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热血青春片《棒!少年》:当院线纪录片成为可能

2020-12-14 06: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余雅琴 全现在 收录于话题#全文娱117个

专注深度报道的新媒体不多,请关注全现在

作者 | 余雅琴

《棒!少年》剧照

提及纪录片,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恐怕还是传统的电视纪录片。

随着网络视频平台的发展,传统的电视纪录片(或者说媒体纪录片)展现出不容小觑的商业价值,Netflix在纪录片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国内的《人生一串》《风味人间》《本草中华》等系列平台作品也获得商业成功直接推动了这类纪录片的发展,吸引了不少青年人才投入到这个行业之中。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1990年之后出现的蔚为壮观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以吴文光为代表的新纪录片运动,成为这股风潮的一个起点。2003年,“云之南” 纪录影像展的成立,与当时的中国独立影像展和北京独立影像展,一起推动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展。来自民间各行各业的作者,用手中的摄影机拍下属于自己眼中的“真实”。

对这部分作者来说,他们的作品无法获得更广泛的传播,除了国内“地下影展”和国外电影节,更多时候只能以盗版光盘的方式进行人际传播,依托于当时方兴未艾的民间放映组织。这种自我赋权、以低成本记录现实、表达观点的独立纪录片,给中国影像史开拓了一个新的维度和空间。独立纪录片,成为世纪之交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

可以说,以上两种纪录片的形态,构成了中国纪录片的主要的两种面貌。它们在看似平行的道路上,记录下了所谓的“影像真实”,共同构建出对历史的记录和对当下现实的关怀。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FIRST青年影展,也十分注重纪录片的推广。此前,《囚》《四个春天》《昨日狂想曲》等纪录片都曾在这里有所斩获。在三大独立影像展逐渐萎缩的当下,青年影展为一些独立纪录片提供了展映的空间。

01////

寻找新的可能:在媒体纪录片和独立纪录片之外

今年的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算是一个纪录片大年。获得提名的八部作品可谓样态丰富,既有故事性很强的纪录电影,也有实验性很强的纪录片作品,还有展现个人史的私影像。最终,讲述北京棒球学校少年故事的《棒!少年》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大奖。

该片的导演许慧晶,曾经拍摄过《河岸》《妈妈的故事》等独立纪录片作品,关注的都是比较尖锐的社会话题:前者记录的是广州城中村的改造,后者聚焦于山西农村的计划生育往事。

许慧晶曾就职于南方周末电视部和凤凰卫视中文台,拍摄过不少的媒体纪录片,也参与过《凤凰大视野》《社会能见度》等栏目的制作。后来,他离开传统媒体,转而制作商业纪录片。也正是这些丰富的从业经历,让他觉得纪录片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在媒体纪录片和独立纪录片之外,找到一条更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拍摄一部院线纪录片的念头,便由此萌发了起来。

随着电影生产日渐蓬勃,市场也越来越细分,纪录片登陆院线成为新的可能:《摇摇晃晃的人间》《四个春天》《生门》等片纷纷上映,关注慰安妇生存状况的电影《二十二》甚至获得了上亿元票房。但其中大部分作品,没有跳出媒体纪录片或独立纪录片的窠臼,在制作上也比较粗糙。不过,这也昭示着纪录电影所拥有的前景尚未为被开发。

《棒!少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同时也为中国院线电影树立了新的工业标准。在这部素材庞杂的电影中,主创不再以议题和事件作为纪录片的核心元素,而是捋出一条清晰的故事线索,以人物和故事来打动观众。不过在本质上,这是一部成长片,可以最广泛地打动不同背景的观众,因此具有更好的商业卖相。

就目前来说,一部电影的最好去处依然是电影院。电影院不仅仅是一个播放电影的平台,更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棒!少年》展现出的少年故事,经过公共空间的发酵,得以被更多的人讨论。

02////

《棒!少年》:不仅仅是一部励志的儿童体育片

导演许慧晶(右)

《棒!少年》是一部标准的“美式”纪录片电影,可以看得出不少向好莱坞取经的地方。该片的作者用高超的结构能力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前棒球国家队队长孙岭峰收留了一群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建立了一所棒球学校,致力于将这群背景各异的孩子培养成专业人才,改变他们的命运。

乍看上去,这是一个颇为励志的故事,主人公之一的马虎来自贫穷的宁夏西海固,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早就一走了之……马虎是一个比较顽劣的孩子,来到学校后总是不服管教,既不好好训练,又不招人喜欢,和另外一个主人公小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双来自河北农村,是父亲的遗腹子,母亲生下自己和双胞胎哥哥就抛弃了他们。哥哥被送给了别人,小双则被伯父养大。他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甚至颇有些敏感自闭,一心一意希望通过打好棒球回报家人对自己的养育。

就是这么两个孩子,从彼此讨厌到成为好友,他们一起训练,一起比赛,却因为一场比赛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在美国的一场比赛中,这支队伍输了球,小双受不了打击回家,既然无法通过训练报恩,他决定亲自陪伴患有癌症的伯父;马虎在受到无数次责骂之后,迅速成长为球队的中流砥柱。在电影的最后,他们不得不在一首张震岳的《告别》中完成对童年和朋友的告别。

电影的结尾,定格在小双站在山坡上向人们挥手告别,收获了不少观众的眼泪。这部作品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它是一部励志的儿童体育片——这里面不仅仅有努力改变命运的俗套叙事,还揭示出一种命运的残酷。

不仅如此,纪录片还关注到球队的外部环境,既揭示了中国棒球在世界的处境,也表达了对社会阶级分化的隐忧。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镜头捕捉到北京南郊的拆迁,人口搬离的过程中,棒球学校的场地也多次变动,不得不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中颠沛流离。

这些表达固然算“闲笔”,却勾勒出电影的时代大背景,《棒!少年》的故事不仅仅是贫困少年改变命运的故事,还揭示出社会运作的荒诞和不合理。正是在不可抵抗的时代变动中,少年人的命运才更牵动人心。

可以说,这部作品在美学上采用了最朴素的表达,用比较直接的线性加平行剪辑的方式,展现两个主人公的命运,它显然放弃了更尖锐的呈现。虽有遗憾,却让更多人得以进入到电影文本中并获得共情。

03////

中国纪录片应该回馈它的土地

马虎

一些批评家认为,《棒!少年》本可以在某些更具指向性的社会议题上做得更加极致。但这或许等于放弃了国内的市场和观众。某种程度来说,不少独立纪录片探索出的“出口转内销”的道路,虽让一些更尖锐的思考与表达得以保存,却也让作品失去了它最应该回馈的土地。纪录片的社会关怀,应该拥有更广泛的播放渠道,被更多的普通人所看到。

在社会议题的言说方面,《棒!少年》固然做了一定的选择,但这并不等于对问题保持缄默,而是选择以人物带出作者的思考:小双和马虎的背后都有一个破碎的原生家庭,他们的遭遇是具有代表性的。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背后,无数的人被抛弃和异化,他们就是这群孩子的父母。孩子们的遭遇很难用父母的缺席和不负责任来简单概括。这群孩子选择成为棒球少年,也绝非因为热爱运动,而是为了生存……

电影镜头没有避讳表达这些内容,他们的选择并不是孤例。因为中国社会巨大的裂缝:诸如棒球少年这样的小人物命运并不真的由自己掌握,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时代抛下。电影院中不少观众为小双的结局流下了眼泪,是因为观众比年幼的小双更明白留在村庄的代价,这种命运感和普通人在时代中的飘摇达成了某种一致性。

有人说《棒!少年》是一部热血青春片,从名字就可以窥见一二,但许慧晶说自己更喜欢它的英文名“Tough Out”,这个词代表了打棒球需要的品质,意味着坚强,但也意味着艰难。而这种对艰难的展示,对命运的被动理解,或许才是这部电影真正华彩的部分。

原标题:《热血青春片《棒!少年》:当院线纪录片成为可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