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图书2020|未必有成,却值得热切对待——庚子阅读小札
大家都说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在我也是如此。除了疫情导致生活方式的变化(比如家居时间比以往长得多),在东瀛的这一年,也是我自高中时代以来读中文书最少的一年。不过,也有几种值得一叙,草草涂上几笔,算是为年终盘点增加一丁点佐料,也为往后回忆这个庚子年提供一丁点谈资。
《桃花树下的鲁迅》
黄坚/著,胡杨文化·九州出版社,2020年9月版
2020年似乎可以称作鲁迅研究年。就我目力所及,这一年三联书店出了孙歌的《绝望与希望之外:鲁迅<野草>细读》,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阎晶明的《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商务印书馆则出了郜元宝的《鲁迅六讲(二集)》,不可谓不热闹。
大学时代对鲁迅研究稍微有所关注,每每读到精彩的论作,都有浮一大白的畅快淋漓之感。不过,黄坚是何方神圣,在此之前几乎一无所知。虽然对先秦学术思想史研究有所关注,但因未曾读过他的《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也就不甚了了。这回有幸读到他的《桃花树下的鲁迅》,我想以后应该不会忘记这个名字了。
在鲁迅研究这个几乎什么题目都已做到“滥”的领域,怎么做才能不落窠臼,怎么做才能独出机杼,对所有吃“鲁迅饭”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可以说,《桃花树下的鲁迅》交出了很不赖的答卷。而且,诚如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先生所说,这是一本“能让人兴趣盎然地一口气读完”的书。
在貌似题无剩义之处,凭借着对寻常小事、对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敏感,加上对相关文献的烂熟于胸,作者从鲁迅的祖父、南京求学的路程,以及鲁迅与饮酒、鲁迅的笔误等常人熟视无睹的话题入手,以极尽细微的深描和各种细节的精妙串联,让我们冲破层层标签的包裹,近距离地观察这个最耳熟能详的中国人。
开篇《越对立的越相像——鲁迅和他的祖父周福清》就大有读头。对周氏祖孙性格和行为上的近似这一现象的捕捉,对文献的爬梳,对原因的探寻,在在可见作者心思之细密,逻辑之谨严,尤其难得的是,字里行间没有一般人物研究者非常容易沾染的“歌颂癖”或“嫌恶心”。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一字一句都竭力在鲁迅所处的生存环境和时代氛围下掂量轻重、拿捏分寸,汪曾祺所谓“贴着人物来写”,我想无非就是这个样子。
在展读《桃花树下的鲁迅》一文之前,我绝没想到,围绕鲁迅和桃花还能作出什么文章来。而这个题目也让我见识到作者“小题大做”的超强本领,思路如电路一般畅通无碍,联想如浮云一般自由自在,却绝非“闲扯”,在看似轻快的笔调背后是“理解鲁迅”的执著追求:“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鲁迅的基本色是黑色,所谓‘月光如水照缁衣’,许广平称之为‘一团的黑’和‘一团漆黑’(见《欣慰的纪念》)。黑色以外呢,我想应该是白色,月光如水么。但只有黑白两色,未免单调了些,尤其是对于鲁迅这位本质上是位艺术家的人来说,所以我觉得还应该补上红色(但‘可爱深红爱浅红’?)。黑色代表历史和力量,白色代表道德和幻想,红色代表浪漫和温暖,这样才构成一面完整的鲁迅之旗。”
另外,许广平的一句话也惹人深思:“他的日记写的大约是不大不小事。太大了,太有关系了,不愿意写出;太小了,没什么关系了,也不愿意写出。”透过这句话,约略可以明白为什么本书能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论集中脱颖而出。
可以说,书中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的心血,也确有独得之见,对鲁迅文字较熟悉者在很多地方也许会产生亲切之感:鲁迅绝不只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也不只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庄子哲学研究》
杨立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版
2020年也可以说是庄子研究年。据我非常狭隘的了解,这一年大陆至少有三部颇具分量的庄子研究论著面世:先是现任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的杨儒宾的《儒门内的庄子》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简体字版,接着是北京大学教授杨立华的《庄子哲学研究》付梓,很快又看到华东师大教授陈赟的《自由之思:<庄子·逍遥游>的阐释》由浙大出版社印行的消息。
《儒门内的庄子》一书尚未通读,《自由之思》暂且无缘过目,这里单说《庄子哲学研究》。其实在阅读之前,通过喜马拉雅等平台上的录音文档,我已对杨氏的观点有所了解。相比于授课、讲座录音,经由文字大概能更确切地把握作者的意旨。该书最突出的地方,或者说与其他解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庄子》内七篇的严整性的推崇备至,用作者的话说,“能否将《庄子》内篇看作一个结构严谨的完整作品,对于我们研究的深细程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书也由此出发,深入剖析内七篇的结构安排和思想意涵,详细阐述庄子哲学的要义和精髓。也因为强调内篇的整体性和完成度,作者自然会产生一些不同流俗的见解,比如:“读《庄子》的人,多以为惠施是庄子的朋友。这显然是受了外、杂篇中各种故事的影响。以上面提到的几章对‘友’的理解,庄子与惠施是不可能‘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类似斩截明快的断语,书中并不少见,由此或可反映作者治学之笃与自信之坚。
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作者的善于“借问”印象颇深——优秀的学者必然是好的提问者。倘能顺着作者的这些问题略加琢磨,进而对这些问题本身尝试追问,或许有助于对本书内蕴的理解和把握。作者对庄子思想的阐释,无疑是一家之言,然因其沉潜深致,值得寻绎把玩。
《新雅中国史八讲》
甘阳、侯旭东/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1月版
虽然版权页上标的是2021年1月出版,其实2020年12月就上市了。
某种程度上,本书大概可以说是清华本科生通识教育改革的产物,从结果看似乎是一个不错的试验。当初海报发布时,瞬间刷爆朋友圈,不过,即使八位作者都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者,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要在两个小时里向非历史专业本科生把自己专攻的时代的特色讲清楚,讲出一番新意来,恐怕也不是一桩容易的事。通读一过,各家讲述的重点容有差异,讲学风格更是大相径庭,但从中不难感受到作者的认真和投入。虽仅八讲,内容含量却十足饱满,融入了学界的最新成果和各位教授的研究心得,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以视作超级压缩版“中国通史”。
孙庆伟教授负责第一讲,“从黄帝到大禹: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他通过回顾新时期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史,以夏鼐、苏秉琦、严文明等先生对中国文明的探索为切入口,讲述他对“最早的中国”这一影响已经超出考古圈的话题的理解和认识,不疾不徐,新见迭出。侯旭东教授则从“如何看待秦汉时代”讲起,分析“秦国统一的秘密”,引领听众(读者)跟他一起体会“秦始皇每天累不累”,感悟秦汉王朝的“日常统治”,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透视,又有细腻的史料解读,精彩处不能不让人击节叹赏。“制度史观”的倡导者阎步克教授让我们领略了他的社会科学化的历史学的“劲道”,严整明快,凝练有力,不造作,不虚漂,不拖泥带水,也不给人板滞僵化的感觉,相反如果置身现场,一定会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粗看很“物理科学”,实则背后浸透着他的忧思和关怀。
接下来数讲,一一读来,都有不少收获。其中,因为此前读过《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史上的族群及国家认同》一书,所以对姚大力教授讲述的内容并不陌生,看他在有限的容量里怎么把握“大中国”形成时代的脉搏,感觉就像观摩一位技艺精湛的名师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气定神闲,意蕴悠远,让人回味无穷。刘志伟教授的“白银与明朝国家的转型”,大概是这个系列里最别致的一讲。其他各讲或不免有追求“全面”的嫌疑,而明史这一讲是“问题导向”最显著最强烈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要消化这些内容恐怕并不容易。这个题目作者讲过不止一次了,但我阅读书中的讲稿,仍然不由得心潮澎湃。如何化熟悉为陌生,何为举重若轻,何为融会贯通,仔细看看这讲,大约可以想象一二。总之,虽然我跟绝大多数读者一样无缘置身清华讲坛,但通过此书,在不同的风景中徜徉,无疑是这个年头弥足珍贵的慰藉。
《爱书来:扬之水存谷林信札》
谷林/著,撄宁/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1月版
老实说,这是一本我写不来读后感,却不能不在此一提的好书。
如副标题所示,这是一册书信集。写信,当下虽不能说已成绝迹,终归是甚为罕见的了。所以,对于从不曾写信的“小朋友”,这些书札就像文物,随手翻翻,或有某种新奇感;对于像我这样曾经写过一些信的中年人,阅读这些信札,也许就像聆听熟悉的老歌,怀旧之情油然而生。还是收信人扬之水说得好:“这一束书简里要紧的并不是保存了怎样的史料,而是特别有着文字的和情意的好,也可以说,它同先生的《答客问》一样,是为去古已远的现代社会保存了一份触手可温的亲切的古意。”另一位收信人陆灏说得也很实在:“劳先生也确是书信写作难得的高手,既能没话找话,又坦诚相待,文字蕴藉,兼具学识。从已经出版的两种书信集《书简三叠》和《谷林书简》看,无论是老朋友还是新相识,劳先生的信都写得真诚,不说套话,不是那种应酬式的八行书。”书中收录的156通信札,中心议题就是一个“书”字,却在平淡中起波澜,煞是好看。比如,想看八卦的,我可随手抄奉一段:“王仁堪,我以前似闻是世襄先生祖父,一直想向他查实,但没有机缘,又踌躇不易措辞,久怀不决,今始释然。而周福清拘囚定罪一案,乃出这位知府大人之手,但周海婴谅不致视世襄为世仇也。”当然更多的是和缓温煦的家常:“读书未必有成,因之也未必有用,但我以为这总是人间最好的东西,值得用最热切的感情去爱。”——光是为了这样的“淡墨痕,闲铺陈”,光是为了恬静典雅的装帧,入手一册,包你不舍得一口气读完。
另外,侯旭东《什么是日常统治史》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且做了一点笔记,但一时理不出头绪来,希望将来重读时能稍作检讨;赵冬梅《大宋之变:1063-1086》不仅以鞭辟入里的解读、跌宕起伏的情节,给人畅快的阅读享受,还使我埋下一探苏轼、王安石、司马光“三角关系”的痴心梦想;陈嘉映《走出唯一真理观》,为写这篇小文,我又花了一个下午重温书中的若干篇什,生出一些新鲜的感受,真是奢侈的满足。
最后,藉此机会,我想特别感谢惠赐电子版、寄赠实体书的师友,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在小文中一一道及,但阅读中带给我的愉悦,让我由衷感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