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国海洋装备技术的取胜之道在哪?专家在这个论坛上给出建议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2020-12-13 19:31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我国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消息传来,国人振奋,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的话说,“下五洋捉鳖”的意义不亚于“上九天揽月”。

“机遇与挑战——面向未来的深远海资源开发装备高峰论坛”12月13日在沪举行。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摄

12月13日,“机遇与挑战——面向未来的深远海资源开发装备高峰论坛”在沪举行。吴有生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发展海洋科学技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他认为,海洋装备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取胜之道是,变“注重造躯体”为“注重造内脏与神经系统”,弥补“动力、配套与信息装备技术”的短板弱项,补齐技术链与产业链,带动船舶行业的内循环;以发展“绿色与智能技术”为着力点,推进创新驱动,占领决定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深海”技术制高点。

吴有生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展了“载人潜水器和深海工作站技术”发展战略论证,列入了863高技术海洋领域立项论证报告。2002年,国家科技部立项,“7000米载人潜器蛟龙号”启动研制,2009年完成研制。2012年夏天,“蛟龙”号到达7062米的深海,标志着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跨越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在论坛上发表《我国海洋装备技术与产业的取胜之道》主题演讲。

到了2017年12月1日,我国又完成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验收和交付使用,实现了深海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其国产化率达95%,包括钛合金球壳、浮力材料、充油锂电池、机械手、低噪声推进电机、超高压海水泵等关键部件;锂电池充电次数增加到500次,使用寿命长达5年;拥有5个观察窗,是世界最先进的载人潜水器。

今年“奋斗者”号海试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

吴有生透露,2010年以来,我国总装造船完工量占世界份额35%~44%,已成第一造船大国;第七代钻井平台“蓝鲸2”号、“永乐科考”号科学实验平台、极地凝析油轮等一批深海、极地高端装备取得突破。2019年,我国有4家企业的世界造船完工量、 6家企业的新接造船订单量和4家企业的手持造船订单量,分别进入世界前10强。

不过,吴有生强调,必须看准努力的方向,“绿色、智能”是两个重点。

世界90%的海洋水深超过1000米,海洋里的矿产资源是陆地的1000倍,90%的生物生活在海洋。深海蕴含着不亚于陆地的大量科学问题,其研究将极大地影响未来地球和人类历史的发展。

在吴有生看来,我国目前海洋装备创新发展的条件之好前所未有。船舶与海洋装备领域高校有40多所,师生数量超过世界所有其他造船国家的总和,世界上一半以上船舶行业人才由中国培养;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1213家,海洋装备制造业的规模达到世界第一,基础雄厚。

论坛上,上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院士服务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

    责任编辑:陈悦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