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羊肉汤锅里下饺子,汤圆当甜品,以后冬至我要这样吃
原创 带你涨知识的 黄小厨
前天冬至,po图秀一下「冬至吃了啥」顺理成章地承包了本编朋友圈一天的精彩。
我原天真地以为冬至不就是「南汤圆北饺子」嘛,看了微博朋友圈才发现,真是too young too naive,汤圆、饺子、馄饨、火锅、羊肉汤...简直是美食大赏。
这冬至料理真的有这么丰富吗?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冬至这天,全国人民都流行吃啥?
当然非专业研究领域的本编总结得未必全,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补充,「互相伤害」哦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是北半球全年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所以大家觉得这天是个吉日,应该庆贺,也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特别是在唐宋,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皇帝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官府举行「贺冬」仪式,老百姓们也会在这一天祭祖,现在依然还有很多地方会在冬至做祭拜。因此在这天,家人们都会提醒尽量早点回家。因为根据民间习俗,盘古开天之时,正是冬至的时候,这时候天才刚被打开,万恶无首,天地遨游,百鬼夜行。虽然这一说法无从考证,但本编表示,大冬天的能早回家还是早点回家,外面毕竟冷。
关于冬至的好奇心还真不少 ,除了要早回家,为什么冬至要吃这吃那?这一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大家都知道,冬至这天正处严冬季节,那时候没空调没暖气,该如何获取热量来御寒呢?自然就是以食取暖了、以食治病,就这样经过数千年发展,就形成了独特的冬至美食传统。至今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但随着各地区文化习俗的差异变化,馄饨、饺子、汤圆、年糕、冬节圆、赤豆粥、牛羊肉等这些其实都成为了冬至时令食品,那具体什么地方吃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聊!
说到冬至吃什么,最最最普及的就是饺子了。特别是在北方区,吃什么都不如吃碗饺子来的舒坦。
冬至吃饺子的风俗相传是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正好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乡亲们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给乡亲吃。大家吃完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吃了不冻人,慢慢的,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黄小厨教你做七彩蒸饺
现在的饺子馅儿,可素可肉,羊肉、牛肉、酸菜/白菜/韭菜/芹菜/荠菜猪肉、茴香、韭菜鸡蛋、三鲜、鲅鱼……
饺子的形状,也是花样多变,元宝形、月牙形、三角形、柳叶形……看到这么多造型各异的可爱饺子,本编流露出羡慕的口水。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向往的生活》第一季中,黄小厨和何老师带着大华、董子健、谢依霖和陈都灵包了喜气四溢的四喜饺子呢,看着就很馋人。
在北京、江浙的一些地方,冬至则是以馄饨为主。(吃馄饨的由来,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查哦,本编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现如今的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福建称扁食,四川重庆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苏州还衍生出来特色泡泡馄饨,据说刘嘉玲每次回来,都会悄咪咪去吃碗泡泡馄饨)
而在老北京眼中,馄饨虽为馄饨,但吃馄饨不能叫「吃」,而是叫「喝馄饨」。因为馄饨要就着汤吃,才更有味道。香油、酱油、醋、香菜、紫菜、冬菜、虾皮、葱丝等调和成的汤底异常鲜美,入冬后再在汤中再加上点儿胡椒面,喝完不久便会浑身发热,又解饿,又生暖,别有滋味儿。所以「喝碗馄饨去」是老北京的习惯说法。
《黄小厨的春夏秋冬》第三季第三集就聊了馄饨,大家可以去看看,顺带跟着黄小厨学习如何包馄饨煮馄饨也不错哦。(悄咪咪剧透,黄小厨正大光明吃了两碗馄饨)
而在苏州,冬至可以没有一碗馄饨,但冬酿酒绝不能少。
用当季秋收的太湖糯米和桂花,酿成晶莹剔透的小甜酒,翠黄剔透的酒中点缀着桂花瓣,入口后丝丝甜甜、冰冰凉,桂花的芳香馥郁夹杂着苏州特有的太湖糯米的清香,让人情不自禁的沉醉于此。
当然醉可不是因为酒精度数高,冬酿酒的酒精度只有2-4度左右,对于能喝酒的人来说,就是在喝饮料。冬至夜饭桌上,小朋友也会被允许喝点冬酿酒,可见苏州人对这冬酿酒的重视程度之高。
而且这冬酿酒,只在冬至前十天左右开卖,卖到冬至就结束,再想喝就得等下一年咯。瓶装的冬酿酒也少点意思,本编觉得最好喝的还是元大昌的「零拷」(吴语方言「拆零买卖」的意思,也就是散装冬酿酒)。
每当冬酿酒一开卖,苏州的阿爹阿婆就会带着干净的饮料瓶子等各种空容器,早上三四点就在老字号门口排着队等着开门。不论下雨晴天,无论早晚,为了这盼了一年的冬酿酒,为了冬至夜全家人都能喝上,在寒风中排几个小时队又算什么,前后的人聊聊天、逗逗乐,小情小调间手里的空瓶子也都满载而归了。
上海、浙江、广东、闽南等地方,汤圆则是冬至的主角。「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亦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上海人冬至吃汤圆,主要还是以传统馅料为主,芝麻、鲜肉、红豆、枣泥……主打怀旧路线,经典永不过时。
浙江管汤圆叫「擂圆」(「擂」是滚的意思,把糯米面揉团放于由黄豆炒熟磨粉拌上红糖所制的豆黄粉中滚拌的过程),相当于是实心糯米团子蘸上甜甜的黄豆粉吃,还有芝麻馅儿的甜圆、咸馅儿的冬至团(一般为猪肉、豆腐干、冬笋、香菇、红萝卜、白萝卜等细丁做成馅儿,可蒸可煮)。
在饮食文化丰富的广东,不同城市对「冬至吃汤圆」这件事也各有特色。
广东丰富的汤圆习俗
潮汕人称汤圆为甜节丸,一家人一起「so汤圆」(搓汤圆)是潮汕人最难忘的儿时记忆。
冬至当天的东莞,家家冬团,户户飘香,东莞的冬团有甜咸之分,白色为甜,用爆米花、花生、黄糖等做馅料,咸团为红色,以眉豆、少量沙姜、糖、盐做成。
中山的汤圆则是水榄,形似橄榄,馅料多为红豆沙,汤面上漂浮着的菊花糠最为诱人。
与别处汤圆不一样,阳江的汤圆的馅不是包在汤圆里面,而是把汤圆切成粉粒,鱿鱼丝、干瑶柱、虾米干、鲜贝、鲮鱼肉松、腊鸭、白萝卜粒等一起熬煮成汤底,煮出浓汤后再放汤圆,汤汁鲜甜无比。
同样,闽南的冬节圆也不是又大又圆还带馅的,而以小巧精细著称。传统的做法是将糯米送到豆腐作坊去磨成浆,再拎回家沥干水分,便成了粘稠的糯米粉,然后搓成小圆子,还会捏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
在闽南吃汤圆的节日,一年有两次,一次元宵吃「上元丸」也就是年初的「头丸」,还有一次就是冬至,俗称年末的「尾丸」,寓意着头尾都圆满,一年到头顺顺利利,团圆美满。
「老板!两个人,半羊肉一斤羊杂,加份羊血、豌豆尖、白萝卜!」
关于冬至吃啥,川渝人是雷打不动的必须吃羊肉汤!
当你问他们「你们冬至是吃饺子还是汤圆?」他一定会白你一眼:「吃个铲铲的饺子,肯定切豁羊肉汤噻!」
冬至吃了羊肉汤,一个冬天都不冷。到了这一天,川渝街头巷尾的羊肉汤店人声鼎沸,排上1、2个小时的队,点上几斤羊肉、羊杂,豁一碗奶白的羊肉汤,再烫点豌豆尖儿,简简单单却堪称完美。羊肉汤的蘸水也不得马虎,1块豆腐乳、2勺小米辣、3撮香葱香菜的搭配最为地道。
川渝人冬至吃羊肉汤锅,贵州人则在冬至嗦羊粉,保证一个冬天不畏寒冷。讲究原汁原味的遵义羊肉粉、火辣重口的水城羊肉粉、重酱重麻的兴义羊肉粉……这些一等一的美味,就是贵州人的冬至。
▲吃不到羊肉汤羊肉粉,就来盘红烧羊肉解解馋
冬至这天要吃肉肉的还有闽南人,除了上面说到的冬节圆,姜母鸭也必不可少,特别是在厦门、泉州地区的标配。
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姜母(三年以上的老姜)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姜能驱寒去湿、行气活血,而鸭子的药性偏凉,营养成分多样化,二者结合,不仅滋补,而且降火,可谓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是冬令进补的上上之选。
吃法上类似于涮羊肉,姜母鸭上桌后,再点上鸭心、鸭肝、鸭胗、鸭肠、鸭血、水发粉丝、洋白菜、水发腐竹等配菜一起煮,最后还可以上一些杂面。香气浓郁的姜母鸭味道真的甚好,绝对是那种吃过一次忘不了的。
啊~~~~搜索完本编表示,不论南北不论吃啥,美好的寄语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冬天也要暖暖哒!
虽然冬至已过去,但今天也蛮冷的,本编表示下班去觅食去啦!
今年冬至,你吃了什么呀?
留言和大家分享吧~
原标题:《羊肉汤锅里下饺子,汤圆当甜品,以后冬至我要这样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