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摄影师|弗朗姬·拉弗尔斯:女性主义以及作为手段的摄影

刘伟田
2020-12-29 10:35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对于拉弗尔斯来说,摄影是产生某种社会影响的途径之一,摄影实践所产生的实际社会影响才是她从事摄影活动的驱动力和目标。”

——刘伟田,自由撰稿人,主要关注摄影、当代艺术和视觉文化

弗朗姬·拉弗尔斯(Franki Raffles,1955-1994)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1978年毕业于圣安德鲁斯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拉弗尔斯迁居至位于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的路易斯岛(Isle of Lewis),在当地的一座牧场生活了四年。在此期间,她开始接触摄影,并在自己搭建的暗房里冲洗照片。她拍摄了大量岛上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尤其关注女性农牧民。1982年,拉弗尔斯移居爱丁堡,正式开始了摄影师生涯。与多数以摄影为生的人一样,拉弗尔斯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不过,这样的工作状态也使她得以自主选择工作内容,能够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开展摄影项目,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合作。令人遗憾的是,拉弗尔斯的摄影生涯只持续了12年。1994年冬天,她在诞下一对双胞胎后不幸离世。目前她的所有底片和摄影作品存放在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摄影特别收藏部。

一名女子在牧场上剪羊毛,苏格兰路易斯岛,1978-1982。35毫米黑白底片,图片由圣安德鲁斯大学摄影收藏提供。

由于大学阶段受到马列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拉佛尔斯对苏联和中国感到十分好奇。1984年五月,她经由西伯利亚铁路前往苏联,后抵达中国,先后游览了多个省份,一路拍摄了许多照片。1989年,她又一次前往苏联,专门拍摄女性劳动者。回过头看,两次旅程的照片分别记录了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苏联解体前的社会状况,尤其是女性在其中的处境。两次旅程她都带着女儿一起,因此她的身份既是摄影师又是母亲。

1984-1985,中国。35毫米黑白底片,图片由圣安德鲁斯大学摄影收藏提供。

1984-1985,中国。35毫米黑白底片,图片由圣安德鲁斯大学摄影收藏提供。

1989,苏联。35毫米黑白底片,图片由圣安德鲁斯大学摄影收藏提供。

1989年苏联之行在第二年以摄影展的形式呈现。展览女性劳动者(Women Workers)在苏格兰格拉斯哥的一处社区活动中心举办,先后展出了苏联之行的照片以及她回到苏格兰后在格拉斯哥拍摄的女性劳工照片,向当地居民展示了不同社会背景下女性劳动者的处境。图片由圣安德鲁斯大学摄影收藏提供。

弗朗姬·拉弗尔斯在爱丁堡的摄影工作植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处境。她的摄影项目往往涉及与当地组织和社群的合作,其中包括:在特殊学校教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和成年人拍照并组织相关摄影活动、为妇女援助团体(Women’s Aid)设计宣传材料、参与爱丁堡市政府的委托计划拍摄爱丁堡和格拉斯哥的女性劳动者、受当地医疗部门委托拍摄医院内各个岗位的员工,并通过在医院内部展出照片来提升员工对于工作中安全和健康的意识。

三位女生手持宝丽来(Polaroid)照片。来自1983年在爱丁堡特殊学校Pinewood Special School进行的项目我们会拍照 (We can Take Pictures)。35毫米黑白底片,图片由圣安德鲁斯大学摄影收藏提供。

来自弗朗姬·拉弗尔斯于1985年在爱丁堡的多所日间照料中心进行的项目。她设计了许多活动和小任务,引导有学习障碍的成年人通过摄影记录生活、建立信心、探索城市。图中的“照片地图”为其中一项活动。35毫米黑白底片,图片由圣安德鲁斯大学摄影收藏提供。

来自1995年的项目为了让你理解(To Let You Understand…)。弗朗姬·拉佛尔斯受爱丁堡市政府下属妇女委员会委托,拍摄了在苏格兰的女性劳动者,这些照片在多个社区展出。上图为该项目宣传册的封面和内页。图片由圣安德鲁斯大学摄影收藏提供。

在爱丁堡举办的1991年国际妇女节庆祝活动上,几位华人女性在向参与者展示中药药材。从1985年到1994年,弗朗姬·拉佛尔斯拍摄了大量照片来记录爱丁堡及其周边地区的妇女组织以及各种为女性提供帮助和便利的活动,包括妇女节庆祝活动。35毫米黑白底片,图片由圣安德鲁斯大学摄影收藏提供。

来自1992年受爱丁堡医疗部门委托拍的医护工作者系列照片。35毫米黑白底片,图片由圣安德鲁斯大学摄影收藏提供。

弗朗姬·拉弗尔斯的作品往往被称作社会纪实摄影,这主要是因为她与诸如路易斯·海恩(Lewis Hine)那样致力于通过摄影推动社会改革的摄影师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尤其体现在她于八十年代中后期拍摄的有关女性劳动者的照片上。但仅从纪实或社会纪实(social documentary)这一角度来理解她对于摄影的运用是有局限的。对于拉佛尔斯来说,摄影是产生某种社会影响的途径之一,摄影实践所产生的实际社会影响才是她从事摄影活动的驱动力和目标。这样看来,拉弗尔斯的摄影实践超越了“纪实”二字的传统含义,其重心不在于拍摄手法多么独特或拍下的图像多么震撼,也不一定是以记录现实作为出发点,而是在于探索各种方式让摄影有效地介入社会现实。因此,她对摄影的运用不仅仅体现了对女性、劳动者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更是直接参与到改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正义、提升这些群体生活水平的一种方式。

与生产和传播方式日益标准化(例如,摄影师们将作品提交至摄影节、摄影奖,或是通过摄影书、摄影展进行传播)的艺术摄影和纪实摄影不同,拉佛尔斯的摄影实践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她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与周围的人构建关系,进而产生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拉弗尔斯的母亲在伦敦和爱丁堡两地经营艺术画廊,在艺术圈里有丰富的人脉和资源,但拉弗尔斯却无意让她的照片流入艺术体系内,正如她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一点也不觉得我的照片是艺术品。它们是手段,不是目的。”

“零容忍”运动海报之一。文字部分:(照片上方)她的伴侣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慈爱的父亲,周围的人都很尊敬他。(照片下方)上周她被他弄进了医院。图片来自弗朗姬·拉弗尔斯档案网站。

“零容忍”运动海报之一。文字部分:(照片上方)拒绝就是拒绝。(照片下方)但有些男人就是不听。图片来自弗朗姬·拉弗尔斯档案网站。

拉弗尔斯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1991至1992年期间为爱丁堡“零容忍”(Zero Tolerance)运动制作的海报。“零容忍”运动是由拉弗尔斯和爱丁堡市政府下属妇女委员会的两位成员共同发起的公众运动,旨在呼吁人们关注妇女以及儿童遭受的家庭暴力。拉弗尔斯为这项运动设计了海报,其中使用了她自己拍摄的照片,文字部分则参考了前期相关调查得出的信息和数据。作为一场公众运动,“零容忍”项目绝不是拉佛尔斯一个人的功劳,也甚至很难算得上是一个摄影作品。和她大多数的摄影实践一样,这项运动由有多方力量共同合作完成。

“零容忍”运动海报之一。(照片上方)当她们十八岁的时候,(照片下方)其中一位会经历过性侵害。图片来自弗朗姬·拉弗尔斯档案网站。

“零容忍”运动海报之一。(照片上方)从三岁至九三十岁的(照片下方)女性都会遭到强奸。图片来自弗朗姬·拉弗尔斯档案网站。

“零容忍”运动海报之一。巨大的Z字符号由拉弗尔斯设计。图片来自弗朗姬·拉弗尔斯档案网站。

“零容忍”系列海报中的照片大多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情景,女人和孩子看起来惬意、悠闲,颇有一番幸福家庭的样子。文字部分则恰恰相反,简短的句子赤裸裸地揭露了家暴的现状,与照片形成鲜明对比。给观看者带来强烈震撼的同时,这些海报既没有依靠展现受害者的惨状来博人同情,也打破了人们对于家暴受害者的刻板印象。

更加重要的是,这些海报出现在了爱丁堡的各个角落:街边、公告牌、公交车站、洗衣店、餐厅、咖啡店、出租车里、巨幅广告牌上都能看到它们。照片以海报的形式在公共空间出现,占领了原本作商业用途的展示空间,将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暴力展示在公众面前。巨大的字母Z(“零”的首字母)成为了城市空间的一部分,把反家庭暴力的号召传达到了日常生活中。

爱丁堡主干道一侧,1992-1993。图片来自弗朗姬·拉弗尔斯档案网站。

巨幅广告牌上的“零容忍”运动海报,1992-1993。(照片上方)当她们十八岁的时候,其中一位会经历过性侵害。(照片下方)从猥亵性暴露到强奸,男性力量的滥用是一种罪行。图片来自弗朗姬·拉弗尔斯档案网站。

公交车站上的 “零容忍”运动海报,1992-1993。35毫米黑白底片。图片由圣安德鲁斯大学摄影收藏提供。

洗衣房里的 “零容忍”运动海报,1992-1993。图片由圣安德鲁斯大学摄影收藏提供。

    责任编辑:梁嫣佳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