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冠之年的阅读丨信睿年度书单

2020-12-23 18: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0年即将落幕,在被新冠疫情“搅乱”的这一年,很多人意外地收获了更多的阅读时间。在《信睿周报》年终特辑“Re:思想与艺术2020”中,我们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艺术家和策展人推荐了今年令他们“眼前一亮”的书。希望这份年度书单,也能给你带来一些收获和启发。

荐书人: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记忆之场》
 [法]皮埃尔·诺拉 / 著
黄艳红 /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1

诺拉(Pierre Nora)主编的《记忆之场》很好。《记忆之场》是一本法国新史学的选集,其中的历史研究方式具有后布罗代尔史学的风格,也引入了人类学方法。原著是一本巨著,篇幅长得令人生畏,恐怕尤其会令译者生畏。这本书的中文版只是对原著的小部分选译,但已有足够的吸引力。希望能够读到《记忆之场》全本的中文译本。

荐书人:孙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图说敦煌 二五四窟》
陈海涛、陈琦 /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11

疫情期间读到几本好书,其中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图说敦煌 二五四窟》。它采用了非常特别的书写方式,让二五四窟中的那些壁画栩栩如生地活动起来。我参观过这个窟,观摩过那些壁画,但这本书才让我真正进入了二五四窟的精神世界。最欣赏的是作者关于每一幅壁画中“势”的动态阐释,我个人从中深受启发。无论对绘画作品还是对思想史研究而言,可以意会但很难言传的“势”都是不能忽略的。能感觉到“势”的存在,绘画才能灵动,思想史才有脉络。

荐书人:沈语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A History of Art History
Christopher S. Woo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9

纽约大学克里斯托弗·伍德(Christopher Wood)教授的近著 A History of Art History(《艺术史学史》)。他去年年底就把书寄给我了,但因为疫情的缘故,书一直在我办公室躺着,没有拆封,直到5月下旬我到校时才看到。这本书写的是从公元8世纪到现在的艺术史写作的历史,是我读到过的同类著作中视野最开阔、最博学的书之一。非常有意思的(也是最令我感到心有戚戚的)是,在他所列举的现代最了不起的艺术史家——布克哈特、李格尔、瓦尔堡、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夏皮罗(Meyer Schapiro)和贡布里希——中,夏皮罗赫然在列,而且是众多德语艺术史家中唯一的英语艺术史家!令我颇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慨!因为,在中文学界,许多德语艺术史家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但是夏皮罗似乎只出现在与海德格尔、德里达论战的语境中,在两位“哲学大师”(两位都是宣布哲学终结的学者,称他们为哲学大师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讽刺)的反衬下,夏皮罗以某种被扭曲的形象出现。我认为,伍德教授的这本书值得被翻译成中文。

荐书人: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院)

《自然的政治》
[法] 布鲁诺·拉图尔 / 著
麦永雄 / 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4

 

《人类世的哲学》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20-8

拉图尔的《自然的政治:如何把科学带入民主》。不过,他写得比较绕,如果用科学与社会“分形交织”的想法改写,可以大大简化。国内学人的书我推荐孙周兴教授的《人类世的哲学》,这本书代表着哲学家更加关注未来的现实世界。有关“人类世”的持续时间,人们有不同的估计。“人类世”首先作为一个地层学概念,时间跨度不能太短。比如,第四纪中的更新世和全新世,前者有百万年,后者也有一万年,“世”不大可能是百年的尺度。

荐书人:张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求索秩序》
[美] 埃里克·沃格林 / 著
徐志跃 /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8

2020年有太多令人忧虑的全球大事发生。在这种氛围中,我一直在反复读埃里克·沃格林的《求索秩序》一书,这本书是其《秩序与历史》五卷本的最后一部。它打动我的地方,不仅在于其在方法论上高度契合我的许多设想,更重要的是,它对观念意识与实在结构之间的正常关系始终存在畸变危险这一事实的深刻洞察。在全球尺度上,我不知道下一个十年会不会是一个意识形态“教条之争”的十年——虽然2020年我们看到了这种苗头,但希望它不是。因为回顾历史,这种“教条之争”注定要跟战争和灾荒联系在一起。但如果这种危险真实存在,我希望全球知识分子在卷入这场“教条之争”之前,都能有一个阅读这本书的冷静期。

荐书人: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

《人类起源的故事》
[美] 大卫·赖克 / 著
叶凯雄、胡正飞 /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6

我最近看的大卫·赖克(David Reich)所著的《人类起源的故事》(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Ancient DNA and the New Science of the Human Past)一书,是一本系统讲述古DNA研究进展的著作。2009年以来,全基因测序广泛开展,古DNA研究开启了新一轮学术风暴。这对旧石器考古、古人类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威胁到旧石器考古研究的生存价值。更准确地说,是威胁到我们当前采用的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古DNA研究明确指出,现代人类源于非洲,大规模扩散的历史不过四五万年。但是,我们在旧石器考古的石器研究中很难证明这一点。旧石器考古将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荐书人: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国家的视角》
[美] 詹姆斯·C.斯科特 / 著
王晓毅 /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5

我推荐詹姆斯·斯科特的《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科学理性的发展和现代国家的兴起不仅让清晰、明确、简单化的施政变得可能,也使其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理所当然的现代化追求。然而,该书却向我们展示了清晰化、简单化与权力的深度结合所带来的弊端及其内在缺陷,发人深省!

荐书人:侯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系)

《这就是纽约》
[美] E·B·怀特 / 著
贾辉丰 /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8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E. B. White)的《这就是纽约》(Here Is New York)是一本很短的小书,它于1949年出版后不断再版。怀特是我最喜爱的美国作家,但是我直到今年方识此书,很是惊艳。这固然因为怀特的语言代表着美式英语写作的最高水准,简洁、精确、富于变化、充满想象力。此外,更在于他在纽约成为世界之都的高光时刻,在五彩斑斓的绚丽文化中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城市深刻的脆弱性。而最终,怀特在一棵于城市角落艰难生长的老柳树中看到了城市的生命与救赎。

荐书人:柯遵科(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

《荣国府的经济账》
陈大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6

这本书肯定是《荣国府的经济账》。我把它推荐给科学社会史课上的学生,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历史是相通的,它是一本文学史的著作,但科学史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发。作者陈大康先生在大学本科时就读于复旦大学数学系,《荣国府的经济账》中附录的两篇文章采用了数理方法,这是他最早写的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文章,也正是这个工作给他在本书中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角度来想这件事就会觉得非常有趣。

荐书人: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判断力批判》
[德] 伊曼努尔·康德
邓晓芒 / 译   杨祖陶 / 校
人民出版社 2002-12

 

《说理》
陈嘉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9

一本书能让人“眼前一亮”,或是因为新材料、新知识,或是因为新思想、新方法。对我而言,后者是更令人兴奋的。但是思想层面的突破很难,我们不得不不断地回到经典,回到基础。前些年读海外引进的新艺术史著作,多受启发,近年不曾受到类似震撼。前段时间重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最近则在重读陈嘉映的《说理》。要想解决与实践纠缠在一起的理论问题,不得不一再回到最基本的层面——这或许是人们反复阅读经典并时常觉得“眼前一亮”的原因。

荐书人:唐克扬(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

《世界建筑3000年》
[英] 比尔·阿迪斯 / 著
程玉玲 /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9-9

我一直觉得,在现实中,我们要么消极地应付技术性的议题,要么就高谈不着边际的心性,二者很难有适当的融合。即使在建筑这样工具性和现实意义并重的专业里,也是如此分裂。这本书乍看起来是一本工具书或专业书,我看得却感到兴味盎然。

为什么建筑学不仅仅是建筑“设计”?为什么建造的技术不能简单地以落后/进步而论?虽然技术革命的浪潮有着明显的“代际”特征,但是每一次重大的技术更替既不是单纯的创新,也不会只在特定的年代内出现。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说:“就过去150年内所有的物质文明的重大发明而言,它们的背后不但有技术上长时间的内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人们的愿望、习惯、思想和目标等重新定向了,新的工业过程才可能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总之,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对技术革新的影响至关重要,两种不同的逻辑合在一起才是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中的“技术”。这是技术“史”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这也是发展技术需要多了解技术史的原因。

《世界建筑3000年》一书就是对以上观点的生动说明,除了“断代”之外,它努力辨认着每一个时期的人类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立体图像。

荐书人:由宓(策展人,德国科隆媒体艺术学院)

History, Culture, and Region in Southeast Asian Perspectives
O. W. Wolters
Southeast Asia Program Publication 1999-1

在此希望推荐一本冷门书:History, Culture, and Region in Southeast Asian Perspectives(《东南亚视野下的历史、文化和区域》,1999年再版)。作者O. W. 沃特斯(O. W. Wolters)是一名历史学家,曾在英国殖民时期的马来亚任行政长官。这类沿袭自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研究”传统的大历史作品在当下不甚流行,但却能勾画出一种从系统层面理解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方法。本书开篇介绍了男女平等的氏族传承系统(cognatic kinship),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细节中连带解释了东南亚历史上政权的不持久性、领导人个人化权威的塑造和多中心的政治版图等特点,让人看到动态理解欧亚大陆不同地区内部联系的另一种方法。

荐书人:蔡艺璇(设计师,策展人)

A Geology of Media
Jussi Parikka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2015-3-20

最近在看A Geology of Media(《媒体地质学》)这本书,也和该书作者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做了一次对谈。他观察到,数字媒体机械的运行所需要的稀土矿物和其他原材料来自地层深处,经过长时间的地质演变后,这些物质被开采出来,经过生产和使用后被抛废,成为电子垃圾——它们或飘浮于太空,或重新回归地层,致使地层中的有毒物质不断增加。计算机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地质史。要理解当代媒介文化,就必须要从媒体诞生之初的物质现实(地球的历史、地质构造、矿物和能源)出发展开研究。

荐书人:宋轶(策展人,艺术平台“激发研究所”主理人)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 著
荣如德 /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很抱歉我推荐了 一本很老的书。我是今年才第一次仔细阅读这本名著。让我感受强烈的是其喃喃自语、无休无止的自我忏悔式文字。这种对语言的距 离感,让我像面对一个考古坑一样,去推测另一个时空里的人为什 么会有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作者写作的 年代正是俄罗斯经历现代化深刻改变社会结构和民众心理结构的时 代——我认为今天的中国依然处在类似过程中,也在类似的彷徨中 有着纠结和痛苦的强烈感受。

荐书人:龙星如(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员)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 著
易丽君、袁汉镕 /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12

还是推荐《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好了,疫情刚开始时读的,对我的影响很深。我太需要温柔而辽远的东西了。

荐书人:万志国(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人月神话》
[美] 雷德里克·布鲁克斯 / 著
UML China翻译组、汪颖 / 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4

《人月神话》——这是一部软件工程领域的经典著作,作者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Frederick P. Brooks Jr.)是“图灵奖”得主,他领导了IBM 360系统的开发。基于其系统开发经验,作者在书中总结了软件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布鲁克斯对软件开发本质的认识异常深刻,其观点新颖又极具洞察力,在40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创性地提出迭代式软件开发模式,以及持续集成、持续交付的思想,这正是当前软件工程领域的普遍做法。

荐书人:包爱民(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系)

《三体》三部曲
刘慈欣
重庆出版社

《三体》三部曲。疫情期间我重读了一遍,这是我最喜欢的书!刘慈欣先生虽然不是脑科学研究者,但他对个体脑和社会脑的描绘精准、生动而精辟。通读《三体》三部曲给我带来了关于生命和宇宙的深切感悟。

荐书人:刘超(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鼠疫》
[法] 阿尔贝·加缪 / 著
刘方 /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8

我推荐阿尔贝·加缪的《鼠疫》,这本书描述了一个处于鼠疫中的城市的故事,非常好地契合了当下疫情时代的氛围,有些情节和今年疫情暴发时非常相似。而从我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本书很好地展现了人类行为在特定应激情景下的特殊性,这点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究的。

荐书人: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回归故里》
[法] 迪迪埃·埃里蓬 / 著
王献 / 译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7

迪迪埃·埃里蓬的《回归故里》是一本具有社会学穿透力的著作。作者是一位并不十分知名的中年法国社会学教授。他在失和多年的父亲去世后,回到家乡奔丧,由此对自己的人生展开了批判性反思。阶级出身如何塑造一个人的人生和认同?本书给出了个人化但值得深思的答案。这个“暴力的世界”曾经击败了作者的父亲,而年少时就正视自己同性恋身份并出走大城市的作者意识到,虽然一直在逃离,但自己其实还是败在了这个世界的手下,因为他从未能正视自己的阶级出身。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能从这本书里看到自己的人生。你结束了自己的流亡了吗?我想,我还在流亡途中,无法与这个世界和解,无法与自己和解。

荐书人:张文义(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薄伽梵歌》
[古印度] 毗耶娑 / 著
黄宝生 / 译
商务印书馆 2010-4

我以前读书偏重获取方法、理论和观点,轻视变化的现象和事实。这些年,我意识到世界万象流转,韵味和机制都在万象中,不在对万象的探讨中。今年,我有计划阅读民族志著作和世界古老文化的基础文本。《薄伽梵歌》里的一句话让我又喜又悲:“知识完整的人,别搅乱知识片面的人。”我有时带着知识完整的幻觉看无数知识片面的人,有时觉得自己就是那知识片面的人,偏执、顽固。

荐书人:王洪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控制论革命者》
[美] 伊登·梅迪纳 / 著
熊节 /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8

伊登·梅迪纳(Eden Medina)的《控制论革命者:阿连德时代智利的技术与政治》。虽然不是今年读的,但这本书的中文版今年才上市,值得推荐给每一位关心技术与社会议题的读者。

荐书人:梁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穿越非洲两百年》
郭建龙
天地出版社 2020-4

 

《文化失忆》
[澳] 克莱夫·詹姆斯 / 著
丁骏、张楠、盛韵、冯洁音 / 译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10

今年被隔离在家,很多书都是在“微信读书”上读的。我喜欢读两类书。一类是游记,自己不能出行,就看别人的游记消遣。今年读到郭建龙的《穿越非洲两百年》,非常喜欢,作者把自身游历和阅读文献结合起来,做得很好。另一类是谈书的书,从一个人的阅读中可以看出他的品位和趣味,如果碰到读书高手,我就会特别欣喜。克莱夫·詹姆斯(Clive James)的《文化失忆》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阅读广泛、思考深刻,带着我们创造性地回顾了很多经典著作。

 

荐书人:赵益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西郊故事集》
徐则臣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1

徐则臣的短篇小说集《北京西郊故事集》。“所有激动人心的事情最终跟我们都没关系。我们的生活里永远不可能出现奇迹。”虽然我对“西郊”这个词持保留态度,但是书里城乡接合部的故事真的值得被更多的人读到。这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北京欢迎你”的尾声,也是第二个十年一系列整顿的序幕。

荐书人:黄华青(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现代世界的诞生》
[英] 艾伦·麦克法兰 / 主讲 
刘北成 / 评议 刘东 / 主持
管可秾 /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8

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的著作《现代世界的诞生》,是他在清华大学“王国维纪念讲座”的演讲实录。他以平易近人的文风讨论了当代史学与现代世界之起源和特征相关的重要辩题。他反对“大分流”理论,精辟地指出了以英格兰为中心的西方“现代性”的根源,即其人口基础、政治支柱、社会结构,还有阶级、家庭、友谊、爱情等观念。尽管作者的观点不无偏激之处,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世界,进而思考中国在后全球时代的走向。

选自《信睿周报》第40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