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历史提问:中国的地理位置好,还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2020-12-19 16: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474,阅读时间:约7分钟

历史提问

中国的地理位置好,还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答:作为两个“常被拿来比”的亚洲大国,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地理位置”这事儿上,也是各有各的好。

先看中国,中国的国土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西南有从喜马拉雅山脉到云贵高原的天然屏障,北面和西北面是广阔的蒙古高原与西北沙漠戈壁,东北接壤西伯利亚苦寒地带,南部与东部濒临太平洋,“包裹”着华北华中华南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既有着丰富的资源,但草原沙漠以及山川交错地带,占到了陆地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农林耕地区域只占百分之四十(平原占百分之十二),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农业区。而印度则是大不同,其位于亚洲南部中央,陆地面积二百九十八万平方公里。其北部靠着喜马拉雅山脉,西北是兴都库什山,东北横亘着阿萨姆山脉,东西分别连接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南部则濒临印度洋,北印度境内有恒河印度河形成的冲击平原,南印度是德干高原为主体的印度半岛。可以说,印度就是一个由高山海洋“保护”起来,境内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平原与河谷盆地占百分之四十三以上的富饶国家。

这不同的“地理位置”条件,也助推了中印两国不同的历史,先看中国:由于北面西北西南都是草原高原戈壁山脉,所以就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了传统农业区。商周至战国时代的中国,以关中平原为界,多次形成“东西对峙”的局势。秦汉以后,一条长江也常成为中国分裂时代的边界线,缩影着一段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传统科技,也被这特殊地理条件催动,华北华南华东等地山川河流交错的地貌,催动了人工运河水系的发展,终于有了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奇观。秦汉年间起,农耕区域的扩大与土壤肥力的差异,以及中国铁矿多“贫矿”的现实,也助推了“生铁”“炒钢”“轮作”“曲辕犁”等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产业科技。纵贯西北的河西走廊与东南沿海海港,也成了海陆丝绸之路的基础。多少中国历史的辉煌,都建立在这独特的地理条件上。

而对于印度历史来说,其自家的地理条件,影响也十分巨大。

虽然印度的国土面积,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但其地理优势也独特,北方边地几乎与外界隔绝,北印度恒河印度河流域的冲击平原,也以土地肥沃著称,其境内也有着丰富的矿产,铜铁的储量也非常丰厚。其西北方的开伯尔山口通道,也是古代亚洲重要的商贸通道。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在阿富汗的集市上,惊见从印度贩运来的蜀地物产。可见当时印度的贸易繁荣。

所以,凭着这块宝地,古代印度诞生过不少惊艳的文明。比如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就曾建立了几乎包括南亚次大陆和阿富汗一部分的庞大帝国。但这块“宝地”的问题也很明显,一是虽说凭着优越资源,早早诞生了发达文明,但丰富的物产,也使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当地冶炼农耕等“核心技术”进步缓慢。二是印度大陆的各个地区,环境地理气候差异极大,交通也十分不方便,没有古代中国那样发达的运河与驿路,也就很容易产生割据势力,各地基本是画地为牢。大多数历史时期,印度政治统一的时间都很短,分裂时期却长。

而这样四分五裂的情景,也往往给外来入侵者契机。航海时代到来前,波斯人、突厥人等外来势力,都先后入侵过印度。作为重要商业通道的开伯尔山口,往往也是外来势力入侵印度的通道。四分五裂的印度大陆,抵抗能力自然也差。大航海时代后,“两边靠海”的印度,自然也成了西方殖民者的首选目标。四分五裂的莫卧儿帝国,也最终被英国殖民者各个击破,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历史进程里,“地理位置”也确实有着原因。

可以说,对于中国印度两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来说,自身的地理位置与资源,都是其至关重要的国情,也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诸多大事件背后的重要角色。

而要对比中印两国的地理条件的话,确实也是各有优劣。但是如果要从现代发展的角度说,中国的地理资源条件,比起印度也有着一些短板。首先外部环境:印度除了两面靠海外,其陆路邻国就那么几家,虽然也有敌对邻国,但总体的外部环境,还是比较简单。中国则不同,陆上邻国有十四个之多,国防与外交环境,都比“老邻居”印度要复杂得多。稍一不留神,就能给人“钻空子”的机会。外交政策的制定,自然需要更谨慎务实。

同样“短板”的,更有两国一些资源的对比。虽然中国的版图远大于印度,但中国的平原地区比重不大,而在印度境内,平原地区占了百分之四十三,地形结构比中国优越得多,农业发展条件显然要好。还有黑色金属矿的储量,印度虽然铁矿石储量不如中国,但其富矿储量明显要高,锰矿产量更占到百分之三十。虽然中国一直号称地大物博,但在这几个关键资源上,中国其实很“薄”。

而当上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比起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来,刚刚从英国人手中成功独立的印度,经济起点也高得多。一直到1952年时,继承了英国各种工业遗产的印度,在电力、铝、棉布、收音机、手表、汽车等各个重要产业上,依然对中国优势明显。看过那时的中印对比,恐怕当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在资源与产业条件处于严重劣势的中国,会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奋起直追,今天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GDP第二”。

中印谁“地理位置更好”的话题,缩影了两国漫长历史上的发展道路,留下了多少宝贵的发展经验。也同样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当年的艰辛与不易。这样的对比,在让我们反思历史正视现在的同时,也足以能让我们对新中国一代代的建设者们,充满深深的敬意。

参考资料:卢炎《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曹诗图《中国的政治地理环境分析及对外政策探讨》、李桂海《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杨文武《印度与中国资源实力对比分析》、隋竹丽《古代印度自然条件与经济政治关系考》、陈必祥《世界五千年》

原标题:《中国的地理位置好,还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