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武安商帮之“惠存厚”药店在东三省号称"东霸天"
武安商帮历史悠久,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武安人在每一个阶段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下面给大家讲一讲武安人在“塞北小江南”——牡丹江(今属黑龙江省)开设的大药号“惠存厚”药店。1945年后,这个药店在东三省号称“东霸天”。
“惠存厚”药店的创始人是同会村(今属北安庄乡)的胡殿元(胡老殿)。如今的同会村有一个高大、豪华、吉祥图案众多的出厦门楼,最上端还用砖垒出一个“吉”字,“吉”字下面是砖雕四字门匾“勤俭可风”。房屋的建造者正是胡殿元,通过门楼也可以看出胡家当时的财势以及在东北的生意状况。
胡殿元的老宅
黑龙江省宁安县是满族的祖居地之一,至光绪年间,宁安县成为清代东部地区与朝鲜对外贸易的中心。光绪十八年(1892年),伯延房锦云在宁安镇开设“德庆福”药店,成为宁安县第一家药店。
1898年8月,俄国人开始修建东清铁路(中东铁路)。1903年7月,东清铁路全线通车。1904年,牡丹江流域全部开禁,大批汉族人进入了这一地区,人口激增。宣统元年(1909年),房家又在密山县开设“德庆东”药店。
同会村的胡安庭年轻的时候就在伯延房家的药铺上干活。胡安庭特别重视儿子胡殿元的教育,早早把他送入义学读书,并有意识地灌输他中草药知识,长大后随本家胡三郝学习中医。当胡殿元长到16岁时,就把他介绍到宁安县房家 “德庆福”药店住地方。
胡殿元在药铺勤快懂事,聪明好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仅掌握了经营之道,而且学到了很多中草药知识。胡殿元后来也能把脉开方,成了一名中医。
牡丹江和宁安县位置
胡殿元在东北生活的近20年,随着东清铁路的开放、人口的激增,整个东三省的药材生意如日中天。已经人到中年的胡殿元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出柜单干。
1924年,在阵阵鞭炮声中,胡殿元在宁安镇挂起了“惠存厚药店“的金字招牌,并在宁安县东京城镇、渤海镇开设分号。武安人开设的“惠存厚”药店在龙江大地上冉冉升起。
先有宁安县,后有牡丹江市。19世纪末,那时的牡丹江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草甸子,人称黄花甸子。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一座新兴的城市逐步发展起来。
胡殿元很会审时度势。当他看到牡丹江车站附近日益繁华起来时,马上意识到新的商机来了。他决定挥师北上,到40里以外的牡丹江车站二次创业。正是这个决定,造就了一个名震东三省的大药店。1927年5月,宁安县“惠存厚”药店的分号在牡丹江车站开张,字号仍叫“惠存厚”,东家依然是胡殿元,聘任领东掌柜(总经理)为其效力,又从老家同会村招来很多店员为他打工,使宁安和牡丹江的生意都获利颇丰,资本越积越厚。“惠存厚”药店被称为牡丹江第一家中药批零药店。
药幌子
“惠存厚”大药店位于牡丹江市永安街繁华地段,二层洋楼,中西合璧建筑,高大气派,大门上方刻有“惠存厚大药店”六个大字,门两边有一副对联——“地道药材货真价实”“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1928年,“惠存厚”药店自制简易蜜丸等中成药,前店后厂,店员有十几人。胡殿元对店中人员要求甚严,分工明确,各自守岗。胡殿元在竞争中以加工精细、饮片优质取胜。他反复对店员讲,加工炮制过程必须师承古法,手工操作。从净选药材到浸润,再到加工后入斗,他对各道工序都要亲自把关。
正是胡殿元的严格要求和掌柜、店员们的同心协力,“惠存厚”药店才开始崭露头角,逐步成为“东霸天”。
如今82岁高龄的刘之清老人说,那时同会村刘家很多人都在“惠存厚”干活。我的爷爷刘广运在村里给人种地,为了孩子们有个出路,早早让两个儿子到东北谋生。我的大爷叫刘发明,很早就在“惠存厚”当店员。他是穷苦人出身,在同会没房没地。我的父亲叫刘发馨,后来学了中医,考取了中医师,在木兰县“和发信”当坐堂医生,在“惠存厚”也有股份。
同会村刘之清老人
1937年7月,牡丹江省成立。同年12月,牡丹江市成立,并被确定为省会,牡丹江市遂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31至1945年日伪时期,共建药店141个,牡丹江药业几乎被武安人垄断。到公私合营时,牡丹江市48家店主中,有43家是武安人。
20世纪30年代,正是“惠存厚”药店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牡丹江成为省会后,“惠存厚”逐渐发展为牡丹江市规模最大、店员最多、药品最全、信誉度最高的大药庄。牡丹江的“惠存厚”药店从分号的地位已经变为总号,又在林口县开设了分号。胡殿元亲自坐镇药店,既是东家,又是坐堂医生,采用医售结合的经营方式。
批零兼营的 “ 惠存厚”药店主要从北平、祁州、营口、图们、长春等地购进中草药和中成药,并从天津购进少量中成药,再批发给小药店。因为药品齐全,货真价实,服务周到,人们一提起“惠存厚”都竖起大拇指,深受城乡和周边县百姓的信赖。
“惠存厚”药店还有一段红色故事。1935年2月,中共吉东临时特委书记杨松找到胡殿元,说想把中共吉东临时特委机关由穆棱县迁至牡丹江市的“惠存厚”药店。胡殿元听后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正是在“惠存厚”药店,杨松主持召开了吉东党的第二次工作会议。经过讨论,正式成立中共吉东特委,杨松任特委书记,李范五任组织部长。
1940年伪满时期,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控制商品价格,生活必需品不准自由买卖,实行配给制。中药行业举步维艰,“惠存厚”药店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胡殿元的妻子病故,他决定告老还乡。此时的胡殿元已经是快60岁的老人了,回到同会村,因为前妻去世,经人介绍,胡殿元又娶了一位年轻的寡妇为妻,并带来一个闺女。儿子胡贵堂(胡维懿)已经30多岁,早已成家。胡贵堂出生在有钱人家庭,因为胡家几代单传,胡殿元对他爱护有加,所以并没有让胡贵堂去东北学生意,而是让儿子在同会村守家种地。直到1954年,胡贵堂才第一次踏上东北的土地,举家来到牡丹江定居。
宁安县“惠存厚”药店所在大街
胡殿元回到老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意,而是聘用能干的大掌柜管理药店,靠实行股份制把药店的东伙紧紧捆绑在一起。
回到村中,他相中了刘家的一位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叫刘之汉,是“惠存厚”药店劳金刘发明的儿子。刘之汉不到30岁,长相排场,精明能干,很适合在药铺工作。胡殿元把刘之汉送到了牡丹江“惠存厚”大药店,经过几年的锻炼,很快成为药店的大掌柜。刘之汉为“惠存厚”成为“东霸天”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之汉的父亲刘发明是一位老店员,他的叔叔刘发馨是中医,这个行业对刘之汉来说并不陌生。经过几年的锤炼,刘之汉成长很快。他来到牡丹江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战局紧张,物资奇缺,“惠存厚”药店的经营更加艰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牡丹江市中药业迎来了一次发展机会。武安人开设的老药店继续营业,同时老药店中有点儿本事的伙计、劳金、掌柜纷纷出柜开设了新药店。这一时期,武安人开设的药店发展迅速。不过,这些中药店多是小本经营的家眷铺,资金分散,略有盈余。
这种情况下,“惠存厚”药店发展很快,1946年又在林口镇、穆棱县城、宁安县城、渤海镇等地设立分店,店主是胡维懿(胡贵堂)。此时,因为有些地方被国民党占领,刘之汉派外柜到哈尔滨、图们、延吉等有限的货源地采购草药和中成药。刘之汉非常注意市场行情,一经发现市场短缺急需的药品,当即派人起身到外埠货源地采购。
此时的刘之汉已经成为“惠存厚”的大掌柜,药店资金雄厚,又实行合资,规模宏大,批发、零售又兼加工,专门请两位有声望的中医在店内坐诊,以便促销。店员每天工作时间很长,从早上八点至晚上十点。因为药店本就是名牌药店,很有声望,加之刘之汉管理得非常好,药店很快就恢复了元气。
1947年6月,牡丹江市委提出“保障人权、产权、财权,扶助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更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从盈利角度看,那些小药店和“惠存厚”药店不可同日而语。药店无论是品种,还是药品质量,“惠存厚”在牡丹江地区都是一流的,它是当时牡丹江一带中药经营的集散地,被称之为“ 东霸天” 。
中药饮片
从外地购进的中草药,出售前需加工炮灸。“惠存厚”药店依然实行“前店后厂”的模式,具有加工饮片的能力,制售一体,活儿多时白天营业,夜晚加工,保证销售的需要。同时,还承揽其他药店的加工业务。
刘之汉给药店定的原则是:质优、价廉、品种全、服务热情。他要求店员主动迎接顾客,某味药没货,要约好时间,迅速到别的店买回来再卖给顾客,或者积极介绍作用相同的药品,从不轻易放走一位顾客。批发给小店的药品多数是赊销,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结账收款。他对大的顾主恭为上宾,结账时如资金紧张,仍可延长赊销期,或售完付款,以求再次购货。
1947年,刘之汉在永安街开设了一家药房,起名“新华药房”,自己当东家。他还从老家同会、安庄、粟山等村招来新的人员补充到药店。弟弟刘之国,长子刘云安(1931年生),以及本家刘延昭、刘茅缸(当会计)等都在“惠存厚”药房干活。
药店员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扶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组织建立工商联合会。1955年,牡丹江市组建了药材公司,开展了中药批零业务。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对私营工商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牡丹江市私营中药经营者大多是武安人,武安人在牡丹江的发展轨迹是:先来的闯关东,后来的投亲朋,先学徒,有了本钱当店主。发展到1956年,武安人的药铺竟达347家,多集中在繁华的长安街、永安街和柴市街闹市,网点过密,竞争十分激烈,这也算是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当然,刘之汉也抓住了这个机遇期,让“惠存厚”药店继续担当牡丹江药业中的领军者和佼佼者的角色。
武安于1945年12月底全境解放,随后进行土地改革。胡殿元因为有房有地有买卖,被定为地主成分,全家搬出豪华的大院。胡殿元老先生会中医,在村中开小诊所给村民看病,性情温和,随叫随去,人品非常好,又主动拥护出房屋,所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
1955年,因为胡贵堂是“惠存厚”药店的东家,牡丹江药材公司要求他回牡丹江参与公私合营。他辞别老父亲,告别家乡,带上妻子和四个孩子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胡家老宅
1956年,牡丹江市工商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医药工商企业也进行公私合营。因为在牡丹江从事中药业的人几乎都是武安人,他们为了谋生来闯关东,绝大多数家境困难,出身贫寒,为了生活刻苦学习经商本领。又因为多是老乡,形成了一种“行会” 观念,办事心齐。在抗美援朝中捐献“飞机大炮款”和购买公债等方面,武安商人都能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这次公私合营更加积极。
1956年1月,牡丹江市成立了公私合营国药总店,下设13个分店,“惠存厚”药店参与了公私合营。由于惠存厚”药店在牡丹江市群众中有一定的信誉,并在牡丹江市的邻县亦颇有声誉,集中并店后,取消了药店的名称,不仅使当地消费者因找不到自己信任的老药店而感到不满,也使好多外县顾主感到不满。
自此,存在32年之久的“惠存厚”药店彻底在牡丹江地区消失。4年后的1960年,武安著名药商胡殿元在同会村寿终正寝。胡贵堂和刘之汉都在合营后的药店工作,均为一般员工,直到退休。他们一直生活在牡丹江,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东家,一个掌柜,相继离世, 葬于他乡。
转自:武安手机台
原标题:《武安商帮之“惠存厚”药店在东三省号称"东霸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