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甘肃简牍博物馆:传承千年文化,“简”述中国故事

2020-12-10 1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甘肃简牍博物馆:传承千年文化,“简”述中国故事

甘肃简牍博物馆

翻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画卷,简牍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跃然于纸上,它带着两千多年前的印记铺陈在我们面前,一幅幅历史画面宛若昨日重现。这里有君王雷霆之怒,有边塞狼烟四起,有驿使马蹄疾驰,有家书堪抵万金。

素有“汉简之乡”美誉的甘肃,汉简是其最具特色的文物资源和重要文化标识。为让这一资源“活”起来,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已在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拔地而起,计划2021年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届时,它将与位于七里河区西津西路的甘肃省博物馆遥相呼应,共同开启甘肃省文博事业抢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迈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01

甘肃简牍的前世今生

在纸张面世之前,竹木简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载体,它记载了两千多年前古人的书信往来、政治外交、商贸军事以及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甘肃是中国简牍大省,河西走廊乃汉简之都。自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简牍以来,甘肃百余年间已有30多个批次8万多枚历代简牍出土。甘肃简牍既是我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目前,甘肃简牍除一部分流存台湾之外,其余绝大部分,包括4万多枚简牍以及相伴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集中保存在甘肃简牍博物馆。文物藏品类型多样,有竹木简牍、汉代纸张、印章文具、布帛丝绸、木器构件、青铜铁器等生产生活用品,文物资源价值禀赋极高。

甘肃简牍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2月,主要承担甘肃出土简牍的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等职责。其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设立的省博物馆汉简整理研究室。1986年,被分拨为省考古所汉简研究室,2007年扩大为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2012年12月其职责并入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集中保存了50129件(组)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679件,二级文物3160件,三级文物27096件,珍贵文物数量属全省之最。文物藏品类型多样,既有出自墓葬的珍贵典籍文献,也有出自长城边塞遗址的各类社会文书,对于研究秦汉魏晋时期河西走廊段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民族交流、军事防御、津关制度和文书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数万枚汉简亦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真迹珍品,对于书法艺术史研究具有独特价值。

02

新场馆未来可期

甘肃省自2017年开始组织建设甘肃简牍博物馆。该建设项目于2019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场址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片区,S183#规划路以南、T188#规划路以东、马滩南河道以北范围,总建筑面积37987.75平方米,为地下一层,地上主体四层、局部三层、二层和单层建筑。主要包括办公区、陈列区、藏品库区、文物修复区、学术报告厅、影视厅、接待室、文创展厅、观众互动厅、社教活动区、地下车库等。计划于2021年建成并向社会开放,达到日接待观众6000人次规模。

甘肃简牍博物馆在建筑外型的设计上,从简牍文物、象形文字、汉代建筑、传统空间模式等元素中提取文化符号,并加以创新运用,并以现代简洁的建筑形体表现“简以承典,牍以载道”的立意,设计团队把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从古传递到今,创新性地实现了简牍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塑造展示简牍文化的场所,让建筑、简牍和公众之间产生对话,相通相融。

在推动简牍博物馆实体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学者开始筹划简牍博物馆的陈列及展出,目前已经基本构思成型了四个陈列主题:简牍时代、丝路见证、边塞生活、简牍书法。新建成的甘肃简牍新馆将有着更明确的职能划分,陈列区将展出甘肃省令人瞩目的简牍实物,届时众多古人的亲笔书法将与大家见面,简牍不再只是学术界钻研的学术课题,更是成为大家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藏品库区将摆脱借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库房的局面,而是有了更为专业、适宜古籍存放条件的藏品库区。学术报告厅将承办多种以简牍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跟进国内简牍研究学术的新动向,推动简牍文化研究与发展。影视厅、观众互动厅、社教活动厅等的设立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在这里青少年们不光能够体会到简牍这种古老的书写方式所带来的震撼,还可以领略2000多年中国古人的政治外交、衣食住行以及喜怒哀乐。

03

聆听“简牍”里的千年故事

收藏在甘肃省简牍博物馆里的数万枚简牍,详细记载了两千多年前古人屯戍劳作、衣食住行、往来书信等丝绸之路上你来我往、万千故事的日常,也是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真可谓丝路故事“存储卡”。书写在简牍上的故事,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在今天读来充满了悠远的智慧和厚重的历史感。

古代“通缉令”

这枚编号73EJT37:688的简,是个全国通缉令,短短19个字,就将逃犯的身体相貌特征大致勾勒了出来。简牍原文为“□细身,小头,方面,小髭,少须,身端直,初亡时黑帻。”翻译过来是逃犯身材瘦小,身子细且端直、头小、方脸,嘴上有小胡子,面部胡子较少,初逃时戴黑帻(帻:古人所带头巾)。

解忧公主归国记

简牍上所记载的解忧公主,在汉代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汉书》中也有记载。解忧公主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且曾嫁予三任丈夫,皆为乌孙王,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一直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她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年逾七十之时,她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甘露三年即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如愿回到汉朝。天子怜悯她的境遇,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的归来。

龟兹王夫妇留宿悬泉置

这枚编号为T0114①:112A/B的简,是龟兹王和夫人途经敦煌悬泉置时住宿情况的记载。龟兹王夫妻二人为何会留宿悬泉置?说来话长……元康元年(前65年), 龟兹王和其夫人在悬泉置得到了汉朝政府的高规格接待。悬泉置为龟兹王夫妻专门准备了相应的坐卧生活用品。在堂上放置有一八尺卧床,床上有青黑色帷。其他的四张卧床皆张帷。除此以外,在传舍门内供人坐用的床亦张帷,专供贵人使用。帷帐轻飘间,隐约可见龟兹王和夫人在悬泉置惬意享受的身影。龟兹王夫人弟史是解忧公主的长女,是汉家血脉,汉宣帝作为“娘家人”,没有理由不为汉家公主返乡而高兴,沿途驿置为龟兹王夫妻提供最好的接待自是情理之事。

“镇馆之宝”—敦煌悬泉置《四时月令召条》

敦煌悬泉置《四时月令召条》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汉代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在继承先秦以来“天人合一”“以时禁发”“用养结合”生态观的基础上,确立了以 “四时”为基础的自然时序,要求人事活动和社会生产都应遵循自然四时规律,并对如何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做了明文规定,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起期待这座传承千年文化的博物馆吧,来聆听“简牍”里的千年故事~

来源 | 《兰州文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甘肃简牍博物馆:传承千年文化,“简”述中国故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