意味着漫长的取景和对焦过程,站在《心跳》的一些作品前,我几乎可以想象遮光布下面,索斯被上下颠倒的取景毛玻璃上的景象迷住。比如我最喜欢的那幅“安娜”(Anna, Kentfield, California),这是一位年老的舞蹈家,坐在宽敞房间里的单人高背沙发上,她的左侧是巨大的窗户,令人困惑的是,照片的前景中垂着一些藤蔓,让空间变得仿佛温室一样。我想象索斯缓缓地进行移轴,调节到较浅的景深,然后转动对焦的旋钮,从前景到主角,毛玻璃上的影像渐次清晰又回到模糊状态,直到他能看清楚安娜庄严而平静的脸。就好像是一场只有摄影师能够观看的私人电影。我想起曾经读到1976年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为《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拍摄美国政要肖像的故事,他同样使用8×10英寸大画幅相机,在巨大的白色影棚中,他助理作为替身完成了对焦,并在地上做好了标记。当拍摄对象进入影棚,阿维顿不会与他们交谈,他也不需要躲在遮光布下面操作。于是,阿维顿和拍摄对象上演了一场无声的隔空较量,且通常总是摄影师获胜——阿维顿和索斯的方式似乎是两个极端,但无论是公开的目光对决,还是摄影师单向的私密凝视,照片都见证了这一空间中发生的能量交换。所以,《心跳》系列中的肖像与其说意图讲述拍摄对象的故事,不如说是在探索摄影师和对象之间的距离与连接。

“几乎我拍摄的所有人都会意识到自己在被拍照片,因此他们总会有些刻意的姿势。当我拍摄别人时,我不断权衡着眼前所见和我的一种认知,即拍摄对象知道自己正被拍摄。”索斯描述的这种平衡游戏又让人想起了跷跷板。走出展厅突然有一个念头,还真希望这里有一个跷跷板能我们与一个陌生人面对面,感受能量顺着这块简单的木板来回移动—感受“我们之间的空间”。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我与你:埃里克·索斯》展览现场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我与你:埃里克·索斯》展览现场

随机阅读:

笔记|埃莱娜·比奈:用影像捕捉建筑之魂

原标题:《展评|神秘的经验:关于埃里克·索斯的首次中国个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