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经济新动能|民营经济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和稳定器

刘瑞明
2020-12-10 21:5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仔细梳理中国宏观经济绩效的决定因素,从而为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奠定认知基础,极为关键。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经历了四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奇迹般增长的事实,已经无需罗列更多数据和图表。在筚路蓝缕的四十余年当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基本事实: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奇迹”中,民营经济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不仅决定了宏观经济绩效,而且还构成了我国地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全国各地基本形成“民营经济强则经济实力强,民营经济弱则经济实力弱”的局面。

从实际情况来看,民营经济发展得好,宏观经济就趋暖向好,民营经济发展得差,宏观经济就趋冷下行。可以说,民营经济既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又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器”。

民营经济究竟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曾经总结出“56789”的说法:“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占比超过50%;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占比超过了80%,全国城镇就业数是4.25亿人,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数3.4亿,这就是80%;对新增就业的占比贡献超过90%。”

站在地区差异的角度看,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也构成了中国地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地区差异的拉大,以至于显著扩大的地区经济差距与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一样引人注目。对此,所有制结构是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如果利用民营经济工业产值比重、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民营经济就业人数比重三个指标,来考察1985年以来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虽然总体上东中西各部分的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在波动上升,但在地区差异上,仍会呈现东部最好、中部其次、西部最差的局面,而这也与我国目前东强西弱的经济发展态势相匹配。统计分析也表明,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与地区GDP、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与地区就业人数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均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

然而,近些年来,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民营经济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障碍和困难。民营企业的利润和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呈现出下滑的态势,一个自然而然的后果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势头减缓,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器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加大。

客观来看,当前民间投资增速下挫固然有一定的短期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融资困境、税负较重、所有制歧视等一些长期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并没有根除,甚至在近年来有所逆转,导致企业投资积极性下挫。一方面,一些垄断性行业改革进展缓慢,“玻璃门”“弹簧门”依然大量存在,导致投资动力受到压抑。另一方面,偏向性的待遇使民营企业处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民营企业在资源配备、融资成本、政策补贴优惠、招投标、军民融合深度、政府准入审批许可、市场经济运行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造成的结果是,虽然中央加紧推行了放管服和减税降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是民营企业在市场中仍然面临着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导致一些对于实体经济振兴和民营投资鼓励的措施迟迟不能惠及具体企业,激励企业的投资热情和创新热情。

如果我们的改革步伐不能及时跟进,我们的一些不利于民营经济的政策不能及时调整和根除,压在民营经济身上的“三座大山”就不会得到彻底移除,企业家和全社会对未来的信心就不会得到根本扭转。因此,我们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稳步推进深层次的改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能够保证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营造一个倡导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营造一个鼓励创业、倡导创新精神的社会氛围;同时应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新型政商关系,避免政府对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过度干预。只有这样,企业家的信心才会恢复,市场信心才会持续高涨,我们才能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

(本篇为澎湃商学院独家专栏“中国经济新动能”系列之二,作者刘瑞明为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