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内卷、加速、乡愁与现代性

2020-12-18 17: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内卷、加速、乡愁与现代性

作者:刘青(staylight)

简介:文化行业从业者

最近社会学术语“内卷”成为互联网流行热词,见诸于网络媒体、新闻报道、文化评论等各种资讯平台之上。尽管多少有些脱离其概念原意,“内卷”含义的引申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群体情绪的焦虑,隐喻着我们这个时代分裂的精神症候……

“内卷(化)”这个学术词汇来源于格尔茨的研究专著《农业的内卷化》一书,起初是要回答地区经济模式为何没有“进化”这一问题,然而今天我们的社会媒体却将这个概念引申出去,作为白热化竞争与阶层固化的转喻,呈现在普罗大众面前。

当下“内卷(化)”的竞争氛围发端于对效率至上的经济活动的追求——在过去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世界各国普遍以充分的市场竞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为核心推动经济改革。经济模式的转变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令市场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不断扩大的不平等与贫富差距、阶层固化。而在这其中,对于社会大多数群体(中产阶层和下层群体)而言,激烈的竞争预示着少数成功者的胜出和大多数平庸者、失意者的出现。

对多数人而言,“内卷(化)”的竞争令其身心疲惫、精神倦怠。而日常的无奈、人际的冷淡、环境的闭塞也令他们原子化地生存在社会当中。由于未能赶上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期,在社会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阶层流动不断放缓,人们基于理性的认知与考量,为了有限的社会地位、财富名望而不断争斗,彼此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联系、合作与沟通,“熟悉的陌生人”往往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这种个体之间激烈的“内卷(化)”竞争从幼年时期便已开始,且伴随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的深入而日趋激烈——人们不是越来越相互认同和理解,反而如社会汪洋中的孤岛一般,陷入各自为战的孤苦境地。尽管大家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理解,渴望别人去触碰自己孤独的内心,然而在理性博弈的社会现实面前,情感上抚慰心灵的言语化作默默无声的独自忍耐,留存在内心深处的伤痕之间……

“内卷(化)”的竞争意味着对高效的追求,它需要人们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在理性观念的指引下作出符合个体利益的决定和行动,而这会引发另一个社会现象的出现,即“加速”——“加速“这一概念由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家哈特穆特·罗萨提出,其内涵分为三个部分,即“生产加速”“运输加速”“传播沟通加速”。

在互联网科技作用的当下,以上各个领域都已大大“加速”。新的科学技术(自动化、A.I.人工智能、机器人(生产加速))、新型交通工具(高速铁路网、航空运输网(运输加速)),新式沟通手段(资讯信息的高速传播、网络社会“迭代”周期的缩短(传播沟通加速))的实施和应用令经济效率不断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它在给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了新的焦虑和不安。这其中首当其冲便是无限延长的工作时间,个体劳动被进一步”异化“和“碎片化”——在资本逻辑追求高效的理性原则的指导下,工时的延长正变得合情合理。正如学者乔纳森·克拉里在其专著《24/7 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一书中所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媒介资讯的更新深度侵入了私人领域(通过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电子设备,即时通讯App软件,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而网络社会“迭代周期”的缩短,会令单位时间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压力随之陡增;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和工作逐步碎片化,整体的工作图景难以形成,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科技系统之中,每个个体都受困于其中,像齿轮一般不停地机械运转,永无停歇之日),令个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刻处于工作、生产和消费之中。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内卷”和“加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活压力,也让身处其间的个体深感压抑和紧张。其实,“内卷(化)”的竞争和“加速”式的状态是理性运转的社会的一体两面,它们源于个体权衡利弊后的理性判断。一方面,个人从有限的社会资源出发,依据理性的考量,做出符合个体权益的最优选择。社会中每个人都这样做必然会出现利益纷争,而这种竞争最终会形成超越个体的群体意识、行为,它不管个人初衷、动机、目的、意愿如何,令所有参与者都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这场激烈的“内卷(化)”竞争之中;另一方面,个体理性条件下所作出的最优判断会引发对高效行为的追求,进而形成一种群体性力量,这种力量伴随科学理性的物质化存在——科技产品的使用,正大大推动社会加速运转,即“加速”状态的到来。

此外,考察“内卷(化)”竞争和“加速”式状态,会发觉它们集中体现在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后现代文明之中。城市是一个商品和信息快速流动的空间,是一个由理性原则构筑起来的抽象结构。其所展现的表象——钢筋水泥状的建筑丛林,车水马龙式的交通运输,络绎不绝般的人流攒动——在令个体见识到繁华多元的文化的同时,也深感陌生疏离的现实存在。

也因此,浓郁的“乡愁”情节渐渐出现在了当代都市人的思绪和情感之中。2019年,李子柒的古风短视频引发了城市人强烈的“乡愁”情节。尽管视频里的乡村并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村落,而是一种被消费文化浸染过的对理想乡村生活的向往,是一种世外桃源般,远离尘世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景观。然而,这并不会淡化人们的思乡之情。被“内卷”和“加速”折磨而痛苦的“理性”的现代都市人,正强烈渴望生活在这种原始单纯、情感互通的前现代社会之中。

这种历经“内卷(化)”竞争和“加速”状态后的“乡愁”情节也曾出现在历史上的其他先发国家之中。19世纪后半叶,德国实现了统一。在政治上完成民族国家建立的同时,日耳曼人也开始经济领域的工业革命。这一时期,产业的迅猛发展致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作为回应,德国社会的文化结构、精神氛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发生在传统的前现代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变的过程之中——传统社会中人们从属于具体的生活空间,有着直观的人际关系和明显的等级秩序,人们依靠这些显而易见的形象建立了相互认同。然而,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之后,城市文化也代替了乡村生活。这时,人们处于快速流动的社会时空之中——他们成为了无根的个体,化身为都市中漂泊、孤立的陌生人,而其所有的社会关系也因此变得短暂而疏离,这种压抑虚无的现代性意识让此时的德国人怀念起前现代社会的共同体生活。

19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对共同体和社会进行了划分——共同体是一种以乡村为主体、由亲缘结成的、相互依靠的群聚模式,而社会则是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由陌生人组成的、相互独立的群集模式。共同体(乡村)中的大众强调彼此之间的合作,而社会(城市)中的人们则重视相互间的竞争。在滕尼斯的分析中,我们已能看出“内卷(化)”的竞争已存在于现代性早期的德意志都市之中。

同一时期,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令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电力技术的应用正促使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生产活动正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实现增长,“加速”时代已然到来。19世纪后半段德国工业城市“内卷(化)”的竞争和“加速”式的生产生活节奏,伴随着以理性为标志的现代性时期的来临,正式书写着近代德国历史中崭新的一页。

而在此之前,德意志民族的“乡愁”便已伴随时代的发展而日渐浓烈。早在19世纪初期,德国浪漫派便把目光投向远古的中世纪,浓郁的“乡愁“图景浮现在人们眼前——田园牧歌式的风光、淳朴善良的美德、和谐有序的自然环境以及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前现代单纯美好的生活景象令德国人流连忘返。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候鸟运动”在青年人中开展开来,广大孤立无援、原子化的城市年轻人也加入到怀旧群体之中,追忆起往昔美好的旧日时光,怀念起温润故土的点点滴滴。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日本,当时的东瀛列岛已完成工业化进程,业已进入后现代信息社会。伴随泡沫经济崩裂后低迷的经济状况,“格差社会”正逐渐形成,而以东京为代表的都市圈激烈竞争的存在,则令“内卷(化)”的社会不断成型;1990年代之后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职场“过劳精神”的持续盛行,则令“加速”式的发展态势愈演愈烈。城市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冷漠,令人们怀念起战后初期朝气蓬勃、与人为善的社会面貌。那种积极乐观、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令当下身处“下流社会”的御宅族们不禁唏嘘美好岁月的不再到来。而以2005年日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为代表,一种怀旧的“乡愁”情节令人们想起那不曾远去的过去,期盼一种冷暖自知、抚慰灵魂、温润心灵的旧日时光的再次到来…..

编辑:烘箱

世界很烦也很可爱

-FIN-

原标题:《内卷、加速、乡愁与现代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