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儿科医生有多了不起,看看编剧怎么说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20-12-24 13:5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电视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作为国产影视剧里罕见的聚焦儿科医生群体的作品,在播出期间获得颇多关注。两位编剧翁海鑫和王欢是一对夫妻,因为几年前带着两个孩子求医问药的经历,萌生了写一部关于儿科医生的电视剧的想法。

据翁海鑫介绍,家里老大小时候得了肾盂肾炎,病得挺厉害,前后延续三个月,孩子连走路都是在医院的门诊大厅学会的。而老二呢,出生25天就做了个手术。“在那个过程当中,孩子生病煎熬,我们家长心里更煎熬。”这个“煎熬”的过程让他俩毕生难忘。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接触了很多儿科医生,“会感觉他们特别不容易”。

翁海鑫说道,儿科的第一个俗称是“哑科”,因为小朋友很难准确说出自己身上哪里不舒服,所以造成医生难确诊;第二个俗称叫“祖宗科”,因为医生面对的不止是一个孩子,还有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病的孩子是一个家庭关注的中心。所以儿科医生们工作中压力极大。再加上儿科治疗的特殊性,让这份工作更添难度:“像小孩子动手术,对比大人动手术,难度是呈几何倍数增长,因为小朋友的器官都比大人小,排列比大人紧密,不是说孩子身高是成人的一半,他的手术难度就是增加一倍,不是的,那是几何倍数增加。所以他们一场手术八九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特别正常。”

而在压力极大的工作环境中,儿科医生保持着他们的专业精神和医者情怀,也让翁海鑫夫妇佩服。“我认识一个沈主任,他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医生,感染科的副主任,说他自己当年就是被儿科医生救助过的,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发过一个誓言:要当儿科医生。说实话,没有情怀的支持,他是不可能成为儿科医生的。而且他跟我说,他的老婆是医学方面的科研工作者,他说如果我收红包,我老婆会看不起我,要不我们俩为什么会在一起呢?”翁海鑫感叹,“他那种人格真的是打动我。”

在写《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的剧本时,越是了解儿科医生这个职业,翁海鑫越是觉得触目惊心。从1999年起,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停止招收儿科本科专业,再加上儿科医生工作压力大、收入低等原因,愿意从事儿科的医学生越来越少,十几年间,儿科医生的缺口不断扩大,再加上这两年二胎放开,就导致儿科医生紧缺状况雪上加霜。“上海还不错,有三甲专门的儿科综合性医院,但很多地方可能当地医院里面只有一个儿科,儿科的医生可能都是综合性的医生,医生才一两个,如果一旦这俩医生请假,都没有医生给孩子看病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就感受到了责任感,希望能通过文艺作品,把这些现状和这份‘不易’也传达给观众。”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剧照

【对话】

澎湃新闻:能否先聊聊《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的剧本创作过程?

翁海鑫:2015年开始剧本创作,差不多三年多的时间。一开始是跟制片人一起去做这个项目,通过个人联系医生,进行个人化的采访。

其实一开始,我们也不太了解儿科的分类之类的专业信息,所以创作的儿科医生是全科医生的形象,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后来我们制片人觉得,这个项目必须要更严谨,就联系到国家卫建委。我们这个项目,在国家卫建委的帮助和指导之下开始了创作,从那个时候开始有很多专家介入,进入了全中国第一家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去进行采访。剧本就进行了一个颠覆性的修改。

这个剧本写完之后,送到了国家卫建委,卫健委专门聘请儿科儿研所的专家来进行剧本审核,剧中出现的案例、病例合不合适,写得对不对,都会进行审核。

主演陈晓、王子文

澎湃新闻:我查过一些资料,你们剧本最开始的创作方向,剧情节奏还挺美剧化的,讲儿科医生如何去解决一些疑难杂症什么的。这个走向感觉在商业上是会有吸引力的,但最后没有选择这个方向?

翁海鑫:对,我觉得这是没有办法的。作为创作者,不可能去违背我们当下的收视群体的收视习惯。我们剧的定位是网台剧,简单来说,网络观众以年轻人为主,电视台观众还是中老年观众为主。这段时间,包括我朋友们,也经常给我发消息说,他们爸妈特别爱看,因为大多数中老年观众,还是爱看情感和人物的成长,他们不会特别喜欢美剧那种节奏和剧情。我们也是综合考虑,因为是网台剧,所以尽量一边突出专业性,一边突出人物的成长、情感和命运,让两方观众都可以接受。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也看到一些弹幕,他们说怎么一到手术场景都是打马赛克?这个我们其实花了很多钱,做了非常逼真的人体结构道具。第一集里,坠楼的男童进行手术,我们拍摄了医生打开人体里一层层的结构,手伸进去找到出血点,把出血点捏住。我们绝对是美剧标准的拍摄方式,全是很逼真的道具,但可惜在审核的时候,全部要求删掉。我们拍出来60集,最终向大家呈现的是44集。最终我们现在播出,出现有剪辑比较硬的地方,就有弹幕说:不用说了剪掉了。年轻观众他们欣赏水平都很高,一看其实都明白,是被剪掉了。

澎湃新闻:那确实是比较可惜。

翁海鑫:我们觉得比较可惜的是,我们在每一集结尾都做了小贴士,就是急救方法普及。为了让这种急救知识看得不是那么枯燥,我们都是让主演,比方说拿着洋娃娃在那演示,旁边是最权威的儿科专家来给大家解释,出现什么情况怎么处理,某种疾病是什么样的表现之类的。增加趣味性,又不失严谨,我们用了很多心思。那现在我们最后剪成了44集,就只能用44个小贴士。这个特别可惜,我们还挑来挑去,挑哪个留下。

每集结尾的小贴士,旁边有二维码,可以扫码查看相关知识的科普。

我觉得,这个东西虽然我们做得费劲,但如果有家长或者老师看到,记住这个急救知识,万一发生紧急情况,能帮到孩子们,那对我们来说,是特别功德无量的事情。

因为我觉得,一部电视剧如果能不光是传达爱恨情仇,还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观众获得一些知识,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剧照

澎湃新闻:我在网上搜这部戏,看到更多讨论度高的内容,是王子文跟陈晓的这种爱情戏片段,但对于像儿科医生这样一个,挺严肃,像你说的,有诸多不易和困难的一个职业,加入梦幻的爱情部分,和主题上的兼容性会不会产生冲突?

翁海鑫:第一,我们这个剧写了很多职业化的东西,而且他们两个人的情感是这样子,事实上医生,包括儿科医生,他们中很多人解决终身大事,基本都是在职场范围内解决。因为他们太忙了,根本没时间谈恋爱,所以像医生和医生,医生和护士,这样的夫妻组合很多。

另外要说到一个收视习惯,就像咱们说火爆的《安家》,你看,它卖房子的事,最后讲的都是情感,房子卖不卖得成不太重要,最后看的是人性的美与丑,人情感的复杂性。大家看剧最后还是要看情感,所以这一块我们是避免不了的。只是说,我们不去把这段情感写得那么偶像剧。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剧照

从人物设定来说,女一号就是个平凡人,她没有很高的天赋,被男一号看不起和斥责,说儿科就不是你能干的,但她就是不放弃。两个人这个过程中,男一号发现她是那么坚持,像我们女一号第一集里面一晚上掰开3000支阿托品,有弹幕说太夸张,其实这是真实案例,而且真实案例里,医生们为了救人,一个晚上是掰了8000支阿托品。

女一号和男一号实际上是互相影响、互相欣赏,慢慢走在了一起。他们情感的进展,不是为了谈情感而谈情感,他们的情感进展是依托于事业的,她在事业上的快速成长和努力学习,让她从一个新手医生,慢慢成为一个技术高超的优秀医生,让男一号佩服。

王子文 饰 焦佳人

澎湃新闻: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跟这些儿科医生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他们所面临的一些误解,让你觉得印象很深的?

翁海鑫:有很多。像我们女一号的原型医生,光今年就遭遇了两次医闹。其中一次是一个家长喝醉了,把她堵住,眼看差点出命案那种。这个医生,平常人家都叫她“哥”的,就是非常坚强一个女孩子,但她那次真是特别难过。

还有我采访的一个医生,因为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都会来北京、上海看,像这位医生,一个下午可能按理说能看15个号,但最后没办法,患者太多,就加到20个号,加到30个号。不要说吃饭,他们连上厕所都没时间。当时那个医生说,你们稍微等一等,我吃口东西,然后一个患儿家长就不依不饶,说你吃东西关我们什么事,动手就要打人,后来被拦住了。这位医生后来发朋友圈说:“我在写病例卡的时候,突然觉得有水掉下来,后来才注意到是自己的泪水。”这种事他们经历得太多了。

澎湃新闻:那来自工作本身方面的困难呢?

翁海鑫:像小孩子动手术,对比大人动手术,难度是呈几何倍数增长,因为小朋友的器官都比大人紧密,不是说孩子身高是成人的一半,他的手术难度就是增加一倍,不是的,那是几何倍数增加。所以他们一场手术八九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特别正常。

我们的男一号的原型,上海市儿童医院普外科的主任,平时打着领带,穿尖头皮鞋,很有气场、很潇洒、很自信。我们采访的时候,一看到他就说:他是男一号的原型。但他也是永远带着护膝的,因为做一场手术要站上八九个小时,做完直接就瘫在手术室地上,非常累。休息10分钟,他又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写东西了,因为他们还有科研的压力。

陈晓 饰 邓子昂

澎湃新闻:杨磊导演之前也创作过一些口碑和热度都很高的作品,想了解下他当时对这个剧本看法和感受是怎样的?

翁海鑫:他也是父亲,我们都是当父母的人,对于这个项目的情感和关注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剧本里面有一个案例,是小朋友被筷子戳伤了,然后他看到之后,立马就回家告诉阿姨,不准给孩子用筷子。我们前期聊剧本聊得很多,哪里行,哪里不行,人物怎么去调整,我们在开拍之前,就已经对剧本进行了一些提升和凝练。所以他拍的时候,相对会轻松一点。我们围读剧本也非常认真,所有的演员还去了上海儿童医院进行培训,跟着医生坐诊,每天在拍摄现场,都有儿童医院的专家进行指导。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