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央视《人物·故事》栏目报道瞿金平院士事迹
在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地区,普遍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过长时间重使用,轻回收的叠加累积,残留在农田的地膜逐渐增多,造成重污染,让农民的生存环境一度陷入尴尬的境地。如果白色残膜不尽快解决,5-10年后农民将无地可种,谁来保住他们的“饭碗”?
12月8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故事》栏目报道了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院士用自主创新技术解决农用覆盖地膜的污染问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事迹。
“塑料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使用和处理方式。我们是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研究的,我们更觉得有压力,也有遏制不住的创新冲动。”瞿金平经过反复的计算和无数次的测试,研制出高强度全回收地膜。与传统的地膜相比,这款新品充分利用高分子加工制造过程中的拉伸取向进行改进,使之在相同材料、厚度的情况下,具有更高强度的功效,不易穿刺和破碎,且保温保湿效果好,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让瞿金平更为惊喜的是,当高强度全回收地膜在新疆地区投入使用后,农民的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每亩地增产22公斤,增收超过170元,回收率高达95%。此后,他在新疆多地扩大试点范围,同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热烈反响,真真切切的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这让瞿金平感到十分欣慰。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难题,都要想办法去做,”在数十年的科研道路上,瞿金平始终以积极向上的乐观姿态勇往直前,致力于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事业,先后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18项,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1项。2020年5月30日,瞿金平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骏马自知前程远,无需扬鞭自奋蹄。”节目中指出,在科技的竞技场上没有先来后到之分,唯有对国家和科研真正的热爱才能实现创新,瞿金平也是凭借着这样的热爱,一直驱动自己不断前行。瞿金平希望,未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发展。此外,他还希望高分子材料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能源造成压力,这也是他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延伸阅读
◆一张“科技援疆膜”的诞生◆超2000万!华南理工大学与星联科技完成专利技术转让◆三年评一次!两位华南理工人荣获这一国家级荣誉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视频:央视 图:华轩 文:来自《塑胶工业》
原标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央视《人物·故事》栏目报道瞿金平院士事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