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6岁了,上海内环君生日快乐

2020-12-07 21: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6岁啦

26岁对于“九零后”来说,预示着正在向而立之年逐步迈进。

26年前,一种崭新的城市道路模式横空出世,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城市的形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上海人的出行方式开始从平面向立体化延伸。

上海内环高架路,俗称“上海内环线”,市民们一般都简称“内环”。它不仅是上海最早建设的城市快速高架道路,也是全国第一个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的市政交通工程项目,素有“中国高架第一环”之称。

2004年拍摄。内环高架与轨道交通并行

图片摄影 | 杨焕敏

01

内环线高架浦西段是在中山环路基础上辟筑改建而成。20世纪20年代,上海特别市政府所辖区域,被租界横亘其间。民国16年(1927年)11月,经市政会议决定辟筑环租界半周的道路,南起龙华,北达交通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命名为中山路(今龙华西路、中山西路、中山南二路及中山北路部分路段)。民国19年(1930年)5月竣工通车,长13公里,宽27米,车行道宽7.5米,煤渣路面。

1928年3月27日《民国日报》关于中山路开工的报道

抗战胜利后,将黄浦滩路、南黄浦滩路和里马路改名为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路、中山南路。至此,中山路从南、西、北三面环绕市区边缘,形成环路雏形。由于时局暂稳,经济稍有复苏,车辆增多,上海市中心道路开始拥挤阻塞。

“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根据国外“特大城市没有一个时速100公里的高速道路,就将陷于瘫痪”的观点,结合上海建成区缺少全线贯通的道路和路宽普遍较窄的情况,在民国36年(1947年)编制的《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草案报告书(第二稿)》中规划了主干路,并建议干路经过市区的路段采用高架道路。

民国37年(1948年)6月编制的《上海市建成区干路系统计划》提出,高架道路由总宽度为23米的电气铁道和汽车道组成,其中汽车道为7.32米,车辆时速为90~100公里。在建成区内规划了两条高架道路:(1)周家嘴路—武进路—天目路—长安路,过苏州河沿康定路—长宁路至中山西路。(2)沪太路(新村路口起)—和田路—西藏路—三官堂路(今西藏南路)至黄浦江江边码头。这是上海市高速干道及高架道路规划的雏形。

1958年,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决定以中山南路、中山南一路、中山西路和中山北路为基础,连接拓宽为中山环路,使之成为环绕中心城区的交通干道,以加强市区与近郊城镇的连结。自大木桥路至逸仙路大八辻(今大柏树),全长21公里,路幅大多宽35米,机动车道宽19.7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两侧非机动车道各宽4.5米,沥青表面处理,1960年11月竣工。直至1987年底,中山南路的多稼路至新肇周路段辟通后,方实现中山环路的全线贯通。

02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的城市形态和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1958年10月,上海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编制《上海市高速干道系统规划》,绘制《1958年上海市高速干道布局示意图》。该规划在市内采用环形层放射式路网。包括内环、中环、外环和10条放射线的高速干道系统,其中内环、中环和浦东的一条线路建议为高架道路。

1958年,上海市高速干道布局示意图中的“内环线”

1985年市中心城高架汽车专用道规划方案示意图

20世纪80代初,改革开放处于启动阶段。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矛盾之一,并引起了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当时上海车流量迅速增长,市中心道路堵塞严重。1983年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曾规划过西藏路高架道路方案。此后,规划部门在成都路规划中,考虑到共和新路过铁路旱桥和过苏州河的桥梁相距很近,规划用高架连成一体,并跨过中心区繁华地段,以解决南北交通问题。

市规划院根据副市长阮崇武“关于疏解中心区交通,在中山环路上建造高架道路”的指示,于1985年1月编制完成《中山路(大柏树—漕溪路)高架汽车专用道规划方案》,作为逸仙路—中山环路—沪闵路快速干道的一部分,报送市人民政府。在此基础上,1985年8月由市规划院编制了《上海市中心城高架汽车专用道系统初步方案》,绘制了《1985年上海市中心城高架汽车专用道规划方案示意图》。

1988年初,又对中山北路段作了预先可行性研究。1990年12月,上海市建委原则批准了内环线高架道路规划方案。在研究、规划、调整过程中,南北高架和延安路高架建设规划也先后被提出,这就形成了“申”字型城市快速路蓝图。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中山环路列入了上海市“七五”道路交通建设计划。

1992年10月,市交通工程科学研究所在600平方公里的上海市区上空开展一次航空遥感交通调查。通过对市区的早晨、上午、下午三个交通高峰时段的摄影及晚高峰红外线扫描,结合地面计算机数据分析和专业实地调查,再运用城市交通流量理论对上海市区道路进行整体性定量描述,从中分析造成市区交通阻塞的主要原因。

相关信息很快被汇聚和分析。(一)上海城市道路占整个城市面积比例约3.56%。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纽约城市道路面积超过上海几十倍,高峰时刻也难免发生车辆阻塞现象,何况上海?(二)城市车辆数急剧增加。据1993年统计,上海拥有机动车35万辆、非机动车700万辆。形象地说,把两种车辆接成一条长龙,它的长度超过上海道路总长的十倍!(三)单一平面道路多、混合交通严重。据测,当年上海市区1400公里道路上,能做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基本分离的仅100余公里,比例不足7%。

内环线高架道路匝道布置设计方案

内环线高架道路横断面设计图

内环线高架工程全景示意图

1991年2月,内环线建设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后即获批准。内环线工程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上海市城建设计院、天津市市政工程勘察设计院、同济大学、上海城建学院等单位设计。1991年5月开始初步设计,8月制定工程标书,至1992年初,设计工作基本完成。

1992年9月25日,内环线高架一期工程在中山北路武宁路口打下第一桩。

03

内环线工程总投资45亿元,涉及11个区数百万人口,60条道路交叉口、拆迁居民住宅七千余户、搬迁工厂企业603家,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搬迁。指挥部不足105人,平均年龄30多岁。内环线工程是世界银行货款项目,全部工作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

因为工期十分紧迫,只能采取交叉工作方式,边设计、边动迁、边审批、边招标、边施工,许多工作先做在前头,争取主动。一些项目按正规程序需要半年时间,但是经过全体设计施工团队的奋战,结果仅仅用一两个月就完成了。

根据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城市状况,市政工程用老一套方法显然已经很不符合形势了,因此,在工程实施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譬如采取市和区两级分工的办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改变过去仅靠国家拨款的惯例,采取资金自筹自借自还的方式,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采用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工程监理的办法,扩大工程质量检测范围,提高整个工程安全和质量。

建设中的内环线高架(武宁路口)

图片摄影 | 陆杰

建设中的内环线高架(苏州河三湾一弄段)

图片摄影 | 陆杰

建设中的内环线高架(共和新路立交段)

图片摄影 | 陆杰

1993年年底完工通车的内环线高架一期工程(兰田路岚皋路段)

图片摄影 | 陆杰

内环线工程作为上海“八五”期间实施的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全长47.7公里,其中浦西段是自南浦大桥经中山环路、走马塘、黄兴路,至杨浦大桥全长29.2公里的高架道路(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内环高架)。

内环高架浦西段长29126米(不包括2座大桥),标准路段宽18米,设计车速每小时80公里。高架道路的墩柱设在地面道路中央6米宽的分隔带内,高架道路与地面道路间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5米。

内环高架道路总宽度18米的横断面布置:双向来回各2车道共4车道,其间设0.5米宽的分隔带,两侧设各宽0.5米的防撞栏杆。全线设连通高架与地面道路的上、下匝道共35条,每条宽7米,单向通行,匝道的设计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在鲁班路、漕溪路、延安西路及共和新路交叉口建有4座互通式或半互通式的立交桥。高架道路通过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把浦东、浦西的交通连为一体,对市中心地区交通起到“保护壳”的作用。

1993年12月20日,内环高架一期工程完工。

1994年5月完成全部高架道路的桩基施工;7月完成高架道路的承台、立柱及盖梁施工;9月高架路全部架设完毕,内环线贯通;11月土建、监控、照明等配套项目基本建成。

1994年12月7日,中山西路漕溪路立交桥上,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这里隆重举行上海内环线工程全线建成通车典礼,上海人终于圆了高架梦。

1994年12月7日,即将举办内环线高架通车典礼的漕溪路立交现场(华亭宾馆俯拍视角)

图片摄影 | 陆杰

1994年12月7日,内环线高架通车典礼现场

图片摄影 | 陆杰

1994年12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及四版报道上海内环高架路全线通车的消息

1994年年底发行的内环线高架通车纪念首日封

全线通车后不久航拍的内环线高架漕溪路立交

图片摄影 | 陆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航拍的内环线高架鲁班路立交

图片摄影 | 陆杰

上海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经济、政治历史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道路格局。架设高架道路,以提高路网容量,补充城市中心区规划路网的不足,建立一个快速交通的体系,提高路网交通的效率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内环线高架建成后,对缓解20世纪90年代上海城市交通的拥堵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它也无愧于“上海一号工程”和“上海城市之天骄”的称号。

据1995年4月观测,中山北路和中山西路的高架部分,一昼夜流量均达到双向5万辆以上,虽然流量很大,但高峰时车速仍在每小时60公里以上。据1995年5月观测,在全市机动车拥有量比1994年增加16%的条件下,中心城区10个主要交叉口的总流量仍比内环路未通车前的1994年下降了12%。据1995年道路流量调查,内环线疏解了市中心干道流量的20%,其中徐汇、卢湾、静安、普陀等区,分别为33%、30%、24%和24%。

2014年拍摄。内环高架、沪闵路高架及漕溪路立交

图片摄影 | 郑宪章

有人说,一座大都市如果没有宽敞的通衢大道,就像人们没有血管,高架内环线犹如一根大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城市各个角落,整个肌体就会充满活力。

现今,上海的城市道路交通形态已经更丰富了,高架道路网也更为密集。但已近而立之年的“内环君”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里程碑意义无可替代。END

参考

《上海通志》《上海市人民政府志》《上海城市规划志》《上海市政工程志》等

葛颂茂:《高架内环 上海城市之天骄 大上海一号工程巡礼》

“申知沪志”小组 诚意奉献

文内相关图片版权为摄影者所有

原标题:《26岁了!内环君生日快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