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处理涉民企案要准确把握罪与非罪界限
12月17日,《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第二期正式发布,其中阐述了2019年度我国有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蓝皮书指出,在涉民企刑案适用时,应适时调整从宽和从严的内容,要准确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行为,以免造成冤假错案。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从提出至今已十多年,对当今我国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罚执行和犯罪预防的指导作用日渐显著,其基本刑事政策的地位也愈加巩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从“严”和“宽”两方面体现。
蓝皮书指出,2019年,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严”之贯彻,主要从对具体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势与严格处罚中体现出来,这些具体的犯罪行为包括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非法集资、套路贷、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网络犯罪行为,黑恶势力、毒品犯罪等。
其中,公检法各部门高度重视对食品安全的保护,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绝不容忍。数据显示,目前,有14个省级公安机关建立了专门机构,全国已经建立起一支9700余人的专业打击队伍,侦破案件数量成倍增长,年均办案数量已经从此前年均仅为不足千起上升为目前年均3万起左右。
蓝皮书还提醒,在打击“套路贷”不法行为时,要把握套路贷的本质特征,将其与网络涉黑行为相结合,严厉打击涉互联网黑恶犯罪。在打击“套路贷”时,在定罪量刑上,要注意其与黑社会性质的差别,在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基础上,依法进行打击。
值得关注的是,蓝皮书指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民营企业案件的适用时,应注意根据具体的经济社会变化和社会治安形势,适时调整民营企业刑事案件处理中从宽和从严的内容。
“谦抑慎刑在民营企业相关犯罪违法行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民营企业能够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目前民营经济的生存状况依旧不容乐观。”蓝皮书提醒,在处理涉民营企业案件时,要准确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行为,以免给民营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造成冤假错案。
蓝皮书还指出,非法集资、非法借贷、诈骗等行为往往涉及民营企业,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公检法部门须持谨慎态度,把握罪名的适用范围,将民营企业的正常融资和集资活动与非法集资、非法融资区别开来。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确定后,从刑法修正案可以体现慎刑的理念,慎刑更多的是体现在程序法上。”蓝皮书称,在定罪上,严格区别民事行为、行政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尽量避免适用刑法处罚;在量刑上,具体行为具体分析,结合认罪认罚从宽、刑事和解、起诉便宜、减刑假释等制度,对犯罪人进行合法处罚。
在量刑上,一方面,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于整个诉讼过程以及各种犯罪类型。因此,对于重点关注的几类犯罪行为,包括涉黑恶类犯罪行为、涉新型网络犯罪行为、毒品犯罪行为等也同样适用。
另一方面,继续落实减刑假释政策。每年,检察机关都会依据法律规定,对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人员适用减刑假释、监外执行等手段,从检察机关公布的数据来看,2019年,减刑假释的适用正确率提高,刑事执法活动的违法行为也在减少,对减刑假释、监外执行的适用的监督进一步加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