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乌兹别克斯坦面积仅占中亚的11%,人口却占中亚的一半?

2020-12-10 07: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环球情报员 环球情报员 收录于话题#中亚洞察4个

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

作者|德克萨斯红狼

责编|Thomas

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另一个为欧洲的列支敦士登),不但自己为内陆国,其邻国也都为内陆国。

▲双重内陆国(紫色),其邻国也都是内陆国

虽然双重内陆国的性质限制了其发展,但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数量却是中亚五国中最多的(约3300万人),约占中亚人口的45%,将近一半。但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土面积却只占有中亚的11%(45万平方千米)。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不但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城市(约250万),而且塔什干所在的费尔干纳盆地,也是整个中亚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中亚各国的面积、人口和人口密度情况

哈萨克斯坦的面积虽然占中亚的68%之多(272万平方千米),但人口却只有1800万,大大落后于乌兹别克斯坦。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乌兹别克斯坦能用那么少的土地养育中亚最多的人口呢?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天际线

一、天选之地

乌兹别克斯坦大约有80%左右的领土为平原。这些平原主要是一望无垠的荒芜沙漠,难以定居。国民主要居住在东部群山环绕的山谷-费尔干纳盆地之中。

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的费尔干纳盆地,是一个长约300公里、宽约70公里,夹在群山之间的三角形谷地。

▲费尔干纳盆地地形图

该处周围是常年积雪的群山,盆地里遍布由积雪融化而成的河流,中亚第一长河-锡尔河也在此汇聚而成。不仅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基本条件,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水源。费尔干纳盆地主体部分正好为乌兹别克斯坦所占有。

乌兹别克斯坦西部,靠近土库曼斯坦的边境还分布着另一条重要河流-阿姆河,是中亚水量最为丰富的河流,阿姆河下游形成一片三角洲,最终流入咸海。

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最大的气候特点就是干旱,因此在有充足水源的地方,往往也就有发展农业文明的基本条件。

▲费尔干纳盆地

农耕定居式文明的出现,使得乌兹别克人能够获得大量且稳定的食物供给,而这往往是促进人口增长的重要条件。

从中亚的地貌上来看,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河中地区)以及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域。与其相比,中亚其他地区则充斥着沙漠、山地和干燥草原,并不利于人口大规模定居。

▲河中地区与费尔干纳盆地位置

河中地区和费尔干纳盆地发展农业的历史也相当悠久。当地灌溉农业与中亚其他地区相比,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发达的水平。

不过,乌兹别克人并不是在这里最早生活的民族。由于中亚民族迁徙频繁、战乱此起彼伏,中亚南部更是多个族群的激烈碰撞之地,鲜有单一民族能在当地长时间占据统治地位。

从公元前五六世纪起,中亚沦为多个异族之手,最终伊斯兰化的突厥人融合了其他民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且在其基础上形成了四个突厥人的“斯坦”国家(除塔吉克斯坦外)。

二、从游牧走向农耕

蒙古人在13世纪崛起后,自然条件甚好的中亚南部迅速沦为他们的牧场。经过长时间共处,当地操波斯语、突厥语的族群逐渐和蒙古人融合,形成了乌兹别克、哈萨克等族群的雏形。15世纪起,乌兹别克民族逐渐形成。

在进入中亚南部之前,乌兹别克人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游牧民族。进入费尔干纳盆地后,他们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费尔干纳盆地和河中地区自古以来便是绿洲荟萃之地,灌溉农业极为发达。

▲乌兹别克斯坦占有费尔干纳盆地的主体部分

随着迁入当地的乌兹别克人越来越多,放牧的草场越来越少,森林也被大量破坏。受此影响,一些善于改变的乌兹别克部落开始学习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从游牧走向定居。到17世纪末,大部分乌兹别克人都已选择农耕作为谋生手段。

▲重建乌兹别克人国家的昔班尼

除了农耕外,河中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当地便有经商的传统,对外开拓进取,从事贸易活动。

乌兹别克人进入河中地区后,也随之养成了经商的风俗。当时,他们遍布中亚及其周边各地。清代时,已有为数不少的乌兹别克人前往新疆经商,并与当地居民通婚定居下来。

16-19世纪期间,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南部确立统治地位后,进一步同化了当地原有居民,逐步从游牧转向农耕定居的民族,并先后建立起以乌兹别克人为主体的希瓦、布哈拉、浩罕三大汗国。

在这三大汗国存续期间,乌兹别克的社会十分繁荣,给人口增长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基础。

▲19世纪末期的乌兹别克人

三、白金之国

19世纪沙皇俄国的大举南侵,迅速兼并了中亚。俄国人在当地推进的工业化,使得中亚地区逐步从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也因此开始向城市和工矿地区集中。

俄国在乌兹别克人居住地确立统治后,积极推行土地国有化。一方面俄国强力剥夺乌兹别克人的农场和牧场,另一方面还实行鼓励移民到中亚的政策。

▲反映沙俄对中亚征服的画作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大批获得人身自由的农民选择来到中亚定居。1871到1917年间,从东欧迁往中亚北部的俄罗斯农民就高达163万余人。

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不但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迅速充实了当地人口。20世纪20年代,苏联在当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水资源改革,使得贫困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好转,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棉花的广为种植,使得乌兹别克斯坦获得了“白金之国”的美誉

中亚地区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灌溉发达、土壤肥沃,适合棉花的生长。当棉花于1884年在乌兹别克斯坦顺利引种后,使得棉花种植业在中亚迅速普及开来。

乌兹别克斯坦不但是苏联境内的主要棉花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农业基地,当地生产的水果、蔬菜也能提供莫斯科等大城市。

▲苏联时期中亚对阿姆河、锡尔河的大规模利用,导致了咸海的干枯

在苏联时期,乌兹别克斯坦的发展资金有三分之二都由苏联中央提供。二战中,大量工业企业和技术工人迁往中亚大后方,乌兹别克斯坦从中获益颇丰。到苏联解体前,乌兹别克斯坦已经有了较为健全的经济体系,冶金、石油天然气、机器制造业等门类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中亚五国中,除了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油气资源分布较少外,其他三国都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相比农业而言,油气带来的经济利益要更高,油气工业区附近也往往集中着大量的人口。

伊斯兰教主张多生多育的传统和苏联推行的“母亲英雄”“光荣母亲”鼓励生育的政策,也对中亚人口增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39年时,苏联国内乌兹别克人总共408万人,到1989年,乌兹别克人已增长至1414万人。

▲乌兹别克斯坦1950年-2008年的人口增长(单位:百万)

四、人口数量超越哈萨克斯坦

其他中亚四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相比,则有着十分显著的发展劣势。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国群山环抱,鲜有能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平原。

▲中亚的地形图

土库曼斯坦的国土80%以上为沙漠,除了人工开凿的卡拉库姆运河和阿姆河两岸外,其他地区难以定居。哈萨克斯坦位于中亚偏北,气候寒冷,宜居的土地较为有限。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其他四国的人口上限。

▲中亚的人口密度图,人口主要集中在费尔干纳盆地和河中地区,均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乌兹别克斯坦尽管拥有更好的自然条件,但哈萨克斯坦土地面积更广,再加上由于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近,因此有大量的俄罗斯族迁入该地,哈萨克斯坦的人口数量在1976年之前,一直是中亚五国中最多的。

▲俄罗斯族一度成为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多的民族

不过,哈萨克斯坦在苏联时期却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导致其人口优势在1976年被乌兹别克斯坦反超。

20世纪初时,哈萨克人大多还处在游牧社会,因此苏联强制推行的“居民定居化”的政策,导致了大量牧民和牲畜非正常死亡。据学者研究,当时哈萨克斯坦可能因此损失了上百万人口。

相比之下,乌兹别克人在此前就已基本完成农耕定居化,因此影响幅度较小。二战后,受到苏联政府的号召,为了巩固对中亚的统治,大量俄罗斯移民前往哈萨克斯坦垦荒定居。苏联的人口迁移政策给中亚带来了大量知识分子群体,促进了当地国民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大量的俄罗斯族移民也一度改变了当地民族结构,俄罗斯族一度成为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第一大民族,占总人口的42%之多。哈萨克斯坦也从一个落后的游牧区逐渐成长为苏联内部重要的粮仓和工业基地。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族为避免迫害也大量出逃,哈萨克斯坦人口增长率在20世纪末不断下降,人口数量甚至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出现负增长。

▲俄罗斯族在1959年占哈萨克斯坦的42%,下降到2014年的21%

1990年,哈萨克斯坦人口约为1645万,然而随着人口的流失,2002年人口数量下降到1488万。到2018年,其人口总数仅恢复到了1828万。

而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在1976年超越哈萨克斯坦后,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高水平,到2018年已经拥有3300万人口,拉大了与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差距。坐实了“中亚人口最多国家”的宝座。

▲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人口数量对比,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增速停滞不前

长期作者|德克萨斯红狼

文史作家|近现代世界政治与历史研究方向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本文系 “网易新闻 •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

签约账号「环球情报员」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原标题:《乌兹别克斯坦面积仅占中亚的11%,为何人口却占中亚的一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