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港大机械工程团队研发崭新流体操控器 创新利用光无损操控微液滴作前沿医疗和工业应用
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团队(左起)博士生李威、王立秋教授和唐欣博士
香港大学(港大)机械工程研究人员研发崭新流体操控技术,利用光束精准遥控各种微液滴,应用于病理测试,可避免与感染性流体直接接触,有利降低一线医务人员在大流行病中测试病毒或细菌的感染风险,以及减少样本在过程中汙染的机会。
团队创新地利用光操控液滴,比传统利用电极、磁力等作为操控手段,更简单方便、精准度更高。在团队研发的光感热电平台上,液滴按光源作分散、融合和移动等不同形式的操控,而且不粘平台表面,不会有任何残留物,可达至无汙染的高水平运作环境。
新技术由港大机械工程系博士生李威、博士后研究员唐欣和王立秋讲座教授共同研发,已在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研发成果极具潜力应用在病理诊断与医学研究、化学合成和药物研发等方面。
团队展示如何以光控液滴
王立秋教授指出,新技术适合应用于血液检测,可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将来只要一小滴血,便可作不同的病理测试,不需再抽取一管管的血液,兼具环保减塑效益。
王教授解释:「检测传染性疾病有很高的风险。例如,伊波拉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样本可轻易渗入皮肤并感染医务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医务人员需将患者的採样细胞破碎,然后过滤并提取病毒的遗传物质以进行确诊,此一系列操作都以液体作为媒介。与固体不同,液体粘在各种表面上会留下大量的残留物,器皿和操作工具容易被传染性液体汙染。这些医疗废物具有极高危险性,如果废物处理不当,会造成更多潜在感染危险。」
据估计,全球每年消耗约200亿美元用于盛载这些液体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然后再耗费约100亿美元处理之后产生的有害医疗废料。据世卫组织报道,医护人员被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要比普通人高21到32倍,近14%的COVID-19病例也是医务工作者。
利用新型的流体操控器,医务人员可以透过光束以非接触方式远程执行流体操作,流体操控器上不会残留任何流体,从而降低感染和致病微生物泄露的风险,大大增强测试过程的安全性,减少生物毒性废物的産生。新型流体操控器的成本只有现有産品价格的大约百分之一,且便于携带,尤其适合在偏远地区进行现场诊断。
新型的流体操控器的平台由两层薄膜组成,厚度只有小于两毫米,轻便易携,物料无毒。
上图展示一个乙醇液滴在光电微流控平台上被一束镭射分裂。
下图展示一个有液滴轮的小车在一束光的驱动下搬运固体货物。
「上层的纳米结构表面,类似于自然界中的防水荷叶,水滴在荷叶表面迅速滑落而不留下一丝痕迹。所有类型的流体样本,包括血液,唾液,汗液,尿液,酒精,硅油等都被悬浮在纳米结构之上,像弹珠一样在表面上轻易滚动,没有任何残留物。在不粘涂层之下,是一层创新的光敏材料,光照下产生力场以操纵流体的运动,像看不见的手,移动,分裂、分配流体,把不同的液滴融合等。」王教授解释说。
新型的流体操控器适用于不同的液体,包括目前技术难以操控如硅油等表面张力极低的液滴;以及浓稠液滴,可操控液滴的蛋白质载量大幅提升4000倍,尤其适合于前沿基因和蛋白质组学方面的应用和研究,目前无技术能及。
可操控的液滴大至1,000微升,小至0.001微升(1 纳升),后者相当于一隻蚊子一次吸取的血液量的五千分之一,相比现有电控技术只可做到1微升,要细1000倍。新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能精准地把载有不同药物分子作不同组合。工业应用上,把原料分子放在微液滴内,化学反应可以均匀精准进行,合成新型纳米材料用于化妆品和精细化工等行业。应用于生物科技研究,用于DNA分析和蛋白质组学,免疫检测,单细胞的生长研究,还可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用于病毒检测,基因测序,肿瘤细胞筛查,追踪细胞衰老:同时跟踪数千个单个细胞数代,直到它们死亡。
接下来,研究团队期望将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药物发现和单细胞分析等不同领域。团队计划把操控器结合人工智能(AI)系统,打造全自动化的流体操作器,自动执行病理诊断和药物合成等任务。未来的基因编辑实验,可能只需要按一个按键即可完成,不再需要塑料移液管和培养板等辅助器具。
刊登于《科学进展》论文: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8/eabc1693
发布会简介投影片请按此。
短片介绍新流体操控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