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在故宫,他们看向未来
◎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你眼中的未来是怎样的?在 5G 万物互联时代,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从旧有的思考中,激发出新的创造力,正是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方向。” 这是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金正宇充满青春活力的宣言,这是科技“后浪”眼中的未来。
12月12日,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暨2020年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在故宫盛大开幕。
在拥有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如何将现代先进科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大成之城 生生不息——孩子手中的600岁紫禁城”为主题的2020年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是文化与科技的激情碰撞,更是一场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颠覆性技术创新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今年7月,科技日报社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加强交流合作,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此次论坛正是该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会还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就考古工作发表重要文章。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李平说。
他强调,文化需要与时俱进的传承。如果说传承是一种历史责任,创新则是一种时代责任。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继承和保护就是不断创新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李平阐述道,当前,一些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塑造新产业新业态,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引导大家认识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另一方面也需要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创新因子,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故宫将继续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探索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在致辞中强调,此次论坛主题“大成之城 生生不息——孩子手中的600岁紫禁城”,以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为契机,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指示精神,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推进各种文明交流融合。
都海江表示,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故宫博物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强化技术研发,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遗产保护、展示传播和服务观众的能力,积极转变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方式,创造出大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
在主旨演讲中,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具体分享了故宫博物院在馆校合作及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探索。
今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故宫博物院在这方面可以说是走在了前列。” 朱鸿文说,从2000年前后,故宫就已开始与学校合作,组织教育活动;2013年开始向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2016年起馆校合作课程在各中小学校更加广泛开展。
“故宫作为一个文化单位,与科技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在利用科技手段保护故宫、呈现故宫、讲述故宫的同时,也在挖掘故宫藏品中的科技元素,将文化与科技有效融合。”朱鸿文介绍道,故宫的端门数字馆,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一次创新融合。
“过去的紫禁城,从营建之日起就离不开科技的参与;今天的故宫博物院,也将继续加强与科技的融合,真正把故宫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会客厅。” 朱鸿文说。
明天,我们将创造属于我们年轻一代的新文化、新时代
在接下来的“文明传承少年说”青少年主题演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的2018级本科生王傲、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丁兰校区的金正宇和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学赵晨希等分别作为大、中、小学生代表就现代科技与考古、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传承文化美与放飞科技梦等主题做了分享。
接触考古这个学科两年有余的王傲说,考古学带给他最大的感触是学科与学科间的交融,“这种交融不仅是人文学科内部的,与哲学的、历史的交融,更是跨学科的、与自然科学的交融。“
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区域,遥感考古就是考古人的利器,新疆的长城遗址便因此而重现;同步辐射光源帮助我们发现古物制造的奥秘,明白几十万年前的先民如何用鸵鸟蛋壳制作饰品……“我相信,借着科技的力量,我们将会越来越多的看见过去所看不到的东西。”王傲说。
高三学生金正宇介绍了他和同学们开发的APP「故宫 AR+」和概念性产品「故宫 Tags」。前者采用AR 增强现实技术、像素风设计、简单易用的交互、支持全平台的通用 App以及精美的建筑模型,带观众感知真实、触摸历史。后者可以实现“只要将你的手机对准一个文物,然后向那个文物靠近,你的手机上就会自动出现这个文物的详细介绍,并且系统级锁定闪光灯来保护文物。
“我们要相信年轻的力量,因为年轻人的想象力是没有边际的,我们也相信在座的同学们,都能够善于‘做梦’、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因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接力赛,已经将接力棒交给了我们,而那些对未来的想象,也正在向我们加速涌来。”金正宇豪迈表示。
赵晨希、郭倞呈、许宸彬、杨粱予涵四位小朋友的作品“琼枝溢年光”在今年的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中获得特别大奖。
他们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故宫,无比开心和激动,同时也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仿佛我们在跟一位六百岁的老爷爷对话,他是那么知识渊博,那么内涵丰富,他矗立在那里,静静给我们述说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和辉煌。”他们说,这位老爷爷时尚有趣,他在养心殿戴起了VR眼镜,在端门建起了数字馆,他用科技让自己焕发出新的光彩,拉近了我们年轻一代与传统文化的距离,用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激励着我们。
“今天,我们只是创造了一件小作品,明天,我们将去创造属于年轻一代的新文化、新时代。” 赵晨希小朋友信心满满。
发布《智承文明倡议书》
论坛上发布了《智承文明倡议书》。倡议书称,站在新时代朝阳璀璨的大地上,中国人正等待再一次起跑的发令枪。中国要成为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须厚植创新文化沃土。
少年强则国强,
天生好奇爱探索的年轻人,
始终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
灿烂无比的新时代,
文明与创造的接力棒,
交到了青年人手上。
倡议书呼吁,
携起手来,珍视传统,
锐意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用科技传承文明,
以创新开拓未来,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由科技日报记者周维海拍摄
原标题:《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在故宫,他们看向未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