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浩:纪录片不是一个名利场
周浩导演以其敏锐的视角捕捉人性的复杂和当代中国的跌宕起伏。十多年来,他拍摄了《厚街》《高三》《龙哥》《棉花》《中国市长》等多部获奖作品。GZDOC 2020知名导演访谈录特邀请《时尚先生》视频记者陈玮曦,与周浩共同挖掘创作中的思考与顿悟。
周浩谈首次上大银幕,该来的都来了
陈玮曦:很多导演都有大银幕的执念,你之前的片子十几部都没有上过大银幕,《孤注》终于上大银幕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周浩:没有想那么多,我本身不是学电影出身的,我没有特别强烈的电影院的情结。大银幕是一种媒介,只是多了一个空间,毕竟在中国生活还是需要跟大众见面。做纪录片也是一个媒介,有这个机会挺好的,但是谈不上欣喜若狂,该来的都来了。
陈玮曦:去电影院播放《孤注》是一开始想好的?
周浩:这个片子做的时候是一开始就想好的,本来是一家电影公司找我们的,甚至创意是他们的,他们找了很多导演,我们最后达成了某种默契。
陈玮曦:电影公司要求你做,影响你的创作吗?
周浩:没有,因为找我做片子的人肯定是看过我以前的片子,他对我观察世界的方法是认可的,他们来找我就是因为喜欢我以前的东西,喜欢我的方法。出发点是别人的要求,但是很快转化为自己的要求,纪录片导演必须随遇而安,在现有的状态下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且它一定是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结合起来才可以变成现实。
做纪录片最大的快乐是跟采访对象打交道
陈玮曦:你做纪录片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周浩:我们一直在寻找影片、生活里面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我做片子最大的快乐吧。对我来说更快乐的事情就是在跟采访对象打交道过程中,得到的那种满足感,对我来说是最有诱惑的东西。
陈玮曦:《大同》以后不再担任摄影,开始由摄影师掌控现场调度,你在创作上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周浩:早期拍摄、导演、到后面的剪辑都是一个人完成的,后来对技术的要求也会高,所以有一个团队配合你一起工作,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大家合作的一个产品。我愿意找一些人跟我合作,而且我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而且,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我已经老花了,我聚焦有很大的问题。
陈玮曦:不端机器会有一种思维被解放的感觉吗?
周浩:开始肯定觉得摄影师跟你的要求有距离的,它还是跟自己导演自己拍不太一样,但是它在一方面失去了,在另面一方面会有收益。我觉得以后还是会用摄影师,但是我想有一天技术不是障碍的时候,设备越来越小的时候我还是用自己的方法拍,团队我也会用,两种方法我都不会特别拒绝,看机缘和题材。
陈玮曦:纪录片行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问题对你来说还是一个问题吗?
周浩:融资当然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问题,但是我开玩笑说,如果我做20年,我在中国拍片子找钱依然很困难的话,这个行业就不需要发展了。我觉得其实做到这个时候,很多头部的资源就会向我倾斜。比如说像电影节的奖项,你说我以后还会得更大的奖吗?我不会为这个事情去特别担心,我担心我有没有好的片子,如果我有好片子一定会获奖的,该来就来了。
给新人的建议:找到做片子带来的快乐
陈玮曦:这几年你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新导演论坛的主持人,你能谈谈纪录片新导演在创作上有什么趋势吗?
周浩:纪录片行业还是跟别的行业不一样,因为还是想看到成熟导演的作品,因为他们可以给我惊喜,年轻导演给我惊喜的真的不多。我们这帮人都是在思考问题,而且有这么多前期的积累,所以我会更喜欢看年长导演的作品,其实有的片子谈不上整个片子都特别棒,但是也会给我小小的惊喜,比如说这次顾雪的《家庭会议》,虽然说有很多的遗憾,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尝试,一种呈现方式,我很渴望看到别人拍的跟我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它会是刺激我的。
陈玮曦:能否给年轻导演一些少走弯路的建议?
周浩:其实我觉得纪录片它不是一个名利场,它也挣不了什么大钱,但是我们这帮人为什么还可以做下来,我觉得我们还是找到了做片子带来的快乐,跟人打交道探索其中微妙的乐趣,这是最重要的,我会从中间得到很多的满足,这是为什么要做下来的原因。做的过程中我的职业和我的爱好是高度吻合的,你能够以你的爱好为你的职业是很幸福的事情,就看你是否真的爱它,如果真的爱它的话这些都不是负担,不爱它的话所有都是负担。
原标题:《周浩:纪录片不是一个名利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