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新任驻华大使垂秀夫接受澎湃专访:六提“稳定的中日关系”

澎湃新闻记者 陈沁涵 王昕然
2020-12-28 07:0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澎湃新闻记者 陈沁涵 权义 曹俊杰 剪辑 林天昊(实习)(05:05)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日本新任驻华大使垂秀夫抵京赴任的时间较原计划略有延迟。在大使官邸度过2周隔离期后,11月26日,垂秀夫发表履新致辞:“有幸担任对日本而言如此重要的国家的大使,既感格外高兴,又觉责任重大。”

就任近一个月之际,垂秀夫12月23日在日本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中心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身着一身黑色西装,发梢中露出几缕银发,大使始终面带笑意。他至今仍然记得2008年在接受澎湃新闻的前身《东方早报》采访时所说的话——将推动日中关系发展作为毕生事业。时隔十余年,垂秀夫说:“这一信念到今天也没有丝毫改变。”

采访开始前,垂秀夫用流利的中文聊起了自己过往的在华经历,直言“和中国有缘分”,并将北京和南京当作自己在中国的故乡,前者是他作为外交官多次在华工作的驻地,后者是他年轻时留学的城市,言谈中展现出他与中国的深厚渊源。

担任驻华大使是垂秀夫第五次来华工作,正值日本政府换届,日本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中心的玄关处也换上了一张日本新任首相菅义伟和垂秀夫的合影。“我相信虽然我们的首相换了,但对华政策大方向、大战略还是不会有改变。”在垂秀夫看来,中日之间“最需要的是建立稳定的关系”,“我相信这就是菅义伟的对华政策”。

“稳定”是贯穿了整场采访的高频词。现年59岁的垂秀夫出身于日本外务省汉语研修班,长年从事对华工作,见证了中日关系一路的起起伏伏,深感目前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今后在两国之间建立稳定的、具有建设性的,特别是高层可随时沟通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年10月,日本新一届政府上任不久,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日本,分别与日本首相菅义伟和外长茂木敏充举行会谈。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王毅此行促成中日两国达成五点重要共识和六项具体成果,其中包括启动两国必要人员往来“快捷通道”,扩大地方交流合作,增进两国民众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

“百闻不如一见”,垂秀夫在采访中引用中国俗语,希望两国人民切身了解对方,增进民间情感。“我们为了向中国朋友介绍日本做了很多宣传工作,但我认为还是远远不如让民众自己亲眼去看。”

垂秀夫与记者  澎湃新闻记者 曹俊杰 图

专访结束后,垂秀夫来到日本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中心的走廊,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墙上所挂的画作,有两幅画均出自日本画家平山郁夫之手,他曾是日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长年从事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其中一幅名为《唐招提寺之夜》,垂秀夫指向画中寺庙说,这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幅画挂置于此,别具意义。

新年将至,履新不久的垂秀夫已然忙碌了起来。日本驻华使馆网站的消息栏不断有信息更新,考察、出席活动、会议致辞、拜会官员以及接受媒体采访,行程密集。展望此次任期,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以及将于2022年迎来的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是垂秀夫关注的重点。垂秀夫希望,身为大使的他依然能为中日关系“充分发挥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与人脉”。

信念未改:将推动日中关系作为毕生事业

澎湃新闻:澎湃新闻的前身《东方早报》2008年曾经采访您,那时您刚刚担任外务省中国课课长,曾表示“将推动日中关系发展作为毕生事业”。多年过去,大使如何看待过去几年中日关系发展成果?能否请您谈谈对自己新角色的看法以及在大使任内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计划?

垂秀夫:2008年8月,在我就任中国蒙古课长不久曾经接受贵报采访,贵报用差不多两个版面刊登了采访内容。我记得当时应该说的是:“我想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和人脉,将推动日中关系发展作为毕生事业。”这一信念到今天也没有丝毫改变。

日中关系对日本来说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中国来说也应该是同样的。尽管日中关系对彼此都很重要,但是它也有着脆弱的一面。一路走来,既有好的时期,也有不好的时期。今天比较良好的日中关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局面。

日中两国是邻国关系,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事情和意见分歧是很正常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二者也是互相搬不走的邻居。既然如此,我们就只有通过外交手段在日中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在坚持正当主张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开拓合作领域、积极保持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今后在两国之间建立稳定的、具有建设性的,特别是高层可随时沟通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正如刚才提到的,我希望充分发挥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与人脉。

澎湃新闻:日本首相菅义伟今年10月在施政演讲中表示:“(日本)和中国的稳定关系是极其重要的。”您如何看待这一表述?

垂秀夫:菅义伟首相刚上任不久,就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电话形式进行了首脑会谈。在这一会谈中,两国领导人就推动两国关系新发展达成了一致。就你所问的内容,我认为最需要的是建立稳定的关系,我相信这就是菅义伟首相的对华政策。

澎湃新闻:菅义伟首相的上述表述,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执政时提出的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有所不同,大使怎么看?

垂秀夫:我记得2006年安倍第一次内阁时期,提出了“战略互惠关系”,后来中方也接受了这个概念。就像我刚才所介绍的一样,这个概念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建立稳定的、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有建设性的关系,这也是“战略互惠关系”的最重要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虽然我们的首相换了,但对华政策上大方向、大战略还是不会有改变。

垂秀夫 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地缘合作:期待一道肩负起构建自由和公正的世界秩序的责任

澎湃新闻:王毅国务委员此前刚刚结束对日本访问,访问期间中日达成多项共识和成果。您如何看待这些内容?其中重点之一是中日两国11月30日已正式启动便利双边商务等必要人员往来的“快捷通道”。您能介绍一下日方目前的工作吗?中日之间在疫情常态化下应如何加强人员交流与往来?

垂秀夫:在王毅国务委员访日期间,日中双方一致认为,地区及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与繁荣需要稳定的日中关系,日中两国同为负有责任的大国,共同致力于世界诸多课题的解决并为之做出贡献,这有助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加强。此外,双方还确定,在共同感兴趣和方向性一致的领域开展经济和务实合作。

有关这次外长会谈中达成的日中间人员往来新机制,我们已在本馆官方网站公布了申请日本签证的详细手续流程,并从11月30日开始了受理工作。各驻华公馆已经接到申请,并在审查通过后陆续颁发签证。

还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面对即将来临的明年夏天的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以及半年后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日中两国一致同意为两届奥运成功而保持合作;二是后年将迎来“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这一重要的日子,双方目前正在就如何促进两国交流进行探讨,并达成了为实现两国关系中长期发展,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交流的共识。

澎湃新闻:中日刚刚共同签署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对中日两国的双边经贸往来意味着什么?与此同时,中日韩三国也正探讨FTA(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您如何看待FTA的前景?未来中日韩三方合作或者区域合作应如何尽量排除双边关系因素的干扰?

垂秀夫:希望RCEP起到这样的效果,即不仅能够改善包括日中两国在内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环境,而且也能对健全知识产权和电子商务等规则、促进地区贸易和投资以及提高供应链效率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当前的课题是RCEP的早日生效与全面落实。关于日中韩FTA,今后将参考RCEP的实施情况展开讨论。包括规则在内,重要的是要使其成为大幅超越RCEP的高标准协定。

此前,习近平主席曾对加入TPP11(即CPTPP)表示将积极考虑。但对于中国是否已经做好满足其较高要求的准备,日方还将进一步观察。

日中韩在地理上毗邻并有着历史上的渊源,从促进交流和相互理解的角度来看,三国间合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日中间确实还存在着一些悬而未决的课题,但是作为在世界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牵引东亚地区繁荣火车头的日中韩三国,应本着携手解决国际社会各种各样课题的宗旨,继续推进务实合作。

澎湃新闻:具体而言,在经济领域,中日两国之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合作领域?

垂秀夫:我们有我们的特点,比如在技术方面,中国也有中国的特点,例如有很大的市场,两国在经济上可以互相帮助。就我所知,现在中国对 TPP11(即CPTPP)也有兴趣,所以我希望双方能够往好的方向发展,两国在经济方面能有开阔的合作。

澎湃新闻:不久前,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北京-东京论坛”上提出,日本应该在中美关系中发挥适当作用。您认为日本应该在中美关系之间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当前正值美国政府换届之际,日本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

垂秀夫:日美是同盟关系,而日中关系对日本来说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另外,中美两国还分别是世界第二和第一大经济体。在当前世界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冲击的形势下,无论是从日本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角度来讲,中美两国构建稳定关系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在美国新总统上台后,我们仍会继续关注中美关系的走势,期待着两国展开建设性对话。

今后,日本将继续在保持与同盟国美国的牢固信赖关系的同时,密切与中国的沟通,并期待一道肩负起构建符合国际准则的自由和公正的世界秩序的责任。

垂秀夫接受采访中  澎湃新闻记者 曹俊杰 图

民间温差:将为改善中国人的对日情感不懈努力

澎湃新闻:在中日民间交往方面,此前有民调显示,中日之间民间相互好感度出现反差。中方认为这值得重视和深思,王毅国委说日本社会的对华认知似乎出了偏差和问题。您如何看待?对于如何促进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有何看法?

垂秀夫:外交涉及的是国与国的关系,尽管说有各自的政府在管控,但归根结底国民之间的感情和信任问题恰恰是需要外交部门去妥善应对的。

根据你提到的舆论调查,对日本印象“好”的中国人增多,而对中国印象“不好”的日本人也很多。

在过去中国人对日印象极为不佳的时期,中方经常要求日本政府采取措施。而日本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比如健全吸引中国游客的制度,切实开展各种文体交流和青年交流活动等。国民感情问题有着非常脆弱的一面,很多因素都可能成为其突然爆发的导火索。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改善中国人的对日情感而不懈努力。

在日本人对华情感方面,针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以及如何扭转这种局面,还希望中方能够好好研究。当然,我们愿意同中方一起思索,如有需要也可以提出参考意见。对于中方的努力,我们会尽全力去协助。因为搞好外交部门同行间的沟通正是我们外交官的职责所在。

另外,在这次的舆论调查中,日中双方均有约7成的人回答说“日中关系很重要”。因此,我认为日中两国应该有更多的人,逾越认知上的不足和感情上的障碍,谦虚坦诚地客观看待对方,并开展多领域和多层次的交往。

澎湃新闻:同时我们也看到,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间,有一句在中日网友之中流传甚广的古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展现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古往今来的纽带。大使对于此怎么看?

垂秀夫:日中两国有着2000多年的交流历史。像这样守望相助的人间情景剧,自古以来、特别是近代以后曾经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举个例子说,1854年美国佩里将军率领黑船舰队打开日本国门时,一位担任美方助理译员、名叫罗森的中国人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罗森完全不懂日语,他用汉文和江户幕府的官员进行沟通,在当时深受日本人欢迎。另外,在中国近代化开启、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时代,许多日本朝野人士都曾经深度参与,或许不少中国朋友都了解这段史实。许许多多的日本人都给孙中山、黄兴等提供过物质支援和精神支持。其中有一位山田良政,始终追随孙中山,参与了惠州起义并最终战死沙场。

这些事例说明,在近代,曾经有过日中两国朝野上下相互交织、携手互助的时期。这不正是现在的我们应该借鉴的吗!日中两国在近代化的黎明时期,相互之间都有过很深的关联,这是不应该忘记的历史事实。

我刚才也提到过,回顾近十几年日中关系所走过的历程,可以说即有好的时期、也有不好的时期,我们不应该对此而感到忽喜忽忧。我们应该努力建立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50年乃至100年都保持长期稳定的日中关系。我愿从大使的角度对一幕幕日中关系人间情景剧的上演给予大力支持。

澎湃新闻: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未来有赖于青年一代的交流,回顾两国青年交流的历史,1984年和1995年分别有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交流,对中日友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日本驻华使馆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中,是否有关于中日青年交流的项目?

垂秀夫:这十几年我们一直都很注重推动青少年的交流,也邀请了上千上万名中国年轻朋友前往日本。在疫情的限制下,我们目前无法推动中日两国之间的一些项目,但是疫情结束之后,我们愿意推动更多的交流。2022年我们将迎接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相信届时会有不少与青少年有关的活动。

另外,现在也有很多中国民众选择自己去日本游玩,根据去年的数据,大约有1000万人次的中国朋友前往日本。中国有一句老话是“百闻不如一见”,也就是说,自己亲眼看到日本的现实情况,才会产生对日本的真实看法。虽然我们为了向中国朋友介绍日本做了很多宣传工作,但我认为还是远远不如让民众自己亲眼去看。

澎湃新闻:大使对两国青少年有何寄语?

垂秀夫:不管是中国朋友还是日本朋友,都要多去对方国家看看,通过亲眼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将会有更多的体会。

澎湃新闻:您在华工作生活多年,这次来中国履新,工作之外有什么其他规划吗?

垂秀夫:这是我第5次驻华,尤其是北京,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总有一种亲切感。以前常驻时,摄影这项爱好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中国丰富多彩的美丽风景。譬如说,云南罗平的油菜花海、黄山的雪景和内蒙古大草原等等,都是令人心驰神往、印象深刻的。

在这次任期内,我想遍历中国各地,多拍摄些风景照,介绍给日本国内。同时,我会把所拍摄的日本风景放到本馆微博等平台,与大家分享。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于潇清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李怡清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