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宫独家保暖法,有多贵?
原创 烟雨迷蒙 博物馆丨看展览
天越来越冷,取暖成了不可不提的话题。
有人说:当北方人在暖气旁吃冰棍的时候,南方人取暖主要靠抖。
也有人说: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图片摘自网络
但南方人至少还能安慰自己:“没事儿,总比百年前的人幸福点。”
不过,小编要说:emmmmm……还真不一定。
不信?你先看看清宫的朋友们是怎么在取暖这件事上秒杀抱着热水袋瑟瑟发抖的你的。
大清牌电暖气
电暖炉
﹀
﹀
﹀
清末,紫禁城也通电啦!
宣统二年(1910年),隆裕太后传旨,命在延禧宫安装电暖炉和电灯。
光绪皇后:隆裕皇后
由天津西门子洋行购办的电暖炉于十月运送进京,十二月开始调试。结果宫里电力不足,电炉温度不够高。
于是启动了备用锅炉、增加匀电机,并将各殿电灯轮流开闭,前后十次试验,终于让暖炉热度提升。
这些电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贵。
购买电暖炉、灯具:9094两白银
调试电暖炉:烟煤三万斤、劈柴一千斤、麻油四百斤、牛油二十斤、煤油二箱=284两白银
电暖炉白天使用:1680两银/月(夜间供热计入电灯经费)
按统计方式不同,清末1两白银的购买力也有不同的答案。大致在:1两=100-260元人民币之间。
按最少的1两=100元计算,白天使用电暖炉的花费合16.8万元/月。从安装、调试到最终使用,一百多万就没了……
电暖炉的初阶版
火盆
﹀
﹀
﹀
但凡冬景,都少不了火盆宝贝的身影,可置于宫殿或庭院中,烧炭取暖,故亦称“炭盆”。有些盆上加笼,故也可称为“薰笼”。
月曼清游图 围炉博古
火盆主要有掐丝珐琅和铜鎏金两种。清宫档案中经常可以见到为掐丝珐琅火盆配座的记载。古人还会玩儿二合一:在火盆里烧松枝,可为居室添香,香薰暖气二合一;也会在火盆上放水,加湿版火盆。
清中期 掐丝珐琅火盆 故宫博物院藏
但火盆也有它的弱点。
嘉庆二年,管乾清宫取暖用火的太监郝世通,把炉里的炭闷灭后,随手倒在了楠木隔山旁边。没想到火没完全熄灭,死灰复燃,加上清宫都是木结构建筑,很快就烈焰冲天,整个乾清宫、交泰殿、宏德殿、昭仁殿都化为灰烬。
粗心的郝世通没办成“好事”,直接被送刑部处死。
郎世宁等《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看乾隆爷翘个脚,好不惬意)
嘉庆二十四年一日,太和殿里放置了太多火盆,窗户一开,火星满地,害得老成持重的大臣们满地踩火星,偶像包袱扔一地,真是画面太美而让人不敢看……
嘉庆十分不悦,特地下一道旨说,这样取暖既不暖和,又费钱,以后在保和殿、太和殿设宴,只准在犄角放两个火盆,窗户只能开中间的。如果违反,管这个事儿的官员就回家卖白薯去吧。今天管事儿的,降职!
火盆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致命。
《溥仪日记》中载:1921年1月7日,夜里1点多突然醒了,很不舒服,“方知已受煤毒”。被人扶到了前屋就晕过去了。在他寝室服侍的两个太监也晕倒了。当时所说的煤毒,大概就是火盆中燃烧不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除了火盆,嬛嬛还捧着一个手炉,亦是宫中常用的取暖佳器。手炉多为铜制、圆形,炉内烧炭,握于手中,暖手暖心。但只有帝后及嫔妃们有权使用手炉。
月曼清游图 踏雪寻诗 局部
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 故宫博物院藏
大清牌地暖
暖地
﹀
﹀
﹀
地暖可谓近年来取暖界的新贵,但你以为它是上世纪的发明吗?
错!
地暖或始于魏晋时期(公元220-420年)。
吉林省通化市发掘出的3座魏晋住宅遗址中,发现了火炕的遗迹。
郦道元(公元472-527)《水经注》中也曾描述过河北的地暖。他说观鸡寺大堂的房基是石头做的。房基里面连通,从侧面屋外点火,热气往石头房基里流,大堂里就暖和了。
明清的紫禁城采用的也是这个办法。
坤宁宫东暖阁,是康熙、同治和光绪结婚的洞房。殿外廊子下,设有两个一人多深的炉坑,太监在这里烧炭;坑与暖阁下的烟道相连,主烟道直径70-80厘米,再分出直径40-50厘米的分支烟道。随着炭的燃烧,火气可以传遍烟道及其上的房间。
《宫廷话寒暑》
道光皇帝有诗云:“暗热松枝地底烘”。暖地也是东暖阁、西暖阁名称的由来。诸如养心殿三希堂,里外两间各不过四平方米,极适于聚暖。
清代专门设一“烧炕处”,设首领太监2名,太监25人,专管点火烧炕。想必他们都是“满面尘灰烟火色”。
养心殿东暖阁排烟口 《明清皇宫的取暖》
但是古代的地暖也有同样的问题:贵!
建国之初,卫生部购买醇王府正殿部分,用作办公室。原打算采用旧有火地取暖,但试烧了几日,发现用煤太多,只能改装暖气。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清宫取暖的方式有四:
手炉:帝后小主们专用
火盆:(易产生危险)可升级为香薰/加湿器
电暖炉:清末;贵
暖地:最早见于魏晋;贵
文行至此,不由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遇到了官府杂役,千余斤一车炭,也就换了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不知道清代的卖炭翁日子会不会好过。
但从脚下到手边,全副武装的取暖设备,想必也不是每个平头百姓都能享受的。即使在宫里,待遇也千差万别。
据载,宫中木炭每日供应标准为: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连取暖费都上下有别,不怪后宫佳丽勾心斗角明争暗斗。
从取暖的角度看,古人似乎已经把能想到的生活用具,都设计开发了个遍。或许方式略显简单粗暴,但从历史的眼光看,却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PS:小编默默抱紧了手中的热水袋,保暖、省钱还安全……
参考文献:
王诚,《昔日皇宫怎样取暖》,《紫禁城》,1981。
心昊,《清末延禧宫安设电暧炉》,《紫禁城》,1987。
茹竞华,《宫廷话寒暑》,《紫禁城》,2003。
朱庆征,《明清皇宫的取暖》,《紫禁城》,2008。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原标题:《清宫独家保暖法,有多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