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综艺年鉴:奇袭之年,综艺如何乘风破浪?

2020-12-23 20: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复旦人周报 复旦人周报

2020,是中国综艺的“奇袭”之年。

疫情的底色、选秀节目的泛滥、小众文化的发声......时代瞬息万变,而综艺犹如一面棱镜,折射着这一年人们的微笑与泪水、妥协与对抗、衰老与新生。

三十岁重回选秀舞台的女明星、二十年苦练依然寂寂无名的舞者、211毕业在名校精英中艰难求存的实习生......社会是一台永不停转的机器,但个体不再是沉默的螺丝钉——每个人的声音都该被听见,打开一部好综艺,意味着邂逅一群生命独特的他人。

综艺应该关心人,尊重专业和努力,润滑一个时代的焦虑,乘风破浪地成长。

文 | 赵婧然 张子泥

编辑 | 赵婧然

奇袭之年

疫情之下:综艺不只是娱乐

当游戏成为唯一的消遣,当快乐成为唯一的目的,当屏幕成为唯一的眼睛,当赫胥黎的预言从讽刺寓言变成纪录片......我们浸泡在虚幻的光影中,不加抵抗地拥抱了泛娱乐化的时代。

2020年却注定不平凡,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门外病毒肆虐,所有人响应“不出门就是做贡献”的感召,对综艺的需求在集体宅家时前所未有地高涨。

这为娱乐化的不断发展按下了慢放——人们不仅想在工作之余对着真人秀吃外卖,他们也关心门外那些在为战疫努力的人。

| 纪录片《在武汉》

作为主流文化标志的央视联合中国年轻一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B站,推出首部抗疫纪录片《在武汉》,以温情的笔触讲述灾难之下普通人令人动容的努力;《歌手·当打之年》中米希亚在体育馆中布置上万只蜡烛演唱《向着明天》;《声临其境》临时设置“声临千万家”环节为武汉加油;《见字如面》选择抗疫中的书信来呈现大疫情之下鲜活的小人物……

| 米希亚演唱《向着明天》

我们在观看中记住这次灾难,记住这些努力前行的平凡者,记住一点一滴微小的牺牲。

疫情当前,综艺因对人的关怀、对家国的真挚情感而更添厚度。

选秀元年之后:话题之外,还有什么能出圈?

| 《创造营2020》成团夜

2020,扎堆的选秀节目让我们目不暇接:《创造营2020》、《青春有你2》、《少年之名》、《说唱新世代》、《中国好声音2020》、《中国新说唱2020》......

选秀舞台上俊男美女层出不穷,火热炫目的灯光为一个个心怀成名梦想的参赛者投出一个光影绰约的未来。经过激烈的厮杀、重重的筛选,最终有人站上舞台的巅峰,荣耀成团。

这样的套路反复被书写,犹如一条梦工厂中的造星流水线,复制粘贴着狂欢与幻梦。

| 《青春有你2》选手

与近期“成团即solo”的选秀组合不同,产生于选秀元年2018的火箭少女在选拔时就极具话题度,之后更是靠着神曲《卡路里》出圈,火遍全网。

而今年成团的的硬糖少女、THE9,热度更高的却是希林娜依·高参加《我们的歌2》与容祖儿的实力高音合唱、陈卓璇在没有接到广告资源时的出圈言论“是我站得不够高吗”等个人话题。

THE9成团半年4人成立工作室,组合在流量的大潮中名存实亡。

成团之后,竟不知为何成团——

在一代代换届的流量浪潮之中,人们关注的不再是比赛会打造出一个什么样的组合,成团之后会推出什么样的歌曲,而是选秀中的各种“瓜”、“热搜”和“人设”。

| 希林娜依·高参加《我们的歌2》

在成团之路上的票数打投、金钱利益、热搜收视,正是那些造星公司争先抢后地打造这一条流水线的原因——粉丝的爱被变现,以选秀为窗口,利益源源不断流进资本的口袋。

选秀圈戏称,“每年追选秀的都是同一波人”,观众享受着追逐和争取,也沉浸在亲手将“自家崽”送上巅峰的成就感。

可巅峰之后,路通向何处?观众和资本共谋,“星工厂”遍地开花,流量这块蛋糕越分越小,被割的韭菜是否依然一茬接着一茬?

选秀节目,人气即一切。被这个看似合理的标准规训了太久,我们几乎忘了究竟为什么选秀、想选出怎样的“秀”。

红利期渐入末端,中国的选秀产业链最终会指向何处?

也许我们应该在选秀出道的成员一个个“塌房”之前,就开始反思这一点。

综N代的困境:情怀落幕,老牌综艺还能走多远?

今年是2020年,距《快乐大本营》首次播出已过去23年,距《超级女声》引爆市场已过去16年,距《歌手》首次亮相已过去7年……当众多新节目奇袭而来,老牌综艺究竟还能走多远?

2013年,《我是歌手》横空出世,两季节目接连引爆市场,打破无数收视记录,风头一时无两。

| 歌手收视率变化

韩红、李玟、韩磊、羽泉等歌手在众唱将中登顶“歌王”,黄绮珊、林志炫等老牌唱将因出演而被年轻观众重新认识,尚雯婕、李健等实力歌手在竞演中逐渐撕下“小众”的标签,邓紫棋、黄丽玲、李荣浩、徐佳莹等新声也凭借此节目彻底打开内地市场,成为当今乐坛数一数二的中流砥柱......

直到《我是歌手》在第五季改名为《歌手》后,依旧能唱的唱将却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收视一度下跌,豆瓣评分也持续下跌,“梅开二度”的唱将们带着同质化的故事和舞台,渐渐不再吸引观众的热情。

今年播出的《歌手·当打之年》,凭借奇袭赛制的加入、率先开启云录制等方式等创新,让这个陷入低迷状态的王牌节目最后回光返照了一次。

| 《歌手·当打之年》

无论是“黄霄雲奇袭毛不易”还是“华晨宇成为首个90后歌王”,争议之下,值得肯定的是《歌手》作出的创新和努力。

《歌手》最终完结,官方微博晒出手写信,称“不是所有跋涉,都要有目的地;因为歌唱过了,所以能更大声地活着”。

当情怀落幕,老牌综艺还能走多远?

今年《歌手》的告终无疑是一个信号弹——老牌综艺要想继续在飞速变化的综艺潮流中生存,不仅需要新的内容与赛制,还需抓住时代的热点、不断升级。

努力在新的社会氛围下寻求新的吸睛之处,老牌综艺才能越做越新,越做越火。

乘风破浪

无价之姐:流量时代的明星与偶像

奇袭之年,不乏许多爆款综艺破圈而出。

《乘风破浪的姐姐》以30位30+的女艺人为主角,通过3个月的培训与比赛,在专业制作团队的帮助和观众的投票选拔中,最终优选成团出道。

这是有史以来首个为30岁以上的女艺人提供舞台,为全民打造“逆龄音乐女团”的节目。

从“晓明历险记”到“成团夜”,节目不仅未播先火,播出后也是以日均三次登上热搜的热度,一季节目创造了640多个热搜、6亿多讨论量,同期其他节目望尘莫及。

| 《乘风破浪的姐姐》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30个姐姐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微博热搜上的常客。

她们是传统意义上的“明星”,有国民度很高的代表作,有令人称赞的业务水平,却苦于没有流量支撑。流量本是互联网时代的副产品,却反客为主异化成了衡量一切能力的标尺:没了流量雪中送炭,专业水平便成了曲高和寡的锦上添花——赚不了钱。

章子怡“下凡”和粉丝在微博上互动,陈凯歌和郭敬明一同坐在评委席上给演员打分,康辉、朱广权、尼格买提、撒贝宁等以往在央视镜头前正襟危坐的主持人们也成了“YSBoys”......

| “YSboys"(央视男孩)

《浪姐》的本质,是“明星们”主动地去融入流量的浪潮,向“偶像”靠拢。

“人气是人气,业务是业务。”

可当人气与业务被比较,当明星与偶像被比较,也许我们很快将无法明确界定二者。但以一种融合而非对抗的姿态迎接新时代,或许已经是乘风破浪的必备策略。

综艺淘汰制:残酷的乐趣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综艺节目开始与淘汰制捆绑销售。

无论是老牌节目《歌手》、《中国好声音》,还是综艺新秀《演员请就位》、《脱口秀大会》,热搜渐渐被“XXX淘汰意难平”的条目占据。

残酷的淘汰就如同热搜的标配,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也带动着娱乐行业不停地刷新更替、换人进场,反复加深着人们的焦虑情绪。

| 《演员请就位》总决赛

当我们心中的冠军选手被淘汰时,当《令人心动的offer》中211高校毕业的学生却在顶尖高校和留学经历中间无立锥之地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在校园里被内卷支配的自己,在职场中被KPI、996甚至007控制的自己。

焦虑被放大、内卷入侵生活,我们忍不住追问:连如此刻苦训练的吴昕都被淘汰了,颜值又高工作又努力的丁辉都被淘汰了,我们又有什么资本乘风破浪、拨云见月呢?

| 《令人心动的offer》

有淘汰就有争议,而争议最大的莫过于今年《演员请就位2》中评委郭敬明给S卡的标准引起的质疑。新人偶像何昶希因高颜值被郭敬明连给2张S卡——

当S卡变成鼓励卡,当给分掺杂着私心,当硬性的机制被涂抹成软性的灰色,人们该以怎样的标准规训自己?

S卡的恶搞热潮之所以会兴起,不是因为舆论的主人公“体质招嘲”,而是因为我们在节目的不公平里看到了在现实中的自己,看到了每个曾经拼尽全力却得不到别人认可的普通人。

| 《演员请就位2》评委阵容

如果综艺非淘汰不可,就应该让观众相信实力的力量,相信这个时代会认可实力的力量。

当在舞台中央被不公平的赛制所否定时,希望我们都可以像黄奕一样潇洒地给出不屑一顾的一瞥,或许还能反问一句“你学的是什么体系?”

“美”与“火”:宝藏综艺的出圈难题

近些年,越来越多小众的宝藏综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乐队的夏天》、《舞蹈风暴》、《这!就是街舞》等专注于某一专业领域的综艺节目,豆瓣评分一路走高,让我们看到了音乐下面还有美声、戏曲、民谣,舞蹈下面还有街舞、民族舞、拉丁舞。

|《舞蹈风暴2》选手

当观众随着五条人乐队改编的《阿珍爱上了阿强》摇头晃脑时,当人们因为王一博、张艺兴等偶像明星进而关注到杨凯、肖智斌、布布等领域内的顶级舞者时,当人们被圆形舞台上、几束追光下,舞者们的身姿与360度全景摄影技术融合创造出的“风暴时刻”所深深震撼时......

我们也许不了解,但我们知道什么是美的。

| 《乐队的夏天2》

曾经红极一时的声乐类节目《声入人心》,第二季的口碑却遭遇了断崖式滑坡,究其原因,还是专业向套路妥协的结果。

人们有多为第一季中高大帅气的参演者们的个人魅力和专业素养着迷,多么被他们的自然互动而吸引,就有多对第二季中表演痕迹明显的剧本、参差不齐的演唱水平、刻意的“撕逼”和“卖腐”感到失望。

观众并非是无知无觉的被动接受者——相信人的理性和审美,是综艺应有的良心。

尽管在流量面前,小众的“宝藏综艺”出圈之路道阻且长,但我们尊重每一个认真歌唱、用心起舞的人。

好的综艺应该关心人,尊重专业和努力,润滑一个时代的焦虑,乘风破浪地成长。——它们记录这一年,也把这一年装点得闪闪发亮。

参考资料

[1]豆瓣.收视情报站.【综艺收视率】歌手-历届歌手节目常规赛收视对比.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73113591/

图片来自网络

原标题:《综艺年鉴:奇袭之年,综艺如何乘风破浪?》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