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509,阅读时间:约9分钟
历史提问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
答:说起那场朱棣以“燕王”身份起兵,横挑建文帝朱允炆举国大军,奇迹般夺取大明皇位的“靖难之役”。先前死于明初“胡蓝案”的明初战神蓝玉,也常在“历史票友”间惹来深深怀念。
特别是在很多痛惜建文帝的“票友”们看来:假若蓝玉,这位当年横扫捕鱼儿海,亲手送了北元最后一程的军事强人,“靖难”时依然好端端活着,就是借朱棣个胆子,他也未必敢造反,就算造了反,也百分百被蓝玉狠狠团灭。如此论调一流传,连带着“杀蓝玉”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常被人捎带嘲笑一番:你看,要是你不杀这么多功臣,闹得建文帝身边没人可用,你亲孙子怎么会被你亲儿子夺了皇位?
这类理论,看上去论据充分,但事实上,却有重要的认知误区。首先要明确的一个事实就是:朱棣“敢不敢造反”,跟蓝玉“是死是活”,关系真心不大。
其实,就算靖难之前,当年的战神蓝玉已经死了好些年,但对于“有追求”的燕王朱棣来说,造反这个决心,不是一般的难下。一个直接的前车之鉴是:明朝以前,历代大一统王朝里,地方同姓王爷造反夺位的成功几率,依然还是个凄惨的零。
对这事儿,作为失败者的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前也是门清。他当年还是皇太孙时,就在皇宫东角门叹气,生怕那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将来造自己的反。心腹黄子澄却是一番话打气:当年西汉七国之乱,一开始声势浩大,没几个月就叫汉景帝平了,你怕个啥?
实事求是说,黄子澄这番话,还真不是安慰。以实力对比说,西汉七国之乱前,汉王朝只直接管辖了15个郡,诸侯王们掌握了42个郡,后来“七国之乱”,说是七家诸侯造反,其实串通勾结的有十四家,造反口号“清君侧”,还被一千五百多年后的朱棣抄了作业。造反爆发时,单是领头的吴王刘濞,就动员了二十多万人,比起汉王朝的南北军,叛军的兵马一度是绝对优势。可就是这么牛气哄哄的一帮人,闹腾了才三个月,就被“严重劣势”的汉景帝,陆续扫得一干二净。
而比起当时直接领地只有15个郡,只比战国时代秦国版图稍大的汉王朝来,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时的腰杆子,那可是粗多了:明王朝天下一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三十年的励精图治,国家正步入“宇内富庶”的黄金时代,耕地面积达到了空前的八百五十万顷,农业税粮收入每年三千二百万石,是宋元时期的两倍多。卫所制度也运转成熟,全国有三百二十九个卫所,可调动的军队一百五十万以上,堪称兵强马壮,国富民强。
所以,虽然当时朱棣等“皇叔”们,别看有地盘有兵马,可他们那点实力,比起汉朝“七国之乱”时的吴王楚王,真心寒碜不少,面对明王朝的国家机器,那更是严重不够看。谁要是敢有造反的想法,建文帝哪怕经验不足,也有现成的“汉景帝作业”可抄。理论上说,明朝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也是严重接近于零,不管有没有蓝玉,造反的决心,一般王爷都不敢下。
那朱棣咋这么不一般呢?其实,别看他对皇位有想法,也一直暗地里做准备,甚至还在自己燕王府里偷偷打造兵器,但要不要造反,他也是痛苦纠结。他身边的姚广孝、金忠、袁珙等谋士,还通过卜卦的方式动员他。但建文元年(1399)二月,“纠结中”的朱棣,还是主动去南京朝觐建文帝,三个月后,他又派三个儿子来南京祭奠明太祖,等于是“爷四个”前后脚整整齐齐的趴在建文帝的案板上。
这事儿,虽说有朱棣的如意算盘,但对于建文帝来说,这却是提前消除战争威胁的绝佳机会。朱棣进京时,户部侍郎卓敬就给建文帝献策,干脆就趁这个好机会,把朱棣“平级调动”到南昌去。这招靠不靠谱?后来朱棣造反成功,接着就原样照搬,把被挟裹造反的宁王分封到了南昌,轻松解决了这个身边的隐患。
但朱棣能照搬,建文帝却下不了决心,把朱棣好吃好喝一顿招待,全须全尾的送走了。三个月后朱棣的三个儿子又来南京,建文帝照样一顿好招待,吃饱喝足后走人。白白错失了提前解决朱棣的机会,还叫朱棣父子把自家的虚实甚至软弱,都活活看了个满眼。
比这更严重的,是“靖难之役”前,建文帝的削藩步骤,明明有汉景帝的“作业”,但建文帝执行起来却走样:既然知道朱棣是最大的威胁,一开始削的时候,逮着周王、湘王、齐王这几位“朱棣兄弟”一顿恶治,既没伤着朱棣的汗毛,还叫朱棣洞悉了自己的用意,更给朱棣赢得了备战时间。
但即使这样,朱棣也未必能反,从南京平安回来后,朱棣就开始装疯,还干出了大夏天烤火的糗事。而经过前面一顿乱打后,朱允炆也回到正轨,打算逮住朱棣猛“削”,但他满以为,这事儿就是下个命令的事儿,他的命令下给了北平都指挥佥事张信,可这张信根本算不上建文帝的心腹,反而算是朱棣的老部下,果然一番痛苦思考后,不出意外给朱棣告了密。朱棣也就彻底下了决心,打着“清君侧”旗号,启动了三年兵火连天的“靖难之役”。
与其说,这场造反是朱棣蓄谋已久,不如说是建文帝朱允炆那摇摆不定的决心,与处处跑偏的执行力,彻底把朱棣“逼反”。这事儿,不管蓝玉是不是活着,都得反。
而比起这个来,第二个要明确的事实是:不管“靖难之役”时,一代战神蓝玉是不是活着,还能不能跨马提刀给朱允炆卖命,“靖难之役”这仗,朱允炆依然百分百要输。
说到这事儿,还是要先给明太祖朱元璋正个名,好些人都怪朱元璋杀光了功臣,导致建文帝没人可用。但看看建文帝身边,分明就有朱元璋留下的人才库:文官里的卓敬等人,都是有学问有能力的优质人才,献过不少“杀招”级别的谋略,还被朱棣后来“搬运”。武将更是英才荟萃,既有后来“靖难之役”打出来的盛庸平安,还有战功卓著的老将耿炳文郭英,还有“名将之后”徐辉祖。特别是耿炳文,这是当时普天之下最擅长打防御战的名将,他只要想死守一座城池,就算对手是蓝玉再生,也未必能啃的动。
可以说,从经济、军事、物资、人口乃至人才,明太祖朱元璋留给“好孙子”建文帝的,那是满满一把顺风好牌。可这把“好牌”打了三年,建文帝节节败退,朱棣步步前进,直到一个大迂回拿下南京,杀得建文帝下落不明,成功创下了中国古代史上空前的“造反奇迹”。被朱棣打得稀里哗啦的建文帝“爱将”李景隆,更是因此“荣膺”古代史“草包名将”的名号,如果有蓝玉,能不能阻止这奇迹?
看看“靖难之役”里几位名将的遭遇就知道:先是耿炳文,这位“最会防守”的一代名将,先是在野战里吃了亏,被朱棣打败了几次,接着就发挥“会防守”优势,牢牢守住重镇真定。连续三日强攻真定失败的朱棣,也不得不狼狈北撤。可以说,只要建文帝能继续信任耿炳文,以优势兵力稳打稳扎巩固战线,兵力人口有限的朱棣,很可能就被活活困死。但就是这个节骨眼,急于求成的建文帝火线换人,撤掉耿炳文换上李景隆,然后,就是李景隆指挥下,一系列给朱棣“送人头”的操作……
之后还有齐眉山之战:当时朱棣孤注一掷,率军绕开济南直扑南京,却在睢宁一带被名将徐辉祖(徐达之子)拦住,双方在齐眉山展开大战,朱棣的燕军伤亡惨重,部队更陷入孤军深入的险地,燕军里的不少将领,都直呼赶紧撤军。偏偏这个节骨眼上,担心南京有失的建文帝,却强行把徐辉祖调回南京。如此一来,苏北防线稀里哗啦,被朱棣趁机一阵猛打,直接冲到了南京城下……
这样的仗,如果统帅换成蓝玉,又能怎么打?毕竟,前线主帅的智如泉涌,纵有横扫千军之力,却也抵不过后方“建文帝级别”的领导者,一顿添乱操作。建文帝丢江山的悲剧,与其说是朱棣能打,不如说他自己的这类“作”事儿,干得太多。
而说到其中原因,很多人都叹息建文帝不会用人识人。但事实上,对于任何领导者来说,“识人”都是个高门槛,再强大的领导者,也难免有“看错人”的时候。但优秀的领导者,能“识局”才是基本功:任何一仗,任何一个挑战,作为领导者,都不是被动的应对眼前的危机,却应当站在全局角度去统筹布局。能看懂全局的人,细节方向纵是有错,都有纠错的机会。
而建文帝显然不是这样,他虽然从“太孙”时代,就担忧藩王威胁,还认真学习了汉景帝的作业。但他从头到尾都没弄明白:“削藩”也好,“靖难”也罢,不是一两个“妙招”或抄一次作业就能解决的事情,却是需要有成熟的谋略与坚定的执行,在高度上步步推进。他的优柔寡断,他的错失好局,他的错误用人,差的首先是这个认知观念。这样的差距,别说一个蓝玉,就是蓝玉徐达李文忠等明初战神们组团来救,这仗,最后照样稀烂。
很多人都在叹息,假若没有靖难之役,朱允炆会不会是个好皇帝,但看过这一系列事实就明白:一个缺少全局眼光、执行力优柔寡断的领导者,再好的江山,都要折腾稀烂。以这个意义说,朱棣的“靖难”,也算救大明一命。
参考资料: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明史十讲》、晁中辰《明成祖传》、张松梅《明代军队饷银供给演变探析》、唐赞功《吴楚七国之乱》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朝文社】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