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听过历史上最荒谬的逻辑是什么?

2020-12-22 09: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759,阅读时间:约10分钟

历史提问

你听过最荒谬的逻辑是什么?

答:虽然说荒谬的逻辑,都是各有各的荒谬,但要论荒谬到刷新三观的,还得说历史上的这几条“神奇逻辑”,内容或大或小,但都值得我们在哭笑不得之后,反反复复回味。

一、光时亨:诸葛兄弟,分仕三国;伍员父子,亦事两朝。我已受恩大顺,汝等可改姓走肖。仍当力诗书,以无负南朝科第也。

说起以“荒谬”著称的逻辑,1840年以前的历史上很值得一说的,当属明末“清流”光时亨的这句“名言”。

明末的出名画风,就是“烂官”太多。以至于明末崇祯帝上吊时还哀叹“诸臣误我”。但哪怕崇祯帝咽气前,此时的明朝给事中光时亨,依然还是崇祯帝心中难得“靠谱”的文官。

风雨飘摇的明末政坛上,光时亨的官运,可以说“蹿”得相当快:崇祯七年的时候,还只是个小知县,没多久就提拔进京,成了官小权力大的刑科给事中。之所以升得快,就因一独特气质:一身正气。

光时亨的“正气”,向来是走哪感染一群人。此人平日一派正义面目,诗文也写得好,特别是慷慨报国的主题,经常一挥笔就感染一群人。外加他还敢骂,特别是抱紧了崇祯宠臣魏藻德的大腿后,那更是火力全开。只要魏藻德瞅谁不顺眼,他立刻就正义凛然的跳出来,别管对方干活多认真,他“火眼金睛”总能找出毛病,找着后就是一堆穷追猛打。没几年就打出了名头,成了崇祯帝十分认可的“忠直之臣”。

光时亨这么“打”了几年,名气越刷越高,大明王朝每况愈下的国运,也到了个十字路口上: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迫近北京,眼看北京城保不住,大明朝该向何处去?南京六部衙门倒是现成的,漕运此时也通畅,天津还有数千精兵,只要崇祯下个决心,抬个脚就能搬家迁都,大明朝再不济,好赖也能偏安几年。可京城的高官却不干,一迁都岂不是自己根儿没了?光时亨就是其中之一,眼看崇祯即将下决心,他又跳出来了。

然后,就是光时亨“正气大爆发”的时刻,不停慷慨陈词,把反对“迁都”的正义理由摆了一堆,“忠君报国死社稷”的大道理一堆堆朝崇祯帝“砸”,把迁都上升到“不忠不孝”的高度上,还真把崇祯帝给砸感动了:不走了,朕哪里也不走了,就留在北京城,咱们君臣一道共存亡。然后,就是李自成破城的夜晚,悲戚戚的崇祯帝带着“诸臣误我”的愤懑,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了此一生,算是兑现了“君王死社稷”的承诺。

可“教育”完崇祯的光时亨呢?接下来的一幕,才是煌煌史册里非常生动的一课:李自成攻城时,满嘴忠君报国的他,还嚷嚷不能死的像个普通士兵一样,要在李自成面前展示气节。等李自成破了城,他撒腿就投了李自成,一番逢迎拍马后,又接着在“大顺朝”做起了给事中。如此没骨气,这叫家里人脸往哪搁。人家光时亨却心安理得呢,还特意在给老家儿子的书信里抛出这神逻辑:“诸葛兄弟,分仕三国;伍员父子,亦事两朝。我已受恩大顺,汝等可改姓走肖。仍当力诗书,以无负南朝科第也。”

崇祯不迁都,就是不忠不孝,你这边卖身投靠,倒成了效仿诸葛亮伍子胥等先贤?这一番神逻辑,其荒谬之处,确确实实折射出了明末多少“精英”的嘴脸,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双标党”。

当然,光时亨“神逻辑”了没几天,大顺政权就垮了台,“高官梦”破灭的光时亨,慌慌张跑回了南明,被南明政权以“力阻南迁,致先帝身殒社稷;而身先从贼”的罪名送上刑场,结束了这荒唐一生。这前因后果,也值得给后人提醒:信了这类“双标式”神逻辑,那真是被忽悠死了都不自知。

二、马老爷:我们做官人有七个字秘诀。哪七个字呢?叫做一紧、二慢、三罢休。

比起历史上真实人物的“神逻辑”,一个写在晚清小说里看似虚构的“逻辑”,却同样有历史意义:清末小说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回里,马老爷向瞿耐庵传授“做官法门”时的“金句”——“我们做官人有七个字秘诀。哪七个字呢?叫做一紧、二慢、三罢休。”

这七个字就能当官?听马老爷解释,什么叫“一紧”?就是遇到事情,要摆出认真处置的架势来,清朝人的话叫“老虎势”,你看上去认真了,那就“叫人有怕”。然后是“二慢”,就是“认真”的架势摆足,事情你得缓着办,拖得当事人忐忑不安,当然就花钱来打点。至于“三罢休”嘛,就是别管老百姓怎么骂娘,你就装听不见,收够了钱就照规矩办,这就是“三罢休”,说白了,就是先装逼再糊弄,就为捞钱。

如此“神论”,别看是小说虚构,现实基础却极深:这就是清末最后几年,大清各级官员的真实写照。所以忠义,所谓清廉为民,对于清末的官员们来说,早已缥缈如浮云。《官场现形记》里马老爷的“金句”,恰是对大清“官老爷”们的生动总结。

而以实际表现说,大清的“官老爷”们,那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捞钱”的成功更是十分骄人:以清末御史胡家玉的盘点,江西地区的知县们,每年仅仅从“土地税”“实物税”这两样税收里,就可以刮走一万八千两白银,是晚清知县“年薪”的近十倍。《清俾类钞》记载,浙江山阴县人蒋渊如带着五个朋友“凑钱捐知县”,买到后五人密切配合,一年竟捞了二十万两白银,虽然最后狼狈罢官,可银子赚到手了。

作为“亲民官”的知县们,经过这“七字秘诀”,都活活变成了吸血蛀虫。

知县们如此,高官们何尝不是如此?慈禧的“实在亲戚”协办大学士桂良,去永定河视察一趟工程,收钱就收的盆满钵满。他的亲孙子麟趾,只不过跟在桂良屁股后面凑个热闹,一趟就收了三万两白银的贿赂。治河如此,采购自然也如此,官员李凤苞出国采购军火,三百万的采购款,他“一紧二慢三罢休”,前后就侵吞了六十多万两白银。甲午战争战场上,前方被人暴揍,后方物资输送,却还要给经办官员“粮台报销费八万两”好处。这时候还在敲金分肥,难怪会被揍得惨。

于是,到了辛亥革命爆发时,京城里那些“亲贵中之富有者”,第一反应不是为国平乱,而是慌忙把自家“捞来”的钱财存入租界内外国银行,好些人还因为不懂手续,被外国银行里的中国买办们黑吃黑,活活骗走了家财。在晚清生活多年的英国记者莫理循,还给清末高官们算了笔账:清朝几个高官的非法所得,竟“足以代替外国贷款”——他们少贪点,大清朝也许就不用背这么多债了。

以这“神逻辑”说,这大清哪里是被革命党打死的,又哪里是被袁世凯忽悠死的,分明自己“贪”死的。

三、张学良:但我下令,绝对不许反抗,任你捣蛋,老子就是不反抗,你再捣蛋、找借口,老子就是不让你有借口,当时都是这样的思路。

说过了明末晚清,就再说说民国史上,那一场痛彻心扉的国耻:1931年918事变。那个枪炮呼啸的夜晚,一万多关东军就敢悍然发起攻击,数十万东北军却在“不抵抗”命令下束手束脚,几乎是被日本人拿着刺刀赶出东北。甚至有的东北军被下令“不许开枪,躺在床上挺着死”。然后就一动不动被日寇活活挑死在床上。可怜富饶的东北大地,就此陷入了日军铁蹄下,三千万东三省同胞更从此经历了十四年黑暗的岁月。

而亲自下达不抵抗命令的“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少帅”张学良,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几十年后,年迈的张学良面对学者唐德刚,也道出了他那一刻的考虑,一是“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张学良)下的”,那为什么要下这个命令呢?老年张学良振振有词,抛出了这段看上去难以理解的神论:“但我下令,绝对不许反抗,任你捣蛋,老子就是不反抗,你再捣蛋、找借口,老子就是不让你有借口,当时都是这样的思路。”

在张学良看来,日本不怀好意,不是一天两天,但一旦开战,后果会不堪设想。那怎么能消除日本人的侵略野心,那咱们就不抵抗嘛!而且当时地球上不还有“国际联盟”嘛,我们就算吃点亏受点罪,还有“国际联盟”能主持公道呢,就如张学良的另一句原话:“我也判断,这样干(918事变)对你日本也不利啊,你要这样做法,你在世界上怎么交代?”

可以说,对世界不切实际的幻想,对日本侵略者的幻想,造就了那时张学良荒唐逻辑下,一贯的不抵抗思路,终于让东三省国土,翻开了二十世纪苦难的一页。

但即使到晚年,对这个错,张学良依然坚持认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因为“我们历史上都是采用这个办法啊!”确实,虽然张学良澄清说,“不抵抗命令”是他下的,可作为当时“国民政府”掌舵人的蒋介石,又何尝不是这个逻辑?918事变之前,1928年济南惨案时,面对日军的刺刀,蒋介石及其麾下的“精英”“名将”们,除了壮烈殉国的蔡公时等少数英雄外,都是“不抵抗依旧”,干看着日军屠戮济南同胞。在“不抵抗”这个荒唐逻辑上,他与张学良,真算是“哥俩”。

灾难深重的中国,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刺刀,也就这样被“不抵抗”的荒唐政策拖累,付出了太多太多不该有的牺牲。张学良的老部下,打响抗日第一枪的王铁汉,在抗战胜利后依然流泪追问:“正是这一放弃,日本人进了中国,十四年间杀了我们那么多同胞!惨不惨?”

这一句话,足以把那些“绝对不许反抗”的论调,打脸啪啪。

时光荏苒,当年的血火岁月已是过去。但是张学良的“神逻辑”,依然值得后人自省:无论当年还是今天,世界没变,依然是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是中国不再是当年那个不抵抗的中国。面对尊严,面对国家利益,那类“不抵抗可以换和平”的论调,无论哪个时代,都是对国家民族的犯罪。

参考资料:《明史》、《甲申传信录》、马平安《晚清非典型政治研究》、李文珊《晚清官吏腐败问题研究》、唐德刚,王书君《张学良世纪传奇》、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原标题:《你听过最荒谬的逻辑是什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