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拒绝“内卷”,用诗性教育养成“明日君子”
时报记者 范昕茹
24小时无缝衔接的作息时间表,家长动辄上百万的教育经费投入,在一些人的眼中,如今的教育,已经异化为一次次“军备竞赛”,一场场投入产出。
当学生和家长被迫陷入“内卷”,社会变得“不讲武德”,学生越来越像“打工人”,每个人都只能“耗子尾汁”的时候,却有这样一群教育者,重提诗性,重提诗性生活,要为养成“明日君子”重建心灵的诗社。
“内卷的背后是什么?就是低层次的竞争,就是浪费生命。内部的争斗这种结果是什么?大家都在剧场上站起来看戏,大家都被旁人挡住看不到演出。为了提高一分两分反复刷题,反而没有时间读书。学校被捆绑,家长被捆绑,孩子被捆绑,内卷的危害很大。”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说,追求的诗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师生找到终生幸福,终身幸福是对人的救赎。
12月12日,由复旦附中、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复旦附中青浦分校、上海市写作学会、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君子养成大会”在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举行。会议主题为“诗性生活与君子养成”,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和一众沪上教育名家一起拨开“焦虑”的迷雾,重新唤回孩子的诗性世界。
唤回孩子的灵性,要把生活说出来
“把一个孩子从小培养到大学,中国平均一个孩子的教育经费是70万元,”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吴冠军带来一组数据,“在上海,要接近300万元。”这样大额的投入,大部分都被各类辅导机构收入囊中。学生陷入无止尽的补课和作业中,进行着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每一个孩子,每个家长都想要在万千题海中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
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使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重复性的训练,AI做得比你更好。”吴冠军认为,社会的改变也就意味着,我们对孩子的培养不能再以机械地、重复地、机器人式的要求去培养。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唤回孩子的灵性,激发他的想象力。“恰恰在诗性中,孩子能展开他自己,打开他的生命。”
活动现场一共展示了4节课。一节小学写作课,一节中学写作课;一节小学阅读课,一节中学阅读课。在课堂上,记者发现,即便是遇上陌生的老师,学生也不胆怯,他们从容而自信地分享自己的看法,不怕出错,也并不拘泥于标准答案。
在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章健文的小学作文课《我是一朵_____的云》上,30个孩子填空的内容没有一个是相同的。“我是贪玩的云”“我是爱捣糨糊的云”“我是乐观的云”……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正如课堂教学的宗旨“献给宇宙中每一个独特的你”。在李金财老师的作文评讲课上,学生们互相争论,“奶奶因为心疼孙子埋怨护士下手不够温柔”适不适合表现祖辈之爱。在《怎么都快乐》的课堂上,每个孩子的手举得高高的,迫切想要告诉老师自己的新发现。在《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课堂上,学生说这首诗:“像极了春天。”
什么叫诗性?这四节课无疑用教学实例做出了最好的佐证。黄玉峰说:“诗性不仅仅指写诗,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和自觉性。”
和诗性一样,诗性写作的背后一定是人,是生命。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意如所说:“最早的诗歌是根据生命的呼吸节奏来的,它是自然的、愉悦、感性、审美、哲思的,归根到底是非功利的。”
“我们要把生活说出来,”上海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关景双说,“生活没有彩排,也不可能重来,但可以反思,可以回味,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和自己和读者沟通、交流,互相交换思想,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而在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总编辑、党委副书记、上海教育新闻宣传中心主任仲立新看来,养成君子重在培养一种自由的、建设性的、创新性的、理想的生活状态,或者一种合理科学生活状态。这显示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间所积累的最精粹的人文价值,就是通过人文价值的教育来给现代的人树根立魂。同时,通过追求和修为的过程,建立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基础。通过实践过程知道文化是什么,精神血脉是什么,知道我们从哪来,知道现在在什么方位,知道将来往哪去,这是更重要的。
诗性就是往内心多走一步的过程
想要培养充满诗性的孩子,却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一代又一代老师的努力,也需要课堂内外的实践。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范飚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语文老师,他穿得简单,一身蓝大褂,长到膝盖,说是蓝色的,其实泛白,一看就经常清洗,上面还沾着粉笔灰。他要求学生做大量的阅读,也正是这段经历,让范飚爱上了文学,选择了中文系。“这样的老师令我敬佩,他独立,有自己精神追求,有自己的趣味。对别人的指指点点不认帐,对名利无所谓,悄悄来,悄悄走,对人类智慧星空充满好奇,充满敬意,对无知的小子充满同情、关爱、期待。”
一个能启发诗性的好老师难求,但诗性的课堂却是能够建构的。在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郑朝晖看来,诗性的课堂应该是真善美的结合。课堂的主体是孩子真诚纯朴但又充满了成长可能性的美,老师的作用在于成就学生。
“就是从知识的学识扎实走向技能的灵活灵动,”关景双说,“学的课文是作者的生活,读课文的过程是进入另一个世界体验的过程,从而最终培养的是中国人,这样才能够面对变化世界的未来。”
为了让学生更好体会诗性生活,不少老师也走出了校外。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樊阳为了追求教育的诗性,带着学生行走30年。从1991年起到2020 年,他和学生已经积累了41条全国行走线路,跨越24个省,170多个城市。在一遍遍行走中,他带着学生去感受古老文明,体验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用诗歌伴随着万里行路,让诗人的灵魂复活于人生的现场。在行走的过程中,他和学生一起追问自己的身份,追问自己的理想。
“什么是诗性行走?就是往内心多走一步的过程,因为如果没有诗性,行走很可能走马观花,有诗性以后,就多了怎么往心里走一步。”上海电视台哈哈炫动卫视事业部总监尤佳在带着学生行走的过程中也发现,每当孩子想要写诗的时候,整个人就会静下来,在大自然的景观下,孩子们趴在窗台上,静静思考和感觉。“不管孩子是不是有过写诗经验,只要孩子用心感受,用心去体悟,从心里流露出来的诗都非常感人。”
“诗性行走就是为了寻找天方的光,去沐浴冬日的暖洋,”朱家角中学语文老师王友说,“诗性行走首先应该有一颗诗心,用诗心去发现去感受、去反思、去体会,体会自然的风光,历史的风光,体会人生的美好,体会生命的可贵。”
当诗性浸透到学习之中,再回过头来看学习,就会变得截然不同。
“学习不是复制,不是内耗式地内卷,把书上的内容背了上考场写出来,学习的是如何思考,”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语文教师杜虹说,“要像人一样活着,像人一样有尊严、有诗意,爱别人,爱自己。”
家长要主动提升当人父母的认识水平和能力
和学校教育不断的探索形成对比的,是家庭教育。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副校长姜乃振指出,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把孩子的日常生活塞得满满的。“很多孩子双休日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全在补习班补课,甚至没时间做学校作业。到了礼拜一,因为疲惫,整个人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对于这样的情形,姜乃振建议家长要学会张弛有道。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休息,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学习。
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第二届家委会会长黄兆开和大部分父母一样,也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感到焦虑。今年,孩子在五浦汇读六年级,需要住宿。他就开始担心孩子能否适应。为了减轻自己的焦虑,他和孩子商量,制作了一个日程表,表格里包含孩子每天日常行程规划。“一来是想帮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二来也是为了让自己学会放手。”
在他看来,家长想要摆脱焦虑,需要主动提升自我当父母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家长要明白,我们不是生来就会当父母,我们也需要学习,提升能力。”同时,家长也要客观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不能盲目期许孩子,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同时,也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的关系。
对此,上海市毓秀学校校长周秀芳提醒家长,不要让孩子成为“身边的陌生人”。家长应该有一双慧眼,去看懂孩子。“孩子一直在变,你看孩子觉得他很渺小,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宇宙。”而家长也应该明白,读书是为了帮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帮助我们慢慢拥有能力,去处理当下出现的重重的意外,让生活慢慢变得安全,变得平稳。而凡此种种,都需要家校合一,一起振兴诗性家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