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曾宓:认识自己,是艺术的第一课
每每见他,总是一袭白衣白帽,如同他的画一样,艺术纯粹的一尘不染。
习画之人都知道,研习绘画的过程,好似修行。而他就如同得道高人一般,从晨曦中走来,留下一个耀着光晕的剪影,落落欲往,矫矫不群。他是值得敬重的,他就是曾宓,山水画当代的守望者。
三石楼主
Sanshi Louzhu
曾宓
号三石楼主
1935年生于福建福州
196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84年调入浙江画院为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协会员,浙江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宓艺术札记
我说不清自己的艺术观念是什么。这或许就是中国艺术的随缘性注入梦幻的现实。黑格尔。好在这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理念有时会干扰感觉的演化,阻隔想象力的自由驰骋,绘画也就缺少了活生生的灵性。
绘画是一种说:“最杰出的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没有想象力,就无法塑造美的体像和境界,而没有生活也就谈不上艺术的想象力。
我也曾经迷恋过技术,追求娴熟的技能。后来我才知道绘画的技艺只是一种表现能力,就艺术效果而言,是属于低级趣味。只有将这些技术融进感觉,升华为感悟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时,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审美感觉决定了人的关注品味,它是知识结构上的特定品质和个性定位。在生活中,关注的品位高,才能利用好自己的美感经验,不断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现象,不断积累感受,从而提高艺术的判断和构造能力。
现在的国画,似乎有点儿走过头了。冷静地权衡一下古今中外的艺术,我还是喜欢“天人合一”的意向表象。通过自然界多彩的自然属性,表现主观人性的个体化体验,以简约的笔墨进入纯净的艺术境界,这是东方画家卓越的贡献!对人的直觉能力而言,自然的形态在审美活动中最能激发人的直观想象力。也可以这样说,人的感观能力,原本是自然界直接培育的。人们乐于接受和容易理解形态的自然属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正面地对待自然,更有益于人类性格的健康发展。
当然,从哲学上看,画家不可能没有观念。只是这种观念实在特定的背景下自然形成的。中国的画家,从属于中国的地域观和文化观照。画家的天职是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和生命,直抒性灵,以情感人,而不必为自己去寻找或“制造”一种观念。
人类的艺术形态,不是简单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有独特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规律,它只依附于人的情感以及表现情感的视觉形式。所以原始的岩画可与当今最伟大的大师手笔相提并论。不认识绘画本体语言的价值所在,必然会走向技艺化,或者坠入哲学的新观念、为流行哲学口号所误导,最终必将折戟在技艺或观念上。
唯一不需要改变的是语言和视觉方式。
艺术作品对任何观赏者概不拒绝,但艺术真正的知音者寥若晨星。
当人们还没有文字的交流手段之际,视觉领悟形象和形态的语言能力便成为主要的感知手段。视觉对于形象的判断和感受力优于通过文字和口语。
“取象曰比,取义曰兴”语出皎然《诗式》,即刘彦和所谓“比显兴隐”之意。可见兴之来,必依托于形象。
好的画家启发人的美感,坏的画家利用人的愚钝。
知觉不同于感觉。知觉是感觉的前提。感觉受联想和想象的参与,动用我们记忆中的经验和印象之后综合性的心理状态。
一种没有明确科学法则的执法序列,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内聚力,这种内聚力只能凭感觉去获得,或许它比起明确的科学法则如透视法、单一的音乐调性等要高超好几倍。
音乐,让理性的操作完成感觉,特别是理性感觉化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音乐。
任何艺术更新或大师的出现,都是由感觉的更新开始。
感觉的更新,是提高画面境界的决定因素,新的感觉是从原有的旧的感觉中建立起来的,感觉由认知水平和想象力组合而成。
对艺术创造,最重要的能力是想象与判断。想象是无中生有,判断则是区别与选择。
文化素质最终直接影响感觉的处理能力,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视觉因素,感觉处理的速度和水准便是决定性的了。感觉处理也即意识和文化品位的选择。
当今艺术形式之复归,并不证明古人的超凡的视觉能力或艺术概括力,而只能归功于一种朦胧的艺术感觉以及恰到好处的表现力。能从古艺术品中看到更多的艺术价值的因素的慧眼,当然属于现代艺术家。我们可以从古人那种创造性中学到的东西,只限于:表达的愿望和表现的手法、质朴内在的意念,仅此而已。
自我感觉是衡量人的文化素养的最直接有效的标准。
善于利用形象自由变体的天才,不但能汲取古人或他人的词汇,还创造自己的语言;不但能表现生活环境和个人性格与经历的种种体验和感受,甚至表现了超越时代和个人一般生活、性格、只是的范围,表现了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识。
人最丰富而可贵的方面就是感情。而绘画是表现这方面最为直觉而多样的。所以,坦诚与真率便自然成为艺术表现中最珍贵的内容。
真是信的基缘,信是爱的桥梁。
人类几千年可供画家永恒留念的固定因素,只有自然美。她是各种风格的母体,千姿百态的艺术创作,是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在瞬息万变中永存的“真”,是艺术美取之不尽的源泉。
波德莱尔说过“美总是奇特的”,所以,它才能招来关注并影响甚至征服观众。
美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它既是人类天生就能直觉感受到的,又是不断变化着美的界定的特殊现象。
自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会自觉偏爱一些面孔和善和漂亮的……在生活中人们对各种自然属性的偏爱和事物基本上是一样的,比如:星月、花木、蓝天、白云,直至于猫犬……
因为美有着客观基础,透入这层基础融入情感和德性之后,美就开始模糊起来,这种模糊意味着美德赋有的魅力,开始渗入美的直觉判断中去,也即后天的思想和情感的因素和美搅拌在一起了,所以,美的界线随时随地随人在变化着,直至无穷……此也即由于爱(包括声音、风度、智力)而使对象更加美丽的原因所在。
但是,我们搞艺术的人,最好不要走得太远。充分正视美德客观基础的重要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美的普遍的渴求,这正是中国审美观的巨大优越性所在——形态的自然属性,天人合一的美学的中心环节。
画家的天赋决定了他的气质和美感品味。而成功与否最最重要的即使美感品味。
美感品味与文化素养分不开,但绝不是一回事,有的画家文字不识多少,但美感品味很高,而且来自穷乡僻壤,这就是他的天赋不俗。
艺术之可贵在于以情感人,如今的艺术徒有哲学的强度而缺少生活的密度,所以难为大众接受。
一切感情最终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机制因缘。
人体的自然结构,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大环境搏斗的产物,是上帝的杰作。按照唯物辩证法“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人体现在的比例和组合,是类人猿在直立行走之后,在长期奔竞之中优胜劣汰逐渐形成的。长腿善跑,细手灵巧,丰满的胸脯、结实的臀部都是因为生育和繁衍的需要而生成。因此,也决定了我们的审美观。艺术虽然要高于生活,但在审美上有着传统的美的底线,所以我们对几千年前古罗马的维纳斯雕像才会赞不绝口。
在以情感人的艺术创作的长河中,每个历史时期只能留下自己新创造的一部分,而这一小部分是能够起到把过去的艺术传统和未来的企盼联系起来的作用。
准确并非真实。画家处理对象的不真实,乃是一种需要而非无知。
你难道不曾发现,当形象与现实发生反差时,想象才有萌生之地。
当画家在白底上作画时,凭想象之驰骋,一直是掌握着主动权。由于多种因素如色、点、条、形的出现,互相之间的自然关系抬头了。原来的主动逐渐变成了被动,由应变支配着处理,且大有招架不了之势。这时,感觉是决定是否成功的最后力量。
艺术家的直觉需要信息和知识修养的充实和升华,只是知识和信息不能直接作为艺术表现罢了。
不断适应调整,不断升华的形态,就是自然的、最美的形态。
我们的口头语言,只表达不到一半的感觉和感受,我们的知识和觉悟更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知半解,而所谓的艺术理论家则把难得获取的真善美,颠倒玄弄,自迷于最荒诞黑暗的一面流程……
最重要的是对艺术的态度。它是总体的设计,而非单一画面效果,这自然是关系到人品和修养、学问的了。
儿童画更多的是心理活动,这是从儿童自己过去的直觉经验得到的总结。也可以说是一种概念,是平时表象的积累和低能的表现(手法)的高度的统一。
气质是精神境界升华的动力和纯朴超越的本能追求。
在以直觉感受为主要活动(欣赏)形式的艺术作品中,过量地进行哲学推理,会破坏感觉直接感知的平衡活动。这种平衡态势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重要的活动过程。因为人的生理机制在对待直觉的信息容量上,存在着限制,所以艺术欣赏多在舒缓的协调的自然的有节奏感的旋律中进行。
作为视觉艺术,人有着崇尚自然简朴的天性和追求,或许这也是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对哺育人类发展的环境,保持清醒的视觉,对天真清纯的视、听觉有一种安全的归宿之感,余味无尽。对物质存在的本质性有着清醒的觉悟。这正是中国悠久而漫长的绘画艺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仍具有巨大魅力的原因所在。
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可以开拓新的表现氛围,但不能也不应改变人们与生俱来的对艺术欣赏的本能追求(包括对方式方法的本能制约)。这也正是现在人们仍然喜爱古代五声乐器演奏的原因所在。简朴的表现工具的表现,具有更多的主观想象。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只是向“逼真”的模仿靠近一步。好在大千世界的自然万态,层出不穷的逼真性永具怡人耳目的一面。
气质修养,决定了审美定向和对生活现实的滤取功能(大出大入)。
认识自己,是艺术的第一课。
花鸟的自然属性,取之一动一静,便于升华精神上的象征或图腾,使赋予人文的内涵成为缘物寄情的符号。
作为视觉对象的真,是难以超越的。它除了形象之外,还有色彩,更不用说那流动的线条的交叉组合也是自然界一种真的存在。
绘画艺术固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由于它是因人的感官知觉条件而存在。因此,美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
第一、凡是人的感觉所无法把握的,就不是美的;
第二、凡是不能得益于人的情感的,也就不是美的。因此,审美得以存在的条件,才是艺术得以存在的条件。能在审美经验上,产生创造性共鸣的,才是真正的艺术。
一位中国台湾画家谈到他对非洲原始艺术的看法,对我们是一次有益的借鉴:“生活在当代文明的画家,愿意接受古代艺术的洗礼,这是对自然神秘的回归,也是对人类最深一层赤裸裸的向往,那些和天空泥土互相融合的精神国度,不是昌明科学可以取代的。”
唯艺术无国界,也唯艺术无落后与先进之分。
艺术的实质是人的情感,以及表现这情感的方法。人因共同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律、统一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共同情感、共同的感受能力、共同的艺术语言。
人除了具有模拟自然的天性之外,对古老艺术和传统手法所唤起的温故念旧之情,是特别偏爱的。这种艺术,不但生活经验跨度大,它那凝练的手法和纯朴的形象,所记录的人类自身的烙印,是直接还原于人的精神本质的表现。为什么无视这种已经存在的事实,为什么要画那些连自己都不理解的符号游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