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话说太极拳|太极宗师!这事真有……(连载)
宗师陈子明
第二十六回
陈子明,生于1878年,卒于1951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太极拳名家陈复元之子,太极拳第九代传人,近代太极拳史上代表人物。所著《陈氏世传太极拳术》《太极拳精义》《太极拳拳械》三部著作传世,与陈鑫的《陈氏太极图说》一同将我国太极拳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太极拳发展至今具有指导意义。1930年曾陪同武术理论家、史学家唐豪赴陈家沟,搜集太极拳资料,考察太极拳源流,确立陈家沟太极拳发源地的地位,是陈子明对太极拳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
陈子明自幼秉承家学,随其父陈复元、叔陈贯元习文练武,及长又就学于族叔陈鑫,故武功精湛,深谙拳理,青年时已成名手。曾在怀庆府(今沁阳市) 成立国术团体传授太极拳,学者众多。
1928年应上海黄金荣、江志诚邀请,去沪上传授武术,教太极于黄金荣公馆、江志诚公馆、以及上海太极拳社。因他拳技高超,武德高尚,1929年春天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务长宋国福来沪,深为其之德艺所感,遂于张之江馆长相商,聘其为南京国术馆武术教授,南京中央国术馆为当时国民政府之直属机构,武艺教授均为各省所选推,是各门派的顶尖高手,是当时各门派的代表人物。
陈子明
陈子明与弟子马真如
1929年,陈子明居南京,人称五虎之一的“国术圣人”傅振嵩在广州,“拳圣”陈发科在北京教授太极拳,一时间使陈式太极拳为人们所识,名声鹊起,誉满武林。
中日战争爆发,陈子明又经人推荐到陕西城固的西北师范学院(陕西师大前身)担任武术教授和抗日部队的武术教官,为抗日将士训练擒拿、格斗术、拼杀术。
陈子明在南京授拳期间,结识了南京国术馆武术家、武术史研究家唐豪(字范生)。为了弄清太极拳的来源和演变,唐豪邀陈子明到温县进行实地考察。在陈子明的引导下,唐豪三下陈家沟进行实地调查。他们查家谱,翻祖谱,看碑文,寻遗迹,阅县志,览明清史,走访遗老,在掌握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又反复考证,终于得出结论,确认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是太极拳创始人。陈子明可谓对太极拳的发展、传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
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太极拳精义 老拳谱丛书》
陈子明不负家学,教拳术不遗余力。授拳之余,捉笔为文,发愤著书,将自己习武的心得,师承教诲,太极拳大要、架势,详加解释,出版了《陈氏世传太极拳术》,深受武术界同仁欢迎。当时的南京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教务处朱国福、河南国术馆刘丕显、沧州武术名家姜容樵等人均为本书作序,赞其“抱负绝学而不倦于教诲”“不私其家传之秘”“立言不流于夸诞”“使读者一目了然”等,对太极拳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宗师傅振嵩
第二十七回
振嵩,号乾坤,生于1881年,卒于1953年,河南省沁阳县王曲乡马坡村人,傅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中国近代颇有名望的武术家。
傅振嵩16岁时,本村集资礼聘八卦掌祖师董海川的高徒贾岐山创办武学社,他想学武而又无钱交学费,只得每天晚上到村东大庙武场偷学练武。后被发现,曾几次被赶走,但他每晚必至。他这种顽强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贾老师,允许他免费进场学习。从师9年,傅振嵩练就一手耍太极球绝技,双手将20斤重的太极石球抛起两米多高,然后以胸接住并弹回,再用手接住。走八卦步时他能用两手将两个石球同时旋转,如走盘之珠,学成武术之后,经常抱打不平、除恶扬善,乡亲们称赞他是“有功夫的勇士”。
1894年,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延熙应邀到马坡授拳,傅振嵩深得陈延熙之真传,精通各种器械,太极枪、太极剑尤有独到之处,演练起来,堪称人剑合一,人枪合一,傅振嵩不仅艺从陈延熙,更得德于陈延熙,极重忠孝仁义深为武林同道赞誉。傅振嵩成名后常年在外,每回豫省亲均不忘师恩,必到陈家沟探望陈延熙,聆听恩师教诲,并与众师兄弟演习,切磋在外的收获,验证自己功夫,在陈延熙调教下使功夫更上一层,终成一代大师,人称“国术圣人”。
傅振嵩
1920年,傅振嵩弃农从军,在张作霖部下服役。此间,他在一次大型武术表演中,先后表演了虎拳、连环掌、八卦旋风刀和八卦四面大枪,整个表演矫健威武,如龙如虎,深得旅长李景林的赏识,遂让其担任了武术连连长。1926年,张作霖把武术连调往北平大帅府担任卫队,并让傅振嵩任卫队长。翌年,傅振嵩请长假离开军队,与北京的孙禄堂、杨澄甫、李文书、霍殿阁等武术家共同切磋技艺, 精研中华武术。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傅振嵩被聘为八卦掌总教师。翌年,中国国术馆在南京举办全国国术考试,预赛时,有一选手以勇猛异常的冲锋拳一口气连胜 20多名选手。傅振嵩上台应战,先以八卦掌攻守法对付对方,不分胜负。后以“老僧披衣”之式将对方摔倒在地。从此,傅振嵩在武术界威名大振,当时《大公报》编印的《国术名人录》中,将傅振嵩誉为“虎将”。
1929年,两广国术馆在广州成立,傅振嵩应邀赴广州任教。联袂南下的还有北方拳师万籁声、顾汝章、耿得海、王少舟,这就是武林掌故中所说的“五虎下江南”,1930年,傅振嵩及其长子傅永辉随张子江率领的武术团赴香港表演了精湛的武艺。
傅振嵩注重博采众家之长,陆续创立了傅振嵩式初级、中级、高级太极拳,太极闪电拳和八卦推手等套路,逐步形成了傅家拳刚柔相济、舒展稳固、灵活轻巧的独特风格。傅振嵩式太极拳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享有盛誉,而且在美国、加拿大、巴西和东南亚各国也广为流行。麦宝婵主持的波士顿中国武术研究所,黄理主持的澳大利亚中国武术学校,香港郭运平开办的武术馆,都坚持传授傅家拳术。傅振嵩著有《傅式太极拳》《斯文体育》等著作。
傅振嵩毕生为发扬中华武术而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广州有名的老拳师梁日初、马日清、王洪、翟荣基和肇庆市武协主席林朝珍以及香港八卦掌名师孙宝刚等都是傅振嵩的门徒。他的长子傅永辉现任广东省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傅振嵩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和尊重,在1950年广州举行的第一届体育运动会上,傅振嵩被选为表演委员,他和叶剑英、方方、朱光等广东省、广州市的领导一起观看比赛。
1953年4月26日晚上,傅振嵩应邀到广州岭南文物宫(现广州文化公园)进行表演。他虽年逾古稀,但仍神采奕奕,不减当年。表演中,他时而蟠龙绞柱,时而青龙伏地,急速地旋转、翻腾,在观众看得如醉如痴时,突然而止,静如嵩岳。表演结束,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在观众的再三要求下,72岁高龄的傅振嵩不顾年迈又从头表演一遍,由于疲劳过度,当晚回家眩晕不适,送往医院,诊断为脑溢血,于5月1日与世长辞。海内外武林人士无不为之痛惜。
宗师杨澄甫
第二十八回
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生于北京,1936年3月3日逝于上海,与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杨式太极拳名家。
杨澄甫自幼随父学拳。其父杨健侯性情温和,对于爱子杨澄甫习武不忍管束过严。所以,杨澄甫虽说每天也到拳场练功,拳剑刀枪、推手散手,均合乎杨家祖传规矩,但并未真正下功夫。
杨澄甫
1912年,杨澄甫已经29岁了,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式太极拳剑刀枪。但是,杨澄甫只教架式,如果想学大捋散手、粘剑粘杆,必须到杨府拳场,由其父杨健侯在家中亲自坐镇传授。
1917年,杨健侯临终之前,老泪纵横,痛责杨澄甫说:你大哥随伯父练拳,刻苦异常,早已功成名就。你开门授徒,我在后面撑着。现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来比试,你万一失手,杨家威名扫地。你不用功,杨家功夫失传,真是不孝之极。我死不瞑目!杨澄甫惊闻此言,痛彻心肺,垂泪叩首,发誓用功。
杨健侯逝世之后,年已34岁的杨澄甫闭门谢客,日夜苦练。一根白腊杆、一个人桩,陪伴杨澄甫苦练6年,他反复领悟父亲所授的内功心法,终于内劲通灵,可以随手将人桩发放至两丈之外。
但杨澄甫心中尚未踏实,因为人桩毕竟不是武师。当时,吴鉴泉在北京天坛授拳,门徒众多,是德高望重的太极拳名家。于是,杨澄甫就前往天坛找吴鉴泉试手。吴鉴泉得知杨澄甫来访,赶紧出茶室招呼:“三爷多时不见,有何指教?”杨澄甫说:“没事,咱俩摸摸手。”两人一搭手,杨澄甫顺势进圈,手背贴在吴鉴泉腹部,轻轻往上提了三下,吴鉴泉顺势跳了三跳。吴鉴泉的父亲全佑原是拜杨澄甫伯父杨班侯为师,杨吴本系同门,又有众多门徒在场,故杨澄甫点到为止,并未发劲。吴鉴泉柔化功夫极好,以前杨澄甫与吴鉴泉推手,总无法将吴鉴泉粘住,更不能将其放出。如今一搭手即将吴鉴泉粘住,杨澄甫自知功夫长进,今非昔比,遂放心开门授徒,此时杨澄甫已经40岁了。
北京城练武行家极多,听说杨澄甫重开山门,上门讨教者络绎不绝。杨澄甫是来者不拒,对方无不随手跌出一丈开外,甚至有人被杨澄甫腾空击出二三丈远,跌至杨府门外。围观者无不啧啧称奇,杨澄甫名声大噪。
杨澄甫教授太极拳
登门比武者中,只有两个人与杨澄甫未分高下。其中之一是人称“臂圣”的通臂拳名家河北香河县人张策,字秀林,外号“张大辫子”。辛亥革命后,张秀林仍保留辫子,与人交手之时,他一摇头,辫子飞到对手眼前,对方一眨眼,即被击出。另一位是有“活猴”之美誉的形意、八卦拳名家河北完县人孙福全,字禄堂。杨澄甫在比武之后,与张秀林、孙禄堂结义,成为换帖兄弟,是当时北京武术界的魁首。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请杨澄甫为太极门门长,并且请杨澄甫带几位高足担任教授之职。杨澄甫因北京拳场门徒众多,各种事务均需妥善安排,一时未能成行。
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见杨澄甫迟迟未能到位就职,遂请孙禄堂为太极门代理门长。孙禄堂在不知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曾聘请杨澄甫任太极门门长的情况下,将太极门改为武当门,下设形意、八卦、太极三科,由其徒众担任教授。武当就此进入中央国术馆。
杨澄甫不明情况,后率众门徒到达南京,张之江设宴为杨澄甫接风洗尘。酒过三巡,张之江开言道:“国术馆不能有两位武当门长。可否请杨先生与孙先生比试一番,胜者留,败者去。”杨澄甫坦然说道:“孙二哥是我义兄,应该由他当门长,不用比试。但教授职位已无空缺,众门徒无处安插,杨某当即告辞,尚祈张馆长见谅。”事后,杨澄甫对众门徒说:“我与孙二哥情同手足,闭门切磋自然可以,岂能为了蝇头微利,当众比拼?张先生岂有此理!”
1928年秋,浙江省政府为纪念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政局统一,奖励实业,振兴文化,决定筹办第一届西湖博览会。西湖博览会共设有八个场馆,分别为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农业馆、教育馆、卫生馆、丝绸馆和工业馆,展出商品达14.76万件,自1929年6月6日开幕,到10月10日闭幕,前后历时137天,参观人数总计达2000余万,盛况空前。第一届西湖博览会轰动了整个浙江乃至全国,影响波及海内外,与历史上著名的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1900年“巴黎博览会”和1927年“费城博览会”并称为国际性庆典。
此次博览会期间,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国性武术擂台赛。当时,国内的武术名家云集杭城,杨式太极拳名家杨澄甫等26人担任了擂台赛的评判委员,南拳名师萧聘三等37人担任了检察委员。武术名家都登台展示个人所长,各门各派的高招绝技彰显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这次活动最吸引人的还属擂台赛。为了争夺武林擂主,当时曾有武术名家辞去评判委员职务,投入打擂者的行列。擂台赛规定:除挖眼、扼喉、抓裆等伤及性命的动作不准用外,其他各种手段均可使用,参赛者不用任何防护器具,所以搏击相当激烈。在为期7天的擂台赛上,有109位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上台搏击,搏击的场面可谓惊心动魄。
第一届西博会结束后,西博会新建的展览馆——工业馆大门上挂出了“浙江省国术馆”的招牌。苏景由、杨澄甫、刘百川、萧聘三等武术名师,以及在擂台赛上崭露头角的多名武林高手聚集西子湖畔,担任起浙江省国术馆的教师。后经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推荐,应浙江省省长兼浙江国术馆馆长张静江之邀,杨澄甫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
杨澄甫和田兆麟等国术界泰斗合影
孙禄堂在得知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曾聘请杨澄甫担任太极门门长之事后,即推荐形意拳教授高振东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代理门长,挂冠而去,至江苏国术馆任教务长,表示与杨澄甫处于平等地位。
1930年,浙江省国术馆首招师范班学生,目的是要培养武术教师,要求学生们主要学习各门各派的武术。
杨澄甫在杭州国术馆任教务长时,一位少林拳师躲在走廊转角后面,突然向杨澄甫猛扑。时值寒冬腊月,杨澄甫双手合拢于棉袍长袖之内,手臂即在袍袖之内轻轻一迎一送,拳师跌出丈外,叩首谢罪。
1931年的一天早上,师范班学员开始训练。南拳名师萧聘三在国术馆内教师范班学员打黑虎拳,打黑虎拳是要发声、蹬脚的。听说功力深厚的名师每蹬一脚,水泥地上就会留下一个脚印,师范班30多位学员纷纷提议,让萧聘三老师露一手。起初萧聘三不答应,后来同意了学员们的要求,让学员去搬来一些砖块,零散地铺在国术馆的水泥地上,并将一块很厚的青石板放在砖块上。接着,萧聘三便在青石板上打起了黑虎拳。只见他大喊几声,脚下一用力,下面的青石板和砖块瞬间都成了碎片,师范班30多名学生一起鼓掌,大声叫好,声音惊动了还在睡觉的太极拳名师杨澄甫。
杨澄甫是浙江省国术馆的教务长,有晚起床的习惯。被吵醒后,他披衣出门大声责问:“什么事,这么吵?”萧聘三便回答说:“是我在教学生练习黑虎拳。”杨澄甫有点生气地说:“这种东西有什么用!”这句话惹恼了萧聘三,萧聘三当即提出要与杨澄甫比武。杨澄甫说:“好,你就在我的肚皮上打三拳吧!”
萧聘三也不客气,运足劲一拳打在杨澄甫的肚皮上。学员们都看到杨澄甫的脸上露出了痛苦的状态。萧聘三打第二拳后,学员们仿佛察觉到杨澄甫的嘴里有血沫。萧聘三打出第三拳后,杨澄甫右手紧捂肚皮,左手一掌飞出,击在萧聘三的心窝处。萧聘三顿时倒在了两米开外处,口吐鲜血。
杨澄甫与萧聘三的打斗,惊动了国术馆内的各位教师,他们急忙赶来将杨澄甫、萧聘三扶回各自房间。杨萧之争发生后,考虑到国术馆名声和教师声誉,时任浙江省国术馆副馆长的苏景由要求在场的学员不得对外讲这件事。目睹此事的38名学生也相互约定决不对外披露此事。
杨萧之争的结果是这两位名师受伤严重,都不能再教学员武术了。不久,杨澄甫便离开了浙江国术馆,到上海去治病,由刘百川先生继任教务长一职。两年后,即1933年,萧聘三离开人世;1936年,杨澄甫也在上海福照路安东村5号病逝,终年53岁。杨澄甫灵柩由其家人及傅钟文、傅宗元、郭子荣等护送,先运至南京,与杨少侯灵柩一起,再运回河北永年闫门寨杨氏祖墓安葬。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再版本
在上海养病期间,杨澄甫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开始整理太极拳教学书籍。1934年2月,上海大东书局公开出版杨澄甫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该书是以1931年1月经杨澄甫弟子董英杰协助整理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为基础,由郑曼青校注。书中有许多当时国民政府要员的题词,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一文中写道:“余幼时,见先大父露禅公,率诸父及诸从游者,日从事于太极拳。或单练,或对练,昕夕不辍,心窃疑之。以为是一人敌,项籍所不屑学者。余他日当学万人敌。稍长,先伯父班侯公命余从之学。于是向之所疑者不复能隐,则直陈之。先大夫健侯公怒斥之曰:‘恶,是何言?汝大父以此世吾家,若乃欲坠箕裘欤?’先大父亟止之曰:‘此不能折服孺子也。’以手抚余曰:‘居,吾语汝。吾之习此而教人者,非以敌人,乃以卫身;非以用世,乃以救国。今之君子,祗知国之弊在贫,而未知国之病在弱也。是故谋国是者,竞筹救贫之策,未闻有振衰起颓之图。惟其通国皆病夫。谁复胜此重任?积弱斯贫,贫实原于弱也。考各国之致强,莫不强民为初步。欧美之雄伟英挺无论矣。即岛国侏儒,亦孰非短小而精悍。以吾国人之鸠形鹄面当之,胜负之决,庸待蓍龟。然则救国之道,自当以救弱为急务。舍此不图,抑亦末矣。余自幼即以救弱为己任。尝见买解者,其精神体魄,固不逊于外人所谓大力士武士道者。余大喜,叩其术,秘不以告。乃知中国自有强身之术,而一弱至此,岂无故哉!嗣闻豫中陈家沟陈氏有内家拳之名,蹑跷往从陈师长兴学。虽不见拒于门强之外,然日居月诸,迄未许窥堂奥。忍心耐守,凡十余稔,师悯余诚,始于月明人静时,举个中妙谛以授予。学成来京师,誓本素志,广授于人。未几,见从吾学者,瘠者肥,羸者腴,而病者健。乃大喜。顾以一人之所授有限,则如愚公之移山,更以诸若父叔辈暨从游者。若志在用世,宁鄙视救世之术而不学乎?’余于是始恍然于先大父之孳孳斯术,且以世吾家,盖有在也。遂欣然请受教。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同州,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其术本于自然,而为形不离太极,为式十三。而运用靡穷,运动身体而感及心灵。故非习之既久,骤难得其奥妙。从吾学者,不乏其人,而炉火纯青之候,虽班侯犹未易言。然就强身而论,则一日有一日之益,一年有一年之效。孺子知之,其有以宏吾志。’余谨识之不敢忘。自是而后,锲而不舍者,阅二十寒暑。而先大父、先伯父及先大夫,先后捐馆。余始则授徒与旧都,嗣以局促一隅,为效褊坡,更南走江淮闽浙间。复嘱陈生微明,以余口授者,刊为一书。历十余载,而太极拳之风行,自河南北,及于江左右。甚且粤水之滨,习之者大有其人矣。顾陈子之书,仅述单人练习之程序。且翻阅十数年前之拳架,又复不及近日。于此见斯术之无止境也。今因诸生之请,复继续将体用之全,编次成集。基本练法及推手大捋,附以最近图影,付诸梨枣,以公于世。剑法及枪戟刀等,拟为第二集续刻。非敢以术自鸣,窃欲宏先人振人救世之志云尔。民国二十二年春广平澄甫杨兆清”
其实,这是一篇托名杨澄甫的假文,是其弟子别有用心的伪作。因为杨澄甫出生于光绪九年六月初八日,即公元1883年7月11日,而杨露禅则是在1872年去世的,他们祖孙之间尚隔11年之久,无论如何也是见不上面的,更不要说教杨澄甫太极拳术、讲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的神话了。
未完待续……
总监制:李建阳
监 制:刘晞暄 王 言
统 筹:杨 杰 张乙晨
主 编:王 言 责 编:王 鹏
校 审:王盈燕 编 辑:皇甫胜彬
原标题:《话说太极拳|太极宗师!这事真有……(连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