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话说太极拳|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从始祖陈王廷到陈王廷创拳……(连载)

2020-12-15 21: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太极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中的灿烂一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传统智慧的动态符号,是中国献给世界人民的美好礼物之一。

河南省太极道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特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极拳文化研究学者严双军从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太极拳在港澳台的发展、太极拳的技法功用和价值三个方面分析阐述,完成《话说太极拳》并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

太极拳能够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其精髓是“和谐”,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最理想的人生状态就是分别从自然之我、社会之我、个体之我的不同角度去满足人的生命需求。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太极拳的传承发展与功能价值,我们以连载的方式将这部书推出,与大家共享。

说起太极拳,想必大家都知道。

但是要说太极拳的创始人,可能就有人不知道了,说不定还会牵扯出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人物,说什么夜梦玄武大帝秘授拳法,一夜间就变成了太极拳大仙。这些,都是一些攀仙附道糊弄人的天方奇谭,也叫说瞎话。真正的太极拳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

易经书影

有人说,缓抬脚、轻落步,一起一落间,太极拳渗透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老哲学;也有人说,静制动、柔克刚,一招一式中,太极拳浸润着的是东方文化的神秘、包容、和谐与力量。

太极拳,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东方文化精粹。

翻开历史典籍,体悟古代先贤对宇宙自然的探究,可以感受到太极拳拳理由远及近、由宏及微、由巨及细的产生与变化过程。

《易传·系辞》中的名句有: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敦颐《太极图说》-1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写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并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这说明了天地之间、世界万物皆有规矩,同时也说明了规矩的本质即一切事物都存在有变化的规律。

陈鑫,是陈家沟陈氏第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末岁贡生,是近代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他在《咏太极拳》诗中写到: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衍。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乾坤如橐龠,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

陈鑫在《太极拳经谱》中写到: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周敦颐《太极图说》-2

在《太极拳论》中,陈鑫写到: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炎,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在《太极拳推原解》中,陈鑫写到: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

太极拳,发源于中国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是黄河北岸、清风岭上一个不大的村庄。

周敦颐

太极拳,就是从这样一个僻远的小村庄里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穿越太行山,走到京师,走遍中国,风靡全球。一步一步地,太极拳走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正如太极宗师陈鑫所言: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当整个世界被新的物质重新勾勒轮廓,当白天黑夜早已紊乱了它应有的程序,流行的成为过去,过去的又重新成为流行。当一切的一切都在飞速变化的时候,陈家沟,依然是陈家沟。在这里,太极拳依然是太极拳。

穿越历史,我们再回首陈家沟,重新审视太极拳。

发源地陈家沟

第一回

陈家沟村,位于黄河北岸,温县城东五公里的清风岭上,地理坐标北纬34°56′33″、东经113°8′40″。她北负太行之雄,南据虎牢之险,有黄河天堑为屏。在冷兵器时代,这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武王伐纣、楚汉之争、虎牢关之战等著名古代战役也都发生在此,所以这里人们自古尚武。

陈家沟与伏羲画卦台隔河相望,有着厚重的太极文化积淀。她与神农涧相距不远,又是著名的怀药之乡,中医、中药在此大行其道,中医文化根深蒂固。

陈家沟村口

陈家沟明代称常阳村,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古代沁河洪水频发,向南流入黄河,长年累月的冲击,在清风岭上形成了无数条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沟壑。村内有三条长约1500米的大沟,分别为东沟、西沟和中沟。村民临沟而居,随着陈姓繁衍,便改名为陈家沟。

陈家沟村南有隔黄河相望的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文化等遗址。虎牢关是东控开封、西扼洛阳两都的军事要塞。在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一青一浑的两股河水在此交汇、交融,形成了天然太极图。伏羲台是当年伏羲登台俯瞰黄河与洛水相交,构思孕育太极图的地方,是“易文化”的发源地。距陈家沟西北10公里处便是孔子著名弟子、大儒子夏故里,40公里处是道教圣地阳洛山“二仙庙”,西南100公里处有嵩山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儒教文化都在这里汇集,形成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厚重中原文化。

陈家沟东大沟

陈氏始祖从山西移民到此,便带有家传长拳。这里沟壑交错、兵匪出没,经常骚扰百姓,为了保卫桑梓,村里成立了武学社,陈家沟人习武成风。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对陈王廷创编太极拳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七年,即公元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元明双方军队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长期交战。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致使怀庆府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造成了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以山西布政使司洪洞县为中心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祖籍山西布政使司泽州东土河村的青年陈卜,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家人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的古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居,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谟兄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由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太极拳祖祠山门

陈奏庭即陈王廷,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即公元1600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即公元1680年,享年80岁。他天资聪慧,自幼勤奋好学,昼练武,夜习文,不但深得家学真传,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学识渊博,文武兼备。精于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轻功绝技。年轻时走镖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匪寇闻名丧胆。据《温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陈王廷被官府擢用为乡兵守备。身负武术绝技的陈王廷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怀才不遇,虽隐居乡间,犹心存家国。晚年,他隐居乡里,以《黄庭经》为伴,潜心收集、研究民间武术。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陈王廷将众家武术之长融汇合成,加上自己平生习武所悟,大胆创新,研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武术套路。

陈王廷创编的武术体系,理根太极,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生克之理,汲取诸家武术之长,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这种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变幻莫测、威力无比的武术拳种就是“太极拳”。

话说太极拳

第二回

大家知道,太极拳是一门武术。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文武相承相传。在原始社会,为争夺生存资源,一方动戈,强弱之间发生争斗。为消弥战事,继而出现了使用徒手或器具来达到止戈目的之技术,“武”应时产生。从字体构造来说,武,是停止战斗术,而非发起战斗术。因此,但凡主动发起或挑衅引起战斗的,皆违背“武”之精神,是灭“武”行为。

太极拳虽然是一门武术,但是与太极文化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从而成为更加符合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武术运动。

所以,太极宗师陈鑫在《太极功夫论》中写到:掤捋挤按四方正,採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黄庭经》

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和范畴。《易传·系辞》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写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他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

太极拳理根太极,离不开儒道两家的思想引导。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老子。道家崇尚自然,秉持朴素的辩证法,具有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太极拳拳理形成的基础。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理念,这是太极拳武德修养、门规戒律形成的基础。

太极拳讲究意气形神的协调统一,离不开中医医理、经络学说的指导和吐纳导引术的应用。经络学说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这对太极拳的缠丝劲修炼和点穴技法产生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吐纳导引术是以肢体运动为主,辅以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强调身心修养,用来宣导气血、治疗疾病。

《黄庭经》

同时,焦作市所辖沁阳市境内的阳落山,也是著名的道教上清派发源地,是其重要经典《黄庭经》的修订者魏华存的修炼地。

魏华存,字贤安,出生于251年,334年去世,山东任城人,晋朝司徒魏舒之女。她是晋代著名的女道士,上清派第一代太师,汉族民间信仰和道教尊奉的四大女神之一。道士称她为紫虚元君与南岳魏夫人,汉族民间称之为“二仙奶奶”。

魏华存24岁时嫁与太保掾南阳刘文。刘文,字彦幼,后来任焦作市修武县令,魏华存随至任所,生有二子。后别居沁阳市阳落山,持斋修道四十二年,广搜道教神书秘籍,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著述了被称为“四大天书”之一的《黄庭经》,创立道教上清派。

《黄庭经》首次提到中国气功学所说的“三丹田”学说,对人体科学养生学有突出贡献。炼功时,注重脑(上丹田)、心(中丹田)、脐(下丹田)之气下行,沉于下丹田,是运气存气的始点和归宿。存养丹田,保气炼精,这正是读《黄庭内景经》的人练功强身祛病、养生长寿的最高希望。

太极拳与焦作市地域文化的结合,主要在于对《黄庭经》养生法则的吸收利用。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长时期对《黄庭经》进行研究实践,在其长短句《述怀》中写道:“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魏华存梳妆台

陈王廷创拳时即有内主静心养性、外主锻炼体魄的思想,故太极拳动作缓慢,手脚相随,呼吸自然绵长,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能使骨骼和肌肉产生有节奏的伸缩和放松,使全身的各个肌群、关节和内脏器官得到锻炼。其全部动作都用意识指挥进行,具有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经过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不断得到调节,可以促进身体各部分组织的新陈代谢,使修炼者气血旺盛、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起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所以太极拳也具备了强身壮体、祛病延年的功能。

到这里,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太极拳的始祖是陈王廷。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陈王廷。

始祖陈王廷

第三回

中华民国《温县志稿》记载:陈王廷,字奏庭。县东陈家沟之拳术,在明时已著名。至清初,王廷为县学武生,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心得。近今所谓太极拳,即由其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特得之秘。

温县陈家沟《陈氏宗谱》记载: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又为文庠生,当鼎革未分之际,率义勇在山东扫荡群氛,威名大振,尝大刀当贼子千余,贼闻名竟不敢逼;因知国祚将尽,隐退弇穴,教子弟拥经史焉,后陈氏长于拳艺枪棒,自此中兴实有赖也。

在陈家沟,关于陈王廷创太极拳的传奇故事人尽皆知。

陈王廷,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大清康熙十九年去世,享年八十岁高龄。

陈王廷出身于小官宦家庭,父亲陈抚民曾当过狄道县吏。陈王廷自幼受到的教育就是传统的耕读传家,报效朝廷。到了崇祯年末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大明江山社稷风雨飘摇,崇祯皇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急忙开了武科考,为国家选取忠勇义士。陈王廷本来也是朝思暮想报效朝廷,就去参加那次乡试,要考武举。

陈王廷画像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兴盛时期是明清两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在唐朝时考试内容只有身材、体力、骑射等方面,到宋朝时又增加了军事知识军事理论的内容,明朝时考试内容更细化,包括马枪、举重、舞刀、击剑、矛盾、开弓、舞刀、搬石、兵法、天文、地理等方面,都属于考试范围。

明时武举制度的考试程序,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更加严密和完备了,共设有四级考试,即科、乡、会、殿。科试一般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县治所举行,它为乡试做预备工作,取一、二等武艺人才参加乡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北京、南京及各省城举行。南京由兵部主持,其他布政司由巡按、御史主持。考期在九月,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乡试中试者称为“武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举行的会试考试。

会试亦三年举行一次,考场在京师,起初由兵部主持,后来改由翰林院主持,考试在乡试后的次年三月举行,应试者为各地武举人,考中的称“武进士”,录取者便成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揭榜后,中选者始得参与于下月举行的殿试。

陈王廷怒杀鼓吏壁画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也称御试、廷试、廷对,由皇上临轩策问,阁臣与兵部尚书侍班,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者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因为这三甲进士的录取是皇帝主考,所以也称为“天子门生”。

明代的武举考试分“外场”和“内场”,共计分为三场:初场试马箭,靶置于应试者侧面35步外,驰马三趟,开弓发箭,共放箭九支,其中有四箭中靶即为合格,不合格者不能参加二场。第二场试步下箭,应试者距靶80步,开弓放箭九支,其中有箭中靶即为合格。第三场就是内场,考策论题二道,后改试策一道。但因习武之人多缺文采,内场考试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而已,只要外场合格,均可录取。

陈王廷自幼习武,箭法精湛,居然射出了后箭追前箭的凤夺巢,那是九箭九中,箭箭命中靶心。考官看得那是清清楚楚,乐得合不拢嘴,心想自己又为朝廷发现了栋梁之材。可是,考官正高兴的时候,却听到负责报靶的鼓吏咚、咚、咚擂了三通鼓,往后再没声响。三通鼓就是中三箭的意思,也就是说陈王廷落考了。

陈王廷校场演武壁画

陈王廷年轻气盛,心中不服,催马向前,手起刀落,报靶鼓吏的脑袋立即搬了家。然后,陈王廷一身正气,来到主考面前,施礼完毕,说:“启禀主考大人,学生杀了一只鳖。”

主考大人直接就说:“杀了一只鳖,扔到河里算啦!”

陈王廷忠实厚道,压根没有想到主考官因为爱惜人才暗里在替自己开脱罪责,反而以为主考大人没有听清,继续说道:“大人,我杀的是一个人鳖!”

主考大人见陈王廷不知避祸,开脱不成了,只好公事公办,严厉喝道:“杀人者,偿命!”

陈王廷这下听明白了,大惊失色,知道自己闯下的是塌天大祸,急忙拨马冲出考场,逃难而去。

话说陈王廷策马冲出开封校场,直奔登封御寨山好汉李际遇处避难。这一避就是三年啊!当时,朝廷有一个规定,凡是犯了大罪的人,只要逃难三年不被官府逮住,就不再追究了。陈王廷在山寨度日如年,好不容易熬够了三年的时间,思乡之心日益迫切,李际遇也看出了陈王廷的心思,就暗中派遣手下将领蒋发前往怀庆府温县陈家沟去探听虚实。

蒋发领命之后,径直前往陈家沟。到了村里一打听,方知三年来从无官府来陈家沟寻找陈王廷。为什么会这样呢?此处暗表:这一是因为各地狼烟四起,农民起义不断;二是因为主考大人同情陈王廷,怜惜其出众武功,压根就没将陈王廷校场过失杀人的事情向上通报。

蒋发回到登封,将陈家沟的情况向李际遇做了报告。李际遇将此情一直隐瞒了很长时间,他怕陈王廷得知实情后离开山寨。后来,见陈王廷追问得紧迫,李际遇才不得不将实情相告。

原来如此!看来我还可以报效朝廷啊!陈王廷得知官府根本就没派人追拿自己,心中感激之余,更是喜出望外,便当即打点行李,连夜下山,直奔家乡温县陈家沟。

这个时候,朱明王朝气数将尽,各地造反,朝廷那是应接不暇。陈王廷回到陈家沟时,正值河南土寇猖獗之时,因为他武艺出众,很快就引起县令吴从诲的注意。吴从诲那是礼贤下士,亲自到陈家沟拜访陈王廷,请其出任乡兵守备。陈王廷乐得个恭敬不如从命,接受了吴从诲县令的拜请,走马上任,与千总郭忠一起,把守黄河,防御土寇。

吴从诲,河北真定府晋州安平县人,举人出身,任怀庆府通判并署温县事。贼寇自东而西,沿河直上,直到温县县城城下。吴从诲率领乡兵与官府守兵拼死抵抗,贼寇势大,温县县城岌岌可危。

陈王廷到任后,实地察看城池防务,发现贼寇势众,征集了大批木船,逆水行舟围困温县,企图攻取。一直胸怀报国之心的陈王廷熟读兵书,胸有成竹,就向县令吴从诲提出:用火攻,退贼寇。

吴从诲听从了陈王廷的建议,命令官兵千总郭忠与乡兵守备陈王廷调度兵马,准备硫磺、芒硝、柴草、火把一应用物,趁着夜黑风高,放火直烧贼船。

郭忠与陈王廷做了分工,守备陈王廷率乡兵放火烧船,千总郭忠率官兵掩杀土寇。

陈王廷率乡兵乘小船前往贼营放火,黄河上火焰滔天,土寇被烧得哭爹叫娘,郭忠率官兵箭射、刀劈、枪刺,土寇纷纷跳河逃生。俗话说“黄河无底海无边”,由于不识水性,贼寇在河中被淹死者无数,匪首一看损兵折将,大势已去,急忙下令撤兵。匪兵侥幸逃命者,顺河逃窜。

郭忠立功心切,正要挥师追击。陈王廷连忙阻止,说:郭千总,穷寇勿追!郭忠正战在兴头上,又哪里听得进陈王廷的忠告,心中嘲笑陈王廷胆小,带领官兵继续乘船追击。眼看就要追上贼众了,一个匪首模样的回头张弓,郭忠中箭,落水而亡。

陈王廷原本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报效朝廷的路子,正欲精忠报国之时,无奈明王朝气数已尽,朱姓江山摇摇欲坠。闯王李自成从陕西一路杀进了北京城,吴三桂英雄一怒为红颜,不堪爱妾陈圆圆受辱,勾结清兵入关,呼啦啦,朱明朝廷覆灭,天下易主。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大辫子满清很快占领中原,执掌了华夏江山。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人口已经过两个亿,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到了清初顺治年间,中国人口一下子下降为四五千万了,战争猛于虎,一多半的国人丧失了性命。

经历了这场历史大变革,目睹了多少亲友生离死别,陈王廷可以说是悲痛欲绝,经常在陈家沟南边的黄河滩中徘徊,不知该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之路。心中郁闷时,便操起家伙什练武,心情舒畅时,读读经书,研研兵法。后来,他也想明白了,自以为拥兵百万的大明江山,万里沃土能在顷刻间改弦易主,自己也就是一个满腔热血的武林好汉,既然回天乏力,不如种田看书习武,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

陈王廷创拳

第四回

话说当年登封御寨山好汉李际遇手下曾有几千号人马,其中有位号称“飞毛腿”的叫蒋发。在山寨,他与陈王廷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际遇兵败之后,蒋发投奔陈王廷,落户在陈家沟。

陈王廷出生于武术世家,惯使一把春秋大刀,胯下一匹枣红色战马,蓄有美髯,江湖上就将他比作三国时期的英雄关羽关云长,唤他“二关公”。“二关公”陈王廷走镖齐鲁一带,匪寇闻名丧胆,但也有不知天高地厚之辈,心中不服,前来寻衅滋事。

一天早上,陈王廷正在陈家沟的东沟中晨练,蒋发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递给陈王廷一张纸条。

陈王廷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话:家住山东木门寨,慕名陈沟来借牛。无缘对面不相逢,有缘处处皆朋友。

陈王廷看后哈哈大笑,对蒋发说:江湖豪杰来访,有来无往非礼也,你陪我往山东木门寨走一遭吧!

陈王廷与蒋发一道直奔山东,路遇一名自称途经木门寨的生意人同道为伴。晓行夜宿,不一日,来到了木门寨吊桥楼下。

只听寨内“咚”的一声号炮响,寨楼上呼啦啦涌出一彪人马。为首一位长者,苍髯红面、气宇轩昂,向陈王廷拱手道:王廷先生见请了!

陈王廷和蒋发

蒋发见寨主只说话,不落吊桥不开寨门,心中正纳闷,却见陈王廷翻身下马,朝寨主一拱手,一只胳膊挟住了战马,另一手提起春秋大刀,一个旱地拔葱,早已越过寨壕,再一纵,就登上了寨墙。

寨主上前与陈王廷见礼,下了寨墙,请陈王廷先行通过一条十几米长的胡同。

陈王廷刚进胡同口落下脚,只见胡同里三支连珠箭“嗖嗖嗖”射出。陈王廷看得真切,伸手接住一支飞箭,拨落另外两支飞箭,施展轻功,疾步穿越胡同,暗道内的弩箭纷纷射出,身后的墙上落满了箭,如同刺猬一般。

寨主见了暗暗佩服,又请陈王廷过第二道门。

这第二道门与第一条胡同相仿,只不过是将弩箭换成了梅花桩,用约1米长的木桩,按梅花形排列,隐藏于墙壁之内,只要误踩机关,木桩由墙内强力射出,二木相撞,可将人撞成肉泥烂酱。

《纪效新书》

陈王廷见多识广,早已看透了木门寨寨主的把戏,再次施展轻功,穿越而过,寨主的暗器布阵再次落空。

就这样,陈王廷在机关重重的木门寨中如履平地,木门寨寨主大为惊叹,几次比武也都输给陈王廷。最后,木门寨寨主与陈王廷开怀畅饮,义结金兰。

陈王廷与蒋发在木门寨寨主的盛情款待下住了些时日。一直不见寨主归还被借走的牛,蒋发忍不住问寨主:这牛不会是有借无还吧?寨主哈哈大笑道:那牛早已在陈家牛棚之中了!

陈王廷回到故里陈家沟后,更多的时日是研创太极拳。

温县城西有一座千年古刹名叫慈胜寺,与洛阳白马寺隔着黄河遥相呼应。陈王廷在慈胜寺偶遇戚继光部将、高僧大德。交谈之中,学到了更多的交战经验。自此,陈王廷经常前去拜访,学习戚家军武术,时间久了,与大德高僧结下情谊。大德高僧在坐化之前,亲手将一部书籍交予陈王廷,陈王廷万分感激,收下了这部抗倭明将戚继光著述的《纪效新书》,日夜研读,获益匪浅。

学习之后,方知自己学识浅薄,陈王廷又北上阳洛山,来到道教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修道的二仙庙,拜访掌门道姑元弘,请教《黄庭经》炼神秘诀。元弘道姑深感陈王廷慈善诚恳,便将门内修炼法悉数传教,陈王廷感谢不已。

后来,陈王廷得知温县城神农涧有一位得道医家秦时月,立即登门拜访。秦大医也耳闻陈王廷名声,乐意结交,将自己掌握的中医经络病理与生死穴位要诀尽付陈王廷,并传授了导引、吐纳行功秘法。陈王廷与秦时月义结金兰,两人往来不绝,共同研究中医机理。

秦时月见陈王廷乐于研究阴阳之变,便将陈王廷引荐到自己的好友司马乾处,司马乾是易理行家,对五行八卦之理颇有研究,他的言论让陈王廷耳目一新,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悟。从天地开辟到芸芸众生,陈王廷对万事万物生发之理都有了新的理解,心境大开,好不兴奋。

闲暇时,陈王廷带着蒋发遍访武林好友,切磋武艺,同时不断用新的理念来修正家传拳法,逐渐形成了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威力无比的新拳法。因为这套拳法秉承了太极阴阳变化之理,又吸收诸家武术之长,陈王廷称之谓“太极拳”,并写下长短句《叙怀》警示后人。

未完待续……

总监制:李建阳

监 制:刘晞暄 王 言

统 筹:杨 杰 张乙晨

主 编:王 言 责 编:王 鹏

校 审:王盈燕 编 辑:皇甫胜彬

原标题:《话说太极拳|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从始祖陈王廷到陈王廷创拳……(连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