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郭敬明于正”们,罪不止抄袭?
原创 海皎 印客美学
12月21日百余名编剧、导演、制片人、作家联名公开信抵制于正、郭敬明抄袭,因当事人的不回应、冷处理走下热搜话题。
12月25日,郭敬明导演的新作《晴雅集》的上映,又引火烧身,引起一片吐槽。
豆瓣评分从6到5,被四千多人顶在最上面的评价是这样说的:
“又名《神都龙王之妖蟒传》《陈情令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名侦探晴明之狼人杀》《奇异博士之式神宝贝》《甄嬛传之皇后杀了皇后》《咬文嚼字之你说的是守护我要的是永远》……”
虽然骂声一片,但首映破亿。
无数人甚至为了第一时间吐槽而贡献票房,这难道不算流量、黑红出圈?
是于正郭敬明错了?
抄袭是编剧洗不掉的黑点,但是,作为商人,似乎无伤大雅。
2006年5月,法院判决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郭敬明表示绝不道歉。
2015年12月,于正《宫锁连城》抄袭琼瑶《梅花烙》案件终审败诉,于正赔款,拒绝道歉。
如今,于正在综艺中担任导师、做意见领袖,郭敬明的晴雅集院线首映破亿。
于正摇身一变为制片人,郭敬明转职成为新生代导演。
但这两人被集体抵制,大家抵制的真的是抄袭么?
编剧们成群结队、抱团取暖,急于在公众媒体上发声;还被指为大字报党同伐异,想要了解他们的目的,必须要了解他们生存的环境和业态。
我们来看一下,编剧的工作流程。
制作公司准备筹备一部剧,终极目标是卖出去。
那么,他们会关注买方,即电视台和网络视频平台的取向。
确定选题和方向后,第一步写剧本。
这个时候,编剧进场,根据要求写大纲、分集、剧本,拿到微薄的首款稿费。
然后,制作人会拿着项目策划案、剧本,四处游走兜售,拉投资,问电视台和视频网站责编的意见。
不同平台的意见参差不齐,都是爸爸,自然一视同仁,指导意见出一版,改一版。
直到有资方爸爸进场,才能停止这种多人运动,完成定稿,递交广电总局备案。
你以为这是结束?不,这只是个开始。
如果广电总局有意见,当然也是有多少,改多少,直到通过审核。
如果涉及医疗、公安、航空、军队相关的行业知识,不仅需要取材,更需要提交相关机关单位,绝不能污化相关身份的角色。
如果拍摄过程中,大导演、大演员有创作的意图,剧本随时可以商量。
如果遇上不可抗力,如因疫情无法拍摄原定计划国外的场景,无法进入特定的取景地拍摄,随时根据场地调整剧本。
……
默默无闻的编剧在幕后吃苦耐劳地改改改,深受苦楚,尾款无望;
而深谙融梗、抄袭、改编的于正、郭敬明们,借用他们耗尽心血打磨的桥段,快速成名、转职、变现,甚至化身资本。
暗流之下,与其说是对抄袭的不满,更是对资本、机关、导演、演员在剧本上角力、撕扯、魔改的不满!
编剧们拿于正、郭敬明祭天,想争一个话语权,还一个清朗世道;但在资本和平台导向的影视圈,哪怕没有于正和郭敬明,编剧依旧只是工具人。
国内国外两重天?
国内编剧常常挂在嘴边的“编剧中心制”,让他们悠然神往。
编剧中心制,就是在拍摄影视剧的时候,以编剧为中心,整合上下游资源。
在欧美和日韩,编剧中心制正大行其道。
美剧的剧组,是高度发达的影视工业化的产物,不仅可以完成边拍边播的高效流水线作业;同时,编剧大多是团队作战,经验丰富。
在美国职业编剧队伍中,大多拥有各电影学院、文学院MFA剧本创作硕士学位,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海量的练习,从各类型短片的磨炼、到长片的撰写都手到擒来。
一部电视剧通常由6-8个编剧组成团队共同完成,而《老友记》这种热门剧集的职业编剧不少于12个。
边拍边播的美剧,试播集可以直接反馈市场对剧集的观感以及流量,编剧的水平高下立判。
私以为,没有一堆人在旁边BB,编剧的创作应该更有保障。
但这一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上世纪40年代前,美国编剧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直到美国文坛的部分文豪姿态强劲地入主好莱坞,后来成立的美国编剧协会(WGA),有效地保护了编剧们的权益,使得美国编剧参与到剧中的程度更深入。
为了争取编剧权益,美国编剧工会每年都组织规模不等的罢工。
1960年、1973年和2007年的三次大罢工,为编剧们争取到在节目回放时收取版权费用、向编剧支付在家庭录影带收益中的附加酬金,为编剧上健康保险等。
在韩国,优秀编剧同样是电视剧创作的核心,他们甚至可以挑选演员、导演,负责拍摄过程中的所有事务,其影响力贯彻整个制作始终。
在电视剧播出过程中,广告商会根据观众的反馈和收视调查决定广告投放量,如果得到的更好的反馈,那么编剧的报酬也会相应增加。
同时,韩国对著作权的保护意识强烈,作品的重播和再播都会为编剧再次产生收益。
在市场化的驱使下,编剧考究剧情、导演研究拍摄、制片紧跟宣发,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促成了韩剧的流行。
影视工业、人才素质、法律协会保护、制播营收模式共同奠定了编剧中心制的地基。
不像好莱坞高度工业化,没有韩国编剧“作家”的高薪和话语权,中国的编剧一直处于影视圈的底层。
这与如今中国影视圈的生态息息相关:作坊式经营、人才素质参差不齐、法律不健全、影视版权一锤子买卖的游戏规则没有改变,那么,编剧出头之日遥遥无期。
编剧中心制,不适应现在的中国。
编剧的出路在哪里?
编剧通过自媒体,轰轰烈烈的发声顶上热搜,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于正、郭敬明越骂越红,他们依靠流量变现,可一点都不怕团战!
编剧联名发声可以呼吁官方整顿乱象,可以激发短暂的讨论,但实际的症结并不在于这二人,而在于编剧的行业地位正在消亡。
当下视频网站跑马圈地,网剧的大量需求催生大量新人编剧,也让编剧群体的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
随着平台方对于内容的把控和参与力度越来越深入,编剧的主动创作属性正在减弱,以制片人和平台意识为主的快消品剧本,让编剧从艺术创作者正在沦为廉价文字工人,这也是近年来剧集鲜有艺术性和高评分的原因。
于正和郭敬明从编剧到制片、从作家到导演的转身,也证明了编剧之路的穷途末路,“聪明人”转身离去。
那么,编剧的出路在哪里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我不做编剧啦!
这正是于正和郭敬明走的捷径,放弃踏踏实实磨剧本,依托互联网资本短平快的要求,使用快速、可复制的桥段和CG、特效等新花样搭配出花团锦簇的海市蜃楼。
以此为跳板,迅速进入有话语权的导演和制片人的行列。
但如果吃定编剧这碗饭,那么就要让自己变得专业。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著有编剧界第一经典《故事》,是编剧的入门手册。
他曾说过:“中国影视人,应该努力去做好原创工作,向全世界讲述真正的中国故事。一味地去模仿好莱坞必然迷失自己,难以实现跨越。”
皮克斯制作一部电影花费四年时间,用一年半的时间打磨剧本,一直等到整个剧本非常完善,才会利用剩下的时间着手拍摄。
他们希望这些作品能够流芳百世,所以皮克斯是世界的楷模,皮克斯从来不模仿别人,别人模仿皮克斯。
这就是精品的力量。
从长远来看,编剧的地位提升,还要寄希望于市场规范的建立。
由于国内没有分级制度,采用的是先审后播的做法,剧集盈利模式是2B(面向电视台是视频平台),重点其实就在于如何把剧包装好、卖出去,而不在于剧集最终的质量。
随着观众版权意识的增强、用为正版付费的方式表达对好内容的支持,最终令剧集收入与质量挂钩,好的创作者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想要改善影视生态、提高国产剧质量,必须要建立起强有力的行业组织与维权机制,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然后,于正和郭敬明们的抄袭行为,就再也没有生存的土壤。
看一场艺术的展览 访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个美好的物品 办一场文艺活动
原标题:《“郭敬明于正”们,罪不止抄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