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透视上海医药商业版图:从分销、零售到创新业务
谈及上海医药,医药圈的人往往将其业务一分为二,一是医药工业,一是医药商业,其中在医药商业领域,上海医药常年保持第一梯队的龙头地位。根据2019 年财报,上海医药商业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630.7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超过87%。
这一业务领域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如果去医院尤其是上海的医院看病,常常能看到带有“上海医药”标识的物流车辆。一盒药,从生产车间到医院药房,再到用药患者的手中,作为全球第七、中国第二大医药流通企业,上海医药就是站在医疗机构背后的那个企业。
但倘若因此将医药商业归于“医药物流”这样的搬货郎,则未免太过于小觑这家世界500强的雄心壮志。作为《财富》杂志2020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新进名单里唯一的一家中国医药企业,上海医药早早就开始思考在医药物流的基础上,将医药商业板块做大做强,推动企业实现创新转型。
医药商业不是搬货郎
医药商业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药物流是实现医药商业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有多重要,2020年新冠疫情给了最好的例证。
1月20日,官方确定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上海医药当即决定400名物流人员留沪应急,通知所有上海公立医院热线电话,24小时保障供应。
上海医药物流运输车
这种危难时的担当并不盲目,上海医药执行董事、副总裁李永忠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当时上海有关部门曾有想法把整个上海的所有物资保障都放在上药控股,也就是说,一是要向1000多个公立医疗机构保障供应,二是要向5000多家涉及民用物资的企业进行采购和配送,三是要对更多的社会捐赠物资统筹调度。
“我们客观评估后发现,如果混在一起,就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负荷。”李永忠介绍,当时,上海医药实事求是向市政府建议,把医疗物资保障按三大类分开:一类是专门针对医院、针对前线医疗队的医用防护物资;第二类是民用防护物资;第三类是社会捐赠物资,最终上海的医疗物资由上药控股负责采购、配送和分销,民用物资由百联负责,社会捐赠物资由绿地集团来协调。
医药物流承担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并非上海医药商业板块的全部之义。正如上海医药董事长周军在采访中所言:“我们的分销业务和一般卖产品不一样,它更多的是一个服务业,不是简单的搬货角色。”
从服务内容来看,上海医药的商业板块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医药品供应链服务,包括国际供应链服务(主要服务内容是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二是渠道相关服务,既包括传统的渠道服务,也包括交易、准入、营销等服务;三是创新性服务,既包括供应链延伸,如SPD、社区处方延伸、CTM及CRO等服务,也包括融合创新,如互联网医药科技、特药险等。
从商业构成上讲,上海医药的商业板块主要包括分销、零售以及创新业务。
放眼全国,上海医药是中国第二大药品流通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浙江、江苏、山东等24个省市建立了药品区域分销中心,分销网络覆盖全国30000余家医疗机构,为医疗机构提供快捷的药品配送,优质的售后服务以及强大的药品供应链优化及院内物流解决方案。
通过医药零售连锁药房、医疗机构院边店、DTP药房等三类服务终端消费者,上海医药的零售规模也位居医药零售行业前列,在全国16个省市布局超过2000家优质品牌药房,拥有华氏、雷允上、国风、余天成、雷蒙等全国或地区性优质品牌。
这些药房虽处在医药商业的末梢,但作用巨大。华氏大药房总店店长濮玉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所在的药房药品种类在2600种左右,而去年三月份通过DTP业务,仅仅一个肿瘤单品,到当年年底就达到了2100万的销售额。
在今年年初的疫情期间,口罩非常紧缺,一度出现抢购的混乱,上海医药许多像濮玉婷这样的一线员工,每晚十点甚至凌晨收到成箱的口罩分拆成小包装,第二天一早便开始分发给居民,保证了特殊时期人们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分销和零售,创新业务成为上海医药重要的增长来源,重点推进SPD、互联网新零售、医疗器械及大健康产品、创新性金融保险支付等领域的布局,实现产业链的优势互补。
并购、投入双加码
谈及医药商业的发展历程,李永忠介绍,1998年公司整体营收达到44亿元,员工数量2022人,是扎根上海的地方性商业龙头公司,但上药商业的发展雄心远远不囿于此,决心从服务一方到辐射全国。
在此过程中,必须提到的是2017年至2018年并购康德乐。
2017年11月15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其下属全资子公司与康德乐集团签署协议,拟以现金5.57亿美元(36.7亿人民币),收购康德乐马来西亚10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上海医药将持有康德乐马来西亚在中国的业务实体。
彼时的康德乐在中国市场的实力不容小觑,数据显示包括14个直销公司,17个分销运营中心,覆盖322座城市的分销网络,服务近11000家医疗机构,拥有30家DTP药房,直销业务规模超过100亿元,年销售规模250亿元,进口分销业务在其全部分销收入中大约占80%以上的份额,医疗器械分销也有近百亿元级的业务流量。
上海医药对康德乐中国的收购轰动产业圈。现在谈起这起收购,李永忠感慨颇多,他相信,这不论对行业,还是都上药,都是一件大事。行业整合的过程远未结束,整合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产业演进的基调之一。
除了对外发起并购,上海医药自身也在不断加大投入。
早在2005年,上海医药启用国内首个现代医药物流中心,迈入医药供应链现代化新时代;2010年开始,全国范围推进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将集约化的供应链管理理念推广全国,着手打造一体化的医药供应链体系;同时,加快全国业务管理体系建立及省平台建设的推进,使公司的管理结构得到优化,经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上海医药现代化物流中心
今年各行各业都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李永忠介绍,在今年新冠疫情期后,政府对集团的产业(尤其是上药控股)给了很多的支持,因此有了绥德路二期工程、宝山超级物流和临港公司等重大工程的建设。
其中,宝山物流中心有望实现五大目标功能,包括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超级物流中心,上药集团超级工厂的物流运作支持中心,医药大健康服务线上和线下医疗的运营展示中心,上药控股全国信息数据云中心及国家、地方和军队三级医疗物资的战略储备基地。
目前,宝山超级物流中心项目已成立领导小组,与宝山工业园区签订了投资协议,并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撰,加快推进集团内立项审批。
与此同时,通过供应链整合提升运营效率的行动也一直在进行,通过整合仓储、物流资源,进一步提升作业效率,降低操作费用。
从华东市场到全国,再到世界500强,上海医药一步步实现了华丽转身。
数字化转型
当“互联网+”成为热词,作为领头企业的上海医药也是互联网+医药的先行者。
早在2015年,上海医药成立上海医药大健康云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药云健康”)。该平台以电子处方为核心,围绕电子处方的获取、管理、支付、配送等构件医药生态圈闭环。目前,上海医药已成为国内创新药的首选渠道,电子处方可下沉至上海社区,并创建镁信,引领特药险行业。
2020年的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生态变革。
“科技、政策、疫情的交织将快速推进互联网医疗及处方药新零售的快速演进,”李永忠表示,“借助疫情契机,互联网科技企业进一步加快产业布局,建设生态,以提升市场渗透,而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也全面开花,线上连锁药店也在大举推进处方药新零售战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竞争,上海医药并不慌乱,而是瞄准机遇,加快转型。2018年,上药控股就确定了向科技型健康服务企业转型的发展路径,“科技”的核心内涵就是数字化、生态化。
今年,上药控股更加坚信之前的认识,数字化将对整个医药流通行业带来革命性的重塑、全方位的赋能,必须以背水一战的战略决断,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云健康便是转型的重要载体。顺应医药新零售向“以互联网医疗和创新药全生命周期为核心”的生态体系转变的趋势,上药云健康进一步转向“互联网医药科技平台”,全面承接上海地区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解决方案,推动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
未来,上药控股将围聚焦数字健康、数字中国的概念框架,加快建设智慧供应链,以数字化服务贯通医保、医疗、个人以及整个医药产业链,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批零一体化,建设集成“物流+信息+药事+药政+药品+患者管理”服务的云药房,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数字健康科技平台和国家级的现代医药流通平台。
科技对医药流通有特别的意义。
周军曾在采访中表示:医药是个特殊产品,特别是医院的用药,需要处方,涉及到人民的生命健康,不是买点蔬菜或者买个盒饭那么简单,而上海医药在其中的地位不可取代。
李永忠则认为,经营效率、服务能力是分销企业的内功和根本竞争力,而内功的修炼永无止境。以带量采购所带来的冲击为例,必须不断提升精益运营效率,寻求规模效益,方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上药在诸多领域拥有扎实的内功基础。
与此同时,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也正在改变医药商业。苦练内功事关生存,而科技创新则有关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在医药行业,科技创新正在推动成本降低与效率提升,如数字化、大数据等。
李永忠透露,诸多创新技术如无人仓、大数据等已在上海医药的智慧供应链中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供应链效能,推动分销商产业升级。而未来,上海医药也会不遗余力的推动云计算、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业务、服务患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