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助力教育评价改革,“智能化基础教育评价系统”建设提上日程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会上发表演讲。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图
当前,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尽管人工智能介入教育引发了有关伦理、隐私保护等问题的探讨,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仍是大势所趋。
12月11日,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师范大学、科大讯飞联合主办的“2020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央电化教育馆党委副书记李萍介绍,此次大会为期2天,着力当下,放眼未来,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最新技术切入,设置了1个主论坛、9个分论坛,议题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心理健康、智能化教学、教学评价等多个领域,邀请了国内外百余教育专家、业界精英,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实践经验。
会上,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们认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正在推动教育变革,应转变教育观念,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会上表示,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等相关单位正致力于建立“智能化基础教育评价系统”。
与此同时,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伦理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新挑战,专家学者们提醒,要加强社会价值引导,注重保障数据安全、算法公平,做好风险防控、隐私保护。
教育转向智能化、个性化,需关注其中风险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在会上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引领科技变革,教育则正在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转变。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教育体系,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这是智能教育的核心,是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
类似的,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认为,当前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正驱动教育结构性的变革创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化,未来教育必定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协同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如何借助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
刘利民认为,可借助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帮助教师更加精确的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势潜能和学习特征,进而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式,让教师可以专注于课堂教学,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雷朝滋则认为,新形势下应重点强调抓好四个环节:首先即要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其次,要深入一线研究实践,对后疫情时代教育发展、线上线下教育融合等关键问题提出理论指导。第三,采取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第四,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生动、直观、形象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
与之同时,刘利民提醒,“人工智能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新挑战,主要集中在社会伦理和数据安全等方面,需要我们加强注重社会价值引导,注重保障数据安全、算法公平。”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也提醒,教育信息化中要解决三个问题,即认识问题、软硬件问题和教师的技能问题。其中认识问题,即教师要能认识到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的优势在哪;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中时有没有风险,会不会引起家校之间、家长之间的矛盾。软硬件的问题在于,一些测量、评价或帮助教师批改作业的工具还需开发改进。
“智能化基础教育评价系统”建设提上日程
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看来,教育的评价与改革是当前教育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赋能教育评价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董奇表示,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等相关单位已开始着力于建立“智能化基础教育评价系统”。
澎湃新闻注意到,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于200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揭牌成立。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监测,准确地向国家报告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则是由北师大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多所师范院校、研究机构于2012年共同建立,是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会上介绍“智能化基础教育评价系统”建设计划。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图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董奇认为,只有把这四个评价落到了实处,才能真正落实文件要求、真正建立起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评价制度。而要做到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则需要对学生成长的数据进行持续追踪的分析和研究,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进行记录,需要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数据进行分析。这些分析要考虑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并需要对学生高阶的思维能力进行更有效的评价。
他指出,目前的评价更多以纸笔测验为主,偏重知识和技能,信息模态较单一,而且缺乏过程性的数据,反馈滞后。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来展开探索,创新评价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建立智能化基础教育评价系统这一重大工程,董奇表示,他相信通过5-10年的努力,可以取得丰硕成果。未来,这样一个系统将具有智能化的数据采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诊断能力,以及很强大的反馈能力、为用户提供改进建议和指导的能力,它不仅能提供多维多模态信息、及时反馈、精准服务,减轻师生负担,而且最终还可形成一个闭环,能够对改进的评估状态进行再评价。
董奇强调,只有在相关的理论问题、基础科学问题、应用问题、技术方法问题等方面实现突破与创新,这个系统才有可能实现它的功能。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实现跨界协同,这需要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一线中小学的老师校长一起紧密合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