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杨廷宝:他的名字叫建筑师

2021-03-12 08: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天是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先生的忌日。杨廷宝(1901—1982),字仁辉,原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学家,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杨廷宝来自河南南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1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1924年,获得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的艾默生奖一等奖。1927年,回国加入基泰工程司。

此后,他开始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致力于探索和创新。杨廷宝设计的北京交通银行、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南京中央体育场、南京中央医院以及扩建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工程,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毛主席纪念堂等百余项工程的设计。

中国建筑学四宗师

左上:梁思成;左下:杨廷宝

右上:刘敦桢;右下:童寯

杨廷宝:建筑为了什么?

文 | 徐百柯

来源 | 百年巨匠(ID:bnyzwhcb)

01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他说,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而坐着甚为舒服,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

杨廷宝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照

杨廷宝的学生回忆,他常常提诸如此类的“小”问题:人的最小空间是多少?人的活动空间至少要多少?一张八个座位的餐桌至少需要多大空间?桌椅的高度该是多少?门把手和门锁装在什么高度才合适?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把钢卷尺、一支笔和一个小记事本,随时记下他所需要的尺寸或画下他认为值得参考的速写。

坐在车内,他有时会指着车窗外的城市建筑问学生:这样的处理,合适不合适?好不好?

给建筑系学生讲演,学生期待着听“这么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大谈设计,他却告白:“我来说说台阶的踏步怎么做,好吗?”然后讲了一大通踏步尺寸与人体的关系云云。

后人怀念他:“总之,他一直在关心着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

杨廷宝水彩作品

02

清华大学图书馆被视为三代建筑师“契合”的经典作品,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亨利 · 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设计,12年后由杨廷宝设计扩建,1982年由清华名教授关肇邺第二次设计扩建。

清华大学图书馆二期,杨廷宝先生设计,1931年完成

关肇邺曾经回忆自己初次见到清华图书馆时的情形。抗战刚胜利,以清华园为伤兵医院的日军撤走不久,到处荒草没膝,满目疮痍,图书馆内大理石地面上满是血污,杂物狼藉,然而“外表的凄凉”丝毫不能掩盖这座建筑一二期设计浑然一体的“内质的壮美”,使人“久久不忍离去”。

关肇邺在杨廷宝的扩建设计中读出了“一种整体思想,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南京中山陵音乐台,杨廷宝等设计

这样一种理念,正是当下中国建筑和整个社会所稀缺的。关肇邺感叹:“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对不少建筑只想夸张突出自己,标新立异,不顾整体关系的抱怨。这在商业街区上为广告宣传的目的使然,倒也罢了。但这种风气已蔓延到政治性、纪念性、文化教育性建筑中去,实在不能不说是建筑学的一大误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筑的拥有者、投资商以此来显示炫耀自己;一些建筑师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突显、表现自己。受害的则是我们的城市整体形象及其潜移默化对社会思想的侵蚀作用。”

南京中央体育场,杨廷宝先生主持设计

03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建筑界热衷搞“大屋顶”,断言这样才算继承民族传统,才具有中国气派。北京市的规划部门甚至规定,不做大屋顶方案,就不发施工执照。然而杨廷宝说:“我不反对大屋顶,但那太浪费钱了。我们搞设计,不能赶浪头、随风倒。”

于是他“顶风”设计了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这个后来成为中国公共建筑之典范的作品,当时却差点儿被人当作“靶子”来批判,幸亏周恩来发话:“这个建筑不是设计得很合理吗?这座宾馆解决了问题了嘛!”

北京和平宾馆设计图

杨廷宝说“不反对”,确是由衷之言。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风格,正是当年他和吕彦直、刘敦桢等一批建筑师开创的。他早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但始终热爱中国那些亲切的带着乡土味的东西,比如天津泥人张的手艺、北京天桥的叫卖……

为了讨教古建筑的秘诀,平时连纸烟也不抽一口的他,可以陪老工匠躺鸦片馆,亲手为老工匠烧烟泡,被熏得够“呛”。事后讲起来,他也并未眉飞色舞,而只是带着他那“诚笃的微笑”。

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杨廷宝等设计

毫无疑问,杨廷宝属于最配得上“建筑师”称谓的那一类人。人们说,杨老是实干家,最愉快莫过于工作,最难过莫甚于无所事事、相对谈玄。“文革”中,他被戴过“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高帽、关过牛棚,后来又被“解放”,树为“样板”,又是采访又是拍照,使他疲于应付;业务上,却无人理会,他被冷在一边。

这样的日子里,他的学生记得一个场景:70多岁的老人,用钢笔在大约一尺见方的纸上画着,是一幅精心的设计方案鸟瞰图,线条仍然稳练,但手有点哆嗦。

南京杨廷宝故居

THE 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