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这5年:农业强、云品香、农民富!
12月1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回眸‘十三五’ 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题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充分肯定云南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所作出的贡献,要求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高原特色农业。
“十三五”期间,云南农业在“特”字上下足了功夫。云茶醉人、云果飘香、云咖香溢、云花馥郁……高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全面提升
●全省共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5239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93万亩。粮食产量多年保持全国第14位,今年产粮1896万吨,产量、单产都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2019年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406万吨,全国排名由2015年底的第11位提升到第7位。鲜切花生产面积、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1位,甘蔗、茶叶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2位。
●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056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3038亿元,全国排名由第14位提升到第11位。菜篮子、果盘子产品品类丰富、供应充裕、价格平稳,有效满足了省内外供给。
二、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打造成效显著
●开展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个特色县创建,推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产业基地建设,开展花卉、蔬菜两个国家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连续三年高规格评选表彰“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
●努力推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形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牌”拳头产品集群;2019年全省“三品一标”有效认证产品5590个、登记企业1951家,较2015年实现翻倍增长;绿色食品有效认证产品1746个,全国排名提升到第8位;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169张,全国排名提升到第6位;全省有机茶面积52.5万亩,全国排名第1位;有机蔬菜面积9.75万亩,全国排名第1位。
●“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出口额达47.8亿美元,居全省第一大出口商品地位,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1位、全国第6位。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9%。
三、农业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支撑
●贫困地区培育形成26个扶贫主导产业,形成了“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基本格局,对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培育各类带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5万个,基本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每户有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达10771元,其中来自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占比46.7%,成为最大的收入来源。2020年前三季度,克服疫情影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其中来自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7.5%,为实现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逐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从“十二五”末的3279个增加到2019年底的4240个,销售收入从1967亿元增长到3009亿元,增幅达52.97%;
●农民合作社达6.2万个,家庭农场达2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1万个,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五、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提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
●农业生产、粗精加工、农旅休闲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成一大批“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镇,促进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除此之外,发布会还一一回答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三五”期间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请问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农民增收?
2015年到2019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是9.5%、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增速高于全国1.52个百分点。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大投入支持促进增收。“十三五”时期,全省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农投入比“十二五”时期增长了30%,2019年农民转移净收入较2015年增长了61%。
二是产业升级提质促进增收。茶、花、果、菜、药、牛、猪等“绿色食品牌”重点和特色产业强劲增长,2019年农民来自产业的经营收入占比达52%,比全国占比高16个百分点。
三是推进转移就业促进增收。持续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2019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较2015年增长了56%。
四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增收。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2019年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较2015年增长了28%。
五是攻坚贫困地区促进增收。推行龙头企业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双绑”利益联结机制,2019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5年增长了44%。
“十三五”云南粮食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全省粮食安全保障情况如何?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省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粮食安全保障取得了新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云南省认真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播种面积每年保持不低于6250万亩,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全省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360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380公斤以上。
二、储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云南省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全省粮食企业年收购粮食110万吨以上,未发生农民“卖粮难”问题。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增储任务,地方储备粮规模达到225万吨,增长了125%。创新储备机制,建立了15万吨省级大米动态储备,今年根据疫情应急需要,又建立了5万吨省级成品粮(大米)临时储备。食用油库存近9万吨。当前,全省粮食储备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各级粮食储备可以保证云南省常住居民正常消费4个半月以上。
三、仓储物流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云南省深入推进“粮安工程”建设,改造升级危仓老库仓容23.22亿公斤,新建粮库仓容12亿公斤,加强“智慧粮库”建设,粮食仓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全省粮食仓库总仓容68.7亿公斤,其中标准仓容62亿公斤;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粮库实现远程监控全覆盖,信息化管理仓容达到32.7亿公斤;油罐罐容2.5亿公斤。推进国家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建成昆明王家营“北粮南运”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粮食物流能力进一步提升,五年来通过铁路省外调入粮食近2590万吨。
四、粮食应急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防范化解粮食安全风险。昆明市建立了不低于15天市场供应量的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其他州市建立了不低于7天市场供应量的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全省粮油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达1.7万吨;建成粮食应急供应网点2011个,应急储备、加工和配送体系基本形成,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云南省粮油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没有出现供应断档、脱销的情况。
五、粮食产业发展特色显现
云南省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实施“中国好粮油”云南行动计划,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印发了《云南省粮食全产业链发展规划(2018~2025)》,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云香米、八宝贡米、红河红米、遮放贡米、西双版纳傣王稻、滇雪菜油等一批高原特色粮油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云南粮食产业集团、滇中粮贸、个旧大红屯、玉溪滇雪、曼香云天等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宜良饲料产业园区、红河粮食物流产业园区等一批粮食工业园区初步形成。预计今年全省粮油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5亿元,比“十三五”初期增长50%以上。
六、粮食安全责任逐级压实
云南省认真贯彻“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全面深化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从2017年国家首考四年以来,云南取得“两优两良”的较好成绩。粮食安全工作考核列入全省“三农”发展综合考评,省政府与16个州市政府每年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逐级压实责任,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重农抓粮、保供稳价的工作积极性。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
主办:云南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
承办:《法治日报》云南记者站
原标题:《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这5年:农业强、云品香、农民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