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均985”的知乎要上市,吃不饱饭的大V们却在集体“出逃”
知乎还没到上市的时候,但被投资人寄予过多期待的它,现在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据多家媒体报道称,知乎目前正在筹备上市相关事宜,未来可能会在港股或美股登陆。还有知情人士透露称,知乎的三家承销投行已经确定,分别为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瑞信。
对于上市消息,知乎方面既没否认,若考虑到对企业舆论所造成的影响,它当然也不可能给出肯定。于是,“暂无回应”四个大字,就成了知乎给出的唯一答案。至于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或许只有CEO周源,以及知乎的大金主们才知道了。
知乎一直是个被资本所偏爱的孩子。从2010年试开放,到2019年8月F轮融资为止,这家网络问答社区已经收获8轮融资,其中不乏腾讯、百度、快手、搜狗等知名企业。随着用户量的激增,知乎的体量越来越大,内部架构也变得更为庞杂,在磕磕绊绊中艰难“破圈”的它,似乎即将走上和B站、小红书们一样的道路——面对资本市场,继续商业化之旅。
不过,知乎究竟想对投资者们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一点,知乎自己或许也不太明白。
商业化和“精神家园”,二者真的能兼得吗?
如果在知乎上搜索“知乎是什么”,知乎会给你这样一个答案:我们是中文互联网知名的可信赖问答社区,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
十年前初露苗头的知乎,的确是这么一家平台。
2010年初步试运营时,知乎甚至只采用邀请注册制度,其首批用户在质量上绝对算是名列前茅——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UT斯达康创始人薛必群、小米董事长雷军……这些创投圈的超级大V们有着常人难及的丰富经验,能够为知乎贡献专业且可信赖的回答。正是他们奠定了知乎的根基,也是他们塑造出了知乎的品牌调性——人群精英化、话题高端化。
这样的自我定位,使得知乎整体对商业化、变现这类词语有着发自本能的厌恶。一位知乎资深创作者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那时根本没人想着从知乎上赚钱。“这里是年轻人的精神家园,就像当年的豆瓣一样。”
不过,随着多家资本先后加码知乎,他们对这家平台的期待也越来越高,用户的高速增长,以及随后的商业化、变现,乃至最终上市,是投资人们想要的。同时,知乎自家用户的快速增长也让盈利这个问题被摆上了台面。不管怎样,知乎都必须走上商业化之路,而且要快。
抱着在商业化和“精神家园”之间维持平衡的想法,知乎开始推动平台的变现进程。2016年4月,知乎参考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打造了自己的同款板块“值乎”,并在5月推出知乎Live。继值乎和Live之后,电子书、圆桌、知乎大学等产品也相继上线,通过它们,知乎试图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付费体系,进而赢得投资者们的青睐。
但理想再美好,终究也只是理想。知乎想借着知识付费的浪潮一步登天,却从没考虑到自己拙劣的冲浪技术会带来多大的危险。
卖力创作却吃不饱饭,知乎大V们集体出逃
一直以来,诸多核心创作者都是知乎成长的主要依仗,在平台上建立一定影响力后,他们自然会期待更高的分润,但知乎打造的知识付费体系却没能为这些大V们带来多少油水。
以知乎最成功的产品Live为例,有知乎头部创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举办一场Live讲座的收入能达到25万元左右,一年六次Live的总收入约为152万元。另据知乎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Live主讲人的平均时薪已经超过了11000元。
这样的收入水平看起来着实叫人艳羡,但相比其他知识付费平台,知乎创作者拿到手里的钞票实际上并不算多。有知乎主讲人曾向相关媒体透露,网易云课堂、简书的几位头部主讲人,其年收入基本在千万元级别。
为了维持“精英化、高端化”的调性,知乎也一直不肯放开对大V们“自我发电”的限制。如果有知乎大V接广告发软文被平台察觉,要面对的将是禁言和封号的惩罚。大V们若是想赚到钱,就只能靠回答品牌提问来获得极为有限的收益,这显然没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此外,随着知乎用户近些年来的持续增长,平台主力话语权实际上已经从精英人士流转至新用户们的手中,无处不在的趣味段子与虚构故事逐渐淹没了大V们偏知识向的干货,再加上知乎近些年来对算法的拥抱,不少大V发现自己辛辛苦苦产出的内容曝光率下降,那些能最快抓住用户眼球的所谓“热门内容”反而受到追捧。
在吃不饱饭又得不到认可的情况下,知乎大V们近些年来已经不愿意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了。2017年8月底,今日头条为了完善自家悟空问答的内容体系,曾斥巨资一口气签下300余名知乎大V,引得一时轰动;2018年年初,“逃离知乎”的戏码再度上演,这回则是大V们主动找上了别的平台——1月8日,微博问答就迎来了不少知乎创作者的加盟。
知乎想成为微博、网文平台、还是下一个抖音?
知乎喜欢追风,这已经是个不争的常识。赶着知识付费浪潮打造一系列产品是如此,追随微博,上线自己的原生广告系统也是如此。目前来看,广告似乎成了知乎最成功的变现模式,据《中国企业家》报道称,知乎有90%以上的营收都来自信息流广告。
靠广告赚钱的变现模式虽然简单易懂好操作,但它和知乎本身的调性完全相悖。当知乎的广告逐渐从开启页面渗透到发现界面,再进一步深入至信息流和底部推荐、乃至评论区时,老用户以及一批资深创作者心中的不满也在逐渐酝酿。翻开知乎在应用市场中的评论区,很容易就能找到“广告软件”、“体验极差”的评价。
除了广告变现和知识付费外,知乎近些年也在探索新的商业化之路。2017年8月,知乎上线“想法”功能,其类似于新浪微博和微信的朋友圈,主打短信息及时分享。知乎似乎想通过做社交来保持用户粘性,进而再变现用户。
发现用户更青睐虚构创作后,知乎顺势推出了盐选会员专享的“盐选专栏”,还贴心的提供了追更功能,意图通过定向扶持等方式推动网文内容的发展。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算是变相培养了用户的会员付费习惯。目前来看,国内网文受众的年龄层次已经和知乎用户的年龄层次高度重合,只要知乎持续扶植平台上的网文创作者,其通过会员变现的模式就会更清晰。
此外,知乎还在2018年2月推出了视频创作工具,并在今年10月更进一步,上线“视频号”功能,很明显是在对标目前火爆的短视频应用,如抖音、快手等。虽然这项功能引起了不小争议,但知乎表示,未来短视频内容并不会完全取代文字内容,二者仍然会共存。
在商业化道路上快速奔跑的同时,知乎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但它似乎还没能找到一张真正适合自己的标签。知识付费、微博、网文和抖音,不管哪种模式都与知乎最初的调性相去甚远,同时离真正盈利也遥遥无期,单靠广告一张手牌,知乎恐怕没法赢下资本市场的芳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