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是疫情下的真实伦敦:生活并非一切如常,被疫情影响太多

2020-12-23 13: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陈局 英伦靠谱局

伦敦最近突然在中国上了热搜。伦敦华人这几天最忙的事,大约就是回复中国亲朋的留言。陈局一些很久没联系的朋友,也纷纷发来关切问候。

如今,中文媒体、自媒体对疫情下的伦敦,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描绘:一种是大逃亡、混乱、危机、恐慌;另一种是一切如常、秩序井然。

陈局想说:这两种说法,都不是伦敦的真实情况。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我们面对生活时应有的理性态度。

陈局在伦敦旅居30余年,综观各路中外报道,和各行各业几十位英伦亲友同事沟通讨论之后,决定写一写大家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现状。

英国有一句谚语:The Truth lies somewhere in between(真相介于两者之间)。

这用来形容此时此地的伦敦,甚为贴切。

01

英国疫情现状到底怎样?

1、英国新冠确诊数字连续两日超过3.3万例,累计超过200万例感染,英国人口约6665万;

2、12月20日凌晨起,伦敦以及英格兰东南部、东部进入最严格的第四级限制,类似3月的全国封锁,关闭餐厅酒吧、非必需品商店、室内健身房、理发店等。

除无法在家完成的工作、教育、购物、履行法律义务、运动、医疗等原因外,英格兰约三分之一的人口(约1800万人)必须待在家里,不得与来自另一个家庭的人在室内接触,不允许离家过夜或出国度假。

公众不得出入四级地区。

违反封锁规定者,罚款200英镑起,最高为1万英镑。

警方说,他们将对没有合理理由进出四级限制区域的人处以罚款,但不会设置路障。

3、所谓“逃离”伦敦是否存在?

“逃离伦敦”的说法,其实首先源自英国的官员和媒体之口,英国多家媒体都用了“逃离”这个说法。

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在电视上直言不讳地批评,从伦敦逃离(flee)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伦敦市长萨迪克·汗说:伦敦火车站陷入了混乱。

分析原因,一方面,12月19日(星期六)是圣诞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很多人本来就计划回家,类似于中国的春运高峰;另一方面,当天下午,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突然宣布最新封锁令,导致很多人想赶在周日禁令实施前离开。

结果就是,当天前往伦敦各大火车站的人流激增。到晚上7点,多个车站的车票卖光,包括帕丁顿站、国王十字站和尤斯顿站等。

在第四级别封锁令实施之前离开伦敦的人潮里,有多少人算“逃离”,有多少人是按正常节奏回家,恐怕没人能准确统计。

所以,如果认为12月19日的这个周六,真的不过是“英国春运”中的一个寻常星期六,未免太轻描淡写。

4、超市抢购潮是否存在?

陈局的一位朋友,早上5点就去当地一家TESCO超市排长队抢购了;另一位朋友则在当地Waitrose拍下了一排排货架全空的照片:

但同时,陈局也有朋友在超市看到的是供应充足。

你看到了什么,会影响你对全局的判断。

为什么会出现一定的抢购?

因为,包括法国在内的多个欧盟国家,。外界也担忧,欧洲大陆的司机不愿意运货到英国,以免无法回国,所以有多个行业团体曾发出警告,英国的供应链会受到影响。

事情已经有了转机。12月22日,取消对英国的全面旅行禁令,允许必要的旅行,并最大程度地减少贸易中断。

英法也在谈判,货物运输有望尽快恢复,以保证物资供应。

是否值得长久担心?

英国交通大臣格兰特·夏普斯已经说了,为满足圣诞采购需求,各大连锁超市都提早备好了充分货源,只要不出现恐慌性抢购,就不会出现货架空空如也的情况。紧急情况下,会出动空军来运输物资。

根据今年以往经验,恐慌性购买一般持续在一周左右,之后就会恢复正常。

疫情期间,很多华人选择亚马逊或各企业网站购物,快递正常,小哥辛苦奔波于伦敦各区送货,这都让很多人安心。

02

生活并非一切如常,被疫情影响太多

说实话,今年,在英国生活的各位,各有各的苦,远说不上是风平浪静。这场疫情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有感的。

5、疫情打乱了很多安排,对华人造成经济损失不一

1)今年,陈局本来有回国的计划,还打算和朋友在伦敦筹办中英交流活动,这些安排都一一取消了。

2)陈局不少朋友所在的公司采取了“休假计划”,即政府补贴公司,为员工发80%的工资。该计划持续到明年4月底,很多人在焦虑:一旦结束政府补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3)以组织中英文化交流为主的公司(包括组织中小学生游学、组团来英旅游的公司),损失严重,颗粒无收。今年夏天前,一些公司一度还贴钱养着中国的团队,下半年不得不纷纷将中国团队裁掉。

4)不少英国华人导游原本收入颇丰,如今收入为零。一些人不得不转型做线上英国旅游讲座、知识课堂;一些人改了行;一些人则干脆回中国寻找发展机会了。

5)有朋友工作的五星级酒店,第一次封城后,9月份才开门,营业了不到两个月,入住率只有15%。第二次封城时,就决定今年不再营业,至少到明年4月底再看情况。

6)陈局一些原本工作于文创界、旅游界的朋友,转型去经营线上超市了。疫情期间,华人圈涌现出多家这样的线上超市。

7)陈局的一些朋友从事餐饮行业,那些没有及时转型拓展线上业务、没有入驻外卖软件的,损失就很大。

8)陈局熟悉的伦敦金融城内的一些公司一直鼓励员工在家办公,大部分人薪水没变。陈局一位朋友,因为工作量加大,收入还有所增加。但每个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9)中文学校一般周末上课,今年以来已全部改为线上教学。此外,一批针对海外华人的在线授课(美术、思维、中文等)的公司、网站在英国出现。

6、被影响的留学生

1)在英国上中小学的华人孩子,包括小留学生,上网课成了常态。

私立学校的网课资源比公立学校相对好一些。但家长们反映,小学生很难好好上网课,中学生稍微有自控力一点,但还是不够专心。

2)陈局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13岁,父母坚持让孩子赴英,他们的想法是,男孩子要有担当。3月份封城时,这孩子是最后一批离开学校的。9月份按时返校,现在住在寄宿家庭里。

3)另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录取,但因为疫情,一直在中国上网课,效果很不好。因为赴英日期一拖再拖,孩子现在考虑明年留级,重读大一。

4)陈局的女儿在读大二,检测阴性,又隔离了一周,才回家过圣诞假期。

3月份以来基本都是网课,进实验室除外。她的不少课程甚至都是预录的,而不是线上实时的。即使是实验室活动,辅导员在场,也要求学生通过电脑提问,而不是实时实地。很多课外活动设施关闭,更让大家觉得没有上大学的感觉。

5)今年秋天来曼彻斯特大学读书的Amelie说,花大价钱留学上网课,很影响留学体验。一学期结束了,她没见过老师和同学,做研究只能上网找数据。

她说:

我们的专业课程都是直播课,一次4小时,上课有互动和讨论。但一些专业,是录播,一天一小时,一周一次研讨会。

因为线下课程取消,好些同学的课程少了一半,一学期就只剩下两三门课了。

让她感到不解的是,她所在的曼大表示教学活动一切正常,不退学费。不过,在大家争取后,校方给退了第一学期住宿费的30%。

7、英国不少中小学生家长很忧心孩子上学

不少家长反映,学校不断有确诊传来,动辄隔离停课,非常折腾,令人忧心。伦敦有的中小学校最近出现多位师生确诊,多个年级停课。有些年级的停课,是因为有超过40位老师在家隔离,人手严重不足。

官方抽样调查,英格兰超过一半中小学出现了疫情。

8、华人染疫状况

遵守防疫规定、做好自我保护,也不是万无失一。有些华人感染上了病毒,但情况没有那么糟糕。

陈局的医生朋友告知,他接诊了一些感染的华人,包括留学生,大多症状不严重,经过用药,都已治愈。

前不久,陈局一对年轻朋友的女儿在托儿所感染了新冠,结果他们夫妇也双双中招,好在现已恢复。

03

其他几个话题

9、有没有遭到歧视?

虽然媒体报道了一些歧视华人的事件,但陈局的朋友圈未听闻有这些事情发生,比例应该不大。

10、口罩、消毒剂够用吗?

疫情开始的时候,口罩、消毒剂等紧缺,人们有点恐慌。但几周之内,随着国内亲友、中国驻英使馆、各商会协会同乡会、中国企业的捐赠和支援,情况就已大大缓解。就陈局的华人朋友圈来看,目前是不缺这些物资的。

11、置业依然活跃

目前,伦敦市郊的二手房(尤其是house)买卖非常活跃,一些品相好的、花园大的house刚挂出来一两天就被抢购了,可以说手快有手慢无。装修改造工程也异常活跃。部分原因是,政府对于置业的补贴力度大;另外,疫情也催生了更多的改善住房需求。

04

不遵守防疫规定,只是一小波人的自私行为

英国当然存在防疫不力的情况。

封城并非彻底封锁,即便最严格限制的地区,仍然可以出门购物、运动等。英国人大多数也不住在封闭小区里,所以不存在小区保安查体温、验出入证等等。这些都是隐患。

英国四个地区之间倒有警察执勤,防止跨地区串联,但和彻底的封城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这样的情况,英国媒体带头批判、监督,炮口对准政府,也批评一小波自私自利的人,包括参加反口罩游行的人。

另外,有些民众防护意识也不够,比如离开法律规定必须佩戴口罩的场所,就马上把口罩拉到下巴下,这种操作让人忧心。

但是,陈局几次乘坐火车、地铁发现,大家还是很注意保持座位距离的。无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还是超市里,如今几乎人人戴口罩。少数不戴的,比如儿童,是法定豁免者。

不过,很多时候,英国人戴的mask,更多是简单遮脸的材料(facial covering或者cotton covering)。

但变异病毒的消息传开后,陈局在银行业工作的朋友昨天在伦敦搭地铁时发现,很多人都戴上了N95口罩。这和早前的简单遮脸截然不同。

在英国的华人,大多数是防疫的典范。从疫情之初至今始终如一,遵守限聚令,尽量在家办公,按政府规定出门,出门戴口罩,等等。

实际上,正是少数自私自利、无知反智的人成了防疫的缺口,一直在祸害英国的抗疫。

时至今日,仍有人不顾严峻的疫情,外出聚会。

陈局认识的大部分在英国的公司(包括中资企业)都安排员工在家办公,但一些公司仍然安排员工到伦敦的公司里上班,而且还是非必要行业(也就是说,没有线下办公的必然需求)。

这些,的确也都是疫情恶化的隐患。

尽管很多人出于不同的立场,认为英国政府的抗疫是笑话,但生活在英国的我们,对政府的施政实事求是,该批评的批评,但也要配合政策,期待英国尽快走出疫情的阴霾。

生活在英国,既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凄惨恐慌,但也不是岁月静好。

陈局生活在伦敦30多年,见证了英国社会面临过很多巨大的挑战。这里给了很多人奋斗和展现自我的舞台,也和世界上其它角落一样,有不如意,有不顺心。

疫情以来,生活到底如何,我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昨天冬至,有伦敦华人在朋友圈感慨: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过了这天,光明便一天比一天长久,直到那春暖花开,绿野成荫,鸟语花香。

是啊,太阳会照常升起,生活会继续。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客观看待病毒与疫情危机,不放弃不抛弃,不自大不懈怠。

陈局也希望,和大家一起认认真真打好这一仗,一起共渡难关,静待新日!欢迎大家留言讲述真实的伦敦以及英国生活。

情报员:多恩

友情提示:英伦靠谱局并非英国政府机构,而是由多位中外资深媒体人组建的传播靠谱信息的团队。

本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标题:《不吹不黑,这是疫情下的真实伦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