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02岁翁万戈辞世:翁同龢五世孙,去年曾捐古画给上博
澎湃新闻获悉,旅美知名收藏家翁万戈于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12月9日2时,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2岁。
翁万戈先生侄子翁以钧今天早间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采访时证实了这一消息,“我是昨天晚间收到翁万戈女儿的信息,获知翁万戈离世的消息。”
生于1918年的翁万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孙,其书画收藏基本来自翁同龢的旧藏,所以也称自己“不是收藏家,而是‘守藏家’”,他于去年曾将所藏明代《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和清代王原祁《杜甫诗意图》轴两件绘画珍品捐赠上海博物馆,并曾将极其珍贵的包括大量宋刻本明刻本的“翁氏藏书”转让上海图书馆;2018年7月28日,翁万戈于自己百岁诞辰当天宣布向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捐赠183件文物,为该博物馆接受的史上数量最大的一批中国古代文物。
翁万戈的侄子翁以钧先生今天上午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说,他是昨天晚间收到翁万戈女儿的信息,获知翁万戈离世的消息,“非常悲伤,他在去世前已经有一年时间神志不大清楚,连身边的子女亲人都不能认识。但是身体机能还可以,能正常的吃、喝、说话。不过最近说的话也是越来越少,他女儿一个月前跟我透露,说他父亲说话越来越少,可能情况不大好。所以得知这个消息,我们都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尽管有时候也要掉眼泪。”
在美国时与翁万戈交往颇多的浙江大学教授白谦慎对澎湃新闻表示,“前辈凋零,心中悲哀。今天早上收到三条来自美国东部的微信,分别为王方宇先生之子王少方、我的学生喻瑜和应非儿(前者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后者是该馆助理研究员,负责翁氏家藏研究),微信都很短且内容一样:翁万戈先生于美东时间2020年12月9日夜间仙逝。”
2018年7月初,白谦慎曾将翁万戈先生的五十多通书札交由上海图书馆收藏。他说,这些信中有严谨认真的学术研究往来;有轻松愉快的生活点滴记录;也有长谈乐甚的友人雅集聚会等,“海归后,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回到波士顿度假,也总会去看望翁先生。翁先生精神不错时还曾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写作计划。”
翁万戈(1918年-2020)
对于翁万戈宣布将所藏明代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和清代王原祁《杜甫诗意图》轴两件绘画珍品捐赠上海博物馆,翁万戈的侄子翁以钧此前对澎湃新闻说:“那次捐给上海博物馆的画作,算是最后一次捐赠仪式了, 从他百岁生日以后的半年多到一年时间里,他身体状态很不好,对于外界的事情,基本上不知道,但他有点像诸葛亮,之前知道后来的事。他曾说,我捐出去以后,说什么话的人都要有,我根本听不见。他的意思就是大家爱说什么说什么,你表扬也好,批评也好,责骂也好,他都不知道了。”
2018年7月和12月,翁万戈曾先后两次向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捐赠了清代王翚《长江万里图》以及183件家藏历代书画文物,引起文化界广泛关注和舆论争议。
翁万戈,翁同龢的五世孙,也是美国的华人社会活动家,八十年代曾任对中美文化起过积极推进作用的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的主席。翁万戈于193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次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很快沦陷。为了能完成学业,翁万戈于1938年赴美在以工程著称的普渡大学留学,并获该校工程学学士和硕士。从四十年代初起,翁万戈开始了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工作,数十年来,翁万戈参与拍摄和独立制作了数十部教育片和纪录片,向西方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中国佛教》一片(1972)曾在1973年亚特兰大国际电影节获金奖。
翁万戈的书画收藏基本来自翁同龢的旧藏。其中书画、碑帖的收藏数量甚众,精品也多。《艺苑掇英》第三十四期(1987年1月)曾有专集选其精粹予以介绍。书法中的唐开元年间精写本《灵飞六甲经》(世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是翁氏家藏书法中年代最早的精品之一(现已转让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一作品在晚明被发现后,被摹刻入石,后在清代又被多次翻刻,对清代小楷书法有很大的影响。而翁藏四十三行本则为各种拓本的祖本墨迹,在唐人写经中也堪称精美者,对研究唐代写经,墨迹和拓本之间的关系均有重要的价值。此外还有文征明家书卷、董其昌书法、黄道周书札卷和等明清名人书法。翁同龢也是晚清重要的书法家。翁万戈先生藏翁同龢墨迹很多。他还藏有翁同龢自用印约四十余方。翁先生所藏的印章中有不少出自清末著名篆刻家(如吴昌硕、金城、王冰铁等)刀下,印石也相当精美。
翁氏藏书中的宋刻本《集韵》
值得一书的是,1999年底,临近千禧年之际,翁万戈签署了一个重大的合同《翁氏藏书转让合同》,将所有现存在美国的家藏古籍善本书,除了一种陈洪绶《水浒博古叶子》,因研究和撰写《陈洪绶》一书需用暂留之外,其余全部送回国内。翁先生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其中主要内容三条,一是所有送回国内的古籍善本书不是拍卖,要求是直接整体转让,不可拆分挑选;二是必须转让国家公共图书馆。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和典藏条件,翁先生要先期视察和认可;三是有转让底价。对于翁先生提出的这些条件,包括底价,经过分析之后,以为合情合理,嘉德拍卖公司方面迅速表示认可,于是很快就转入了运作程序。经过多次协商,嘉德与上海图书馆签订合同,翁氏藏书转让给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政府一次出资450万美元,购下这批文献,藏于设施先进的上海图书馆善本库内。
2000年4月28日,在海外隐秘收藏半个多世纪的常熟“翁氏藏书”因之终于回到上海图书馆,计有80种、542册,其中宋刻本11种、元刻本4种、明刻本12种、清刻本26种、名家抄稿本27种。百余年来许多国内学术界想望而不知其存否的孤本秘籍,在翁氏藏书中都有。
年迈的翁万戈当时发来了他的传真件,上面写到:“现在是我向上海市致敬的时候。我原籍常熟,而生在上海,所以对这件事感到莫大的庆幸。我在这好似天涯海角一样的美国东北山林间,梦想已经告别的家藏古籍,免不了断续的怀念,但更为它们重返祖国,有说不出的无限欣慰。”
翁氏藏书中的宋刻本《长短经》
知名报人、学者郑重在《莱溪居访翁万戈》中一文回忆说,“翁先生曾对我说过,他是只藏不收,就是守护着祖上留下的珍品。翁氏六世收藏和中国近代史是相映照的,如果从1840年算起到现在已经是一百七十年而未已,中经列强侵略、农民起义、日寇全面进攻到范围极广的内战,这批文物仍然得以私人收藏传诸后代,其原因何在?翁先生说他熟读《孙子兵法》,领略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奥妙。”“谈起莱溪居,翁先生不无自豪地说整个建筑是他自己设计的。他于1938年负笈来美国留学,1940年在纽约就业,1944年与程华宝花开连理,到他60岁退休之前,和夫人口诵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句,在莱姆小镇的半山丛林中置地百亩,架椽筑屋,屋旁凿地为潭,又将坡下无名小溪命名为莱溪,以示和常熟老家綵衣堂老莱子的故事一脉相承。退休之后,又是‘走为上计’,离开喧嚣的纽约,迁居于此已有三十四年矣。”
莱溪居
郑重先生(右)与翁万戈先生(左)
“无俗则雅,莱溪居高人雅集是常有的事。在诸多雅集中,我想最盛者莫过于1985年的那次了。这一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中国诗书画讨论会,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杨伯达、王季迁、黄君实诸先生应邀参加。会后,这几位书画鉴定耆宿即雅集于莱溪居,心直语快的谢稚柳先生一脚踏进莱溪居即说:这个地方好住的?还不被人偷光!三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莱溪居并没有发生过谢先生所担心的事情。”郑重文中说。
翁万戈九十多岁时
以下为澎湃新闻去年与翁以钧先生的对话:
澎湃新闻:翁万戈先生知道上博举办这样一个翁氏旧藏绘画展么,他是什么态度?
翁以钧:我跟你现在必须说实话,翁万戈现在101岁多了,从他百岁生日以后的半年多到一年时间里,他身体状态很不好,对于外界的事情,基本上他不知道。他也不知道上博要给他做一个展览,他都不清楚。他连他自个儿家里的人都认不清,这没有办法,自然规律,所以我觉得很遗憾。
上海博物馆“莱溪华宝——翁氏家族旧藏绘画展”开幕仪式
澎湃新闻:那么能谈谈您以及你们翁氏家族的其他人,对这个展览的看法。
翁以钧:我对这个展览非常地赞成,也非常地感谢上海博物馆。上博藏画非常丰富,专门把翁万戈捐赠及捐售的三幅作品拿出来举办这样一个展览,说明上博对这三幅画很看得上,很重视。这也是翁家和上博几十年的友谊的一个体现。
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图》(局部)
澎湃新闻:您刚才讲到翁万戈先生的现状,对外界的事情已经不是很清楚了。我本来还想问一下,翁万戈先生有没有对之前舆论做出一些回应。
翁以钧:他虽然现在不清楚,但是他有点像诸葛亮,他之前知道后面的事。早在20年前万戈就跟我讲过,他说,第一,我不是收藏家,我只是守藏家,这些东西将来肯定都要捐出去的,博物馆才是书画的应该归属之地。他说,“我捐出去以后,说什么话的人都要有,我根本听不见。他的意思就是大家爱说什么说什么,你表扬也好,批评也好,责骂也好,他都不知道了,我干我的,你说你的,这就是他的态度。所以我说他很睿智,他已经把这些情况都估计到了。
艺术史系学者白谦慎与学生在翁万戈家里观摩《长江万里图》
澎湃新闻:我知道翁万戈先生的重要收藏,属于博物馆的最后主要分属在三处,可能不一定全面,上海图书馆主要收藏翁氏藏书、《翁同龢日记》手稿本和翁氏文献,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三件重要书画作品,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一批古代书画。他此前有没有跟您透露过,他对自己藏品归属的布局和思考?
翁以钧: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现在关心翁万戈藏品的人很多都不大了解他。翁万戈曾在《顾洛阜原藏中国历代书画名迹考释》一书序文中写到,“博物馆是这些收藏品最好的归宿”。他觉得,第一,只有博物馆才有收藏和保管的物质条件,比保存在家里要好;第二,博物馆里有人研究;第三,博物馆可以向公众宣传传播,这才是一件收藏品最终应该发挥的功用。所以我觉得万戈的这个思想是要把收藏品化私为公。这是最终目的,他就算达成了,我觉得这是很高尚的。
翁万戈先生书画捐赠仪式上,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在现场展开。 蒋雯迪摄
澎湃新闻:我刚才提到的藏品的三处去向准确么,您还有要补充的吗?
翁以钧:我觉得不同年代分不同情况。我给你补充一下,早在1970年代之前,他在美国就接触到非常多的博物馆,在美国的几个博物馆里,他也捐赠。我举个例子,比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都有他的藏品。但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中美建交他回过大陆后,他就感到中美之间,中西文化的交流很重要的,他要承担起这样的使命,把中国文化推向美国,推向西方。他的雄心壮志是相当大的,所以他在美国策划过多场中国文化的展览,比如竹刻展览,这在过去中国都是很少举办的,他把我们的竹刻在美国展出了。
清代王翚《长江万里图》局部
澎湃新闻:这是哪一年的事情?应该说现在举办竹刻展比较多了。
翁以钧:1990年前后吧,那时候没什么人重视竹刻。那时他正担任华美协进社社长,所以就在华美协进社举办竹刻展览,把中国的竹刻推向了西方。而且他赠送给贝聿铭的就是一个竹刻,所以他始终把宣传中西文化作为自己的任务。他组织的协会就叫华美协进社,他当社长。
澎湃新闻:除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还有其他博物馆有翁氏收藏么?
翁以钧:我知道的大概这两个,其他就不很清楚了,因为那时候他在美国、我在大陆,我们还没有联系。改革开放以后,他才回大陆。对于回大陆他也是争取的比别人早的多,那时候中美还没建交,我们在联合国有联络处,联络处的官员他都认得,那时候他就频繁要求回国。当时联络处的负责人就告诉他,别急,时机不到,时机到了我们会主动去告诉你。所以他等于是等到1980年,是最先回国的几批人之一。他是非常想回来看看的,当然他人没回来之前,他已经在通讯了。
翁同龢像
澎湃新闻:他有表达当初迫切来大陆的原因么?
翁以钧:当然他一直想着,最早的时候他想回来见父母、兄弟。可惜的是,父母在“文革”里就去世了,还有兄弟呢?我的父亲是他的哥哥,他们一直在一起,他非常想见他,这是最基本的原因。其他原因当然就不用提了,比如他是做文化交流的,所以中国的这些博物馆,包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也是多少年没有来过,他都想去看看。所以当年关于故宫的第一本英文版书籍就是他做的,他带着摄影师,专门来拍的。
澎湃新闻:这本书是在美国发行吗?
翁以钧:在美国。他都没有想到,在美国他做的第一版马上就售謦,说明当时美国人也很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澎湃新闻:去年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说,上博那次捐赠是他最后一次捐赠,以后就没有作品值得捐了。
翁以钧:对,他为什么捐上博?这个也是很有道理。他跟上博太熟了,跟上博的历任馆长都很好,跟书画部的单国霖、钟银兰、凌利中也非常熟。翁万戈后来回中国,他经常来上博看画,知道上博馆藏有什么,缺什么,他都非常清楚。他知道上博收藏了很多沈周的画,但是没有沈周的青绿山水,其实不单上博缺,全世界都缺沈周画青绿山水的画,所以他把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捐赠给上博。
明代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
澎湃新闻:翁万戈向波士顿美术馆捐赠183件艺术品引发过一些议论,你怎么看?
翁以钧:我们反对用谣言去猜忌和攻击别人,只能反映出本人水平太低。有些人觉得只能往国内捐赠,不能往国外捐赠,这太狭隘。之所以有这些争论,是因为有些人不了解晚清历史,不了解翁氏家藏历史。翁万戈一生都在做中西文化交流,想让西方人知道中华文化是什么样子。而且在他的理念里,书画藏品最终是要归属博物馆,至于为什么要给波士顿美术馆?他要宣传中国文化,波士顿美术馆是一个很好的落脚点。因为波士顿是西方的一个文化的重镇,聚集了世界各地最多的移民;再有一个特点,它离万戈家近,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就捐了一部分给它。还有一个大多数人不大清楚的情况,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有很多法律上的要求,你把文物捐到中国,也要通过它一系列的法律认证,都不是这么简单的,都要严格的审查。
澎湃新闻:翁万戈先生这些年来向大陆捐赠了哪些文物?历次捐赠您都是参与者,您对此做何评价?
翁以钧:这里边的捐赠故事太多了。
翁同龢纪念馆
1990年,翁万戈就把翁氏祖居捐赠给了故乡常熟,现已开辟为翁同龢纪念馆。
2000年,把翁氏藏书80种共542册捐售给了上海图书馆。当时首选的是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落在上海图书馆。2000年时所有的媒体报刊对这一过程都有过详细报道。我简单的说一下这个过程是怎么样。就是我们国家古籍方面的专家知道这批翁氏藏书,向国务院打报告,希望国家能够用钱把它买来。万戈知道这个情况后说,那没问题,我这些古籍给中国,绝对要回国。这些古籍有一部分是从美国托运,有一部分是他自己随身携带到北京。他随身携带古籍的那个拉杆箱子,今天还在我们住的酒店里头,我夫人现在出差出门拉的箱子,就是当初装着宋版书的那个箱子。
宋刻本《注东坡先生诗》 翁氏家族旧藏,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明 吴彬《勺园祓禊图》局部
2010年,将明代画家吴彬《勺园祓禊图》捐赠给了北大。“勺园”就是北大,北大现在还叫“勺园”。当年这幅图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时,北大图书馆一位姓沈的先生看展览的时候看到这幅画,他就提议北大能不能收藏这幅画。这个信息后来就透露给了万戈,万戈其实早都想到这个事情,万戈知道北大叫“勺园”,“勺园”在北大。而且北大有一个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万戈去北大去了不知多少回了。而且非常让我感动的是,2010年捐画的时候,万戈在北大的老朋友侯仁之那时候已经快100岁了,住在医院里,知道万戈来了,由他女儿推着轮椅、戴着口罩从医院里出来。这边是万戈的女儿翁以思推着轮椅,我一看真是两个老人,两张轮椅在北大图书馆见的面。侯仁之对这幅画也很清楚,他的恩师,著名的历史学家洪业先生曾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购得勺园主人米万钟所绘《勺园修禊图》,现存北大图书馆。侯仁之院士也著有《燕园史话》《记米万钟〈勺园修禊图〉》和《复制米万钟〈勺园修禊图〉略记》等。他知道《勺园祓禊图》今天到了北大了,高兴得不得了,这是捐《勺园祓禊图》的事情。
翁同龢手抄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 翁氏家族旧藏,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2015年12月,又将《翁同龢日记》手稿本及《翁氏文献丛编》手稿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为什么这次捐赠又是上图,万戈跟我是这么说的,他说翁氏文献的研究我们现在不能够太分散,不能跟撒芝麻盐似的,这有两本,那也有两本,这样的话没法研究,索性都搁到上海,所以这个东西就全都落到上海了。
2016年,他把南宋画家梁楷《道君像》捐售给了上海博物馆。
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图》(局部)
清王原祁《杜甫诗意图》轴
2018年,翁万戈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明代画家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和清代画家王原祁《杜甫诗意图轴》。
澎湃新闻:您所了解的翁万戈先生是怎么样的人?
翁以钧:我跟翁万戈接触是两段,一段是1948年他从美国第一次回来,那是我第一次见他,那时我3岁,对事情还没什么概念,但是印象很深,家里来了外国人了,爷爷奶奶也很高兴,这个儿子有10年没见。后来是中美建交后,他回来,以后就经常性往返。我对万戈的看法是什么,他很聪明,在所有的兄弟姐妹中是出类拔萃的,虽然他是美国籍,但是他很懂得中国的规矩,礼貌待人。万戈也很风趣,但是归根结底,他是个爱国者,他对中国的爱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很多事情他都是以中国的利益为最大的利益,我举最小的事情,比如1980年代,他一开始回国,住在北京饭店,第二天晚上服务员来打扫卫生,他上去就给人家教,告诉她怎么叠被子、放枕头。他们夫妇就是恨不得我们什么都尽快达到国际标准,看到中国落后心里就不甘。
翁万戈与摄影师斯坦纳在博物馆(约1950年)
翁万戈百岁时在波士顿
翁氏家族家谱
万戈接受家藏时年仅2岁。为什么翁家其他人不能继承,万戈继承了,这就是翁家的继承关系。由于翁同龢没有子嗣,他二哥翁同爵就将儿子翁曾翰过继给了他。翁曾翰有两个儿子,一个翁安孙,一个翁椿孙,长子翁安孙继承家藏,椿孙没有继承。安孙又没有子嗣,就从翁同龢大哥翁同书那一支血脉里过继我爷爷的哥哥翁之廉给翁安孙,之廉又没儿子,就把我爷爷的第三个儿子翁兴庆,就是万戈(原名翁兴庆)过继给之廉。万戈他也很有意思,他说我在2岁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成了这些巨大家产的继承人。所以他一直都说自己不是收藏家,只是守藏家,他一生都在为家藏而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