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守江必守淮”,淮河流域在古代战争中意味着什么?

2020-12-07 18: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拙笔旧人 国家人文历史

本 文 约 381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min

渡江往事

1949年4月的扬子江畔,春意稍浓,但天空里已经隐隐蕴着薄云。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知道,这是梅雨季节即将到来的征兆。而这一段时间的江上殊不平静,连日来炮声隆隆、舰艇如梭,一场大仗即将打响。

果不其然,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晚,攻占国民政府所在地——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得知这一喜讯的毛泽东欢欣鼓舞,提笔写下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与南京城几乎同时解放的,还有长江沿岸的上海、安庆、武汉等城市。这场“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着国民党的统治逐渐走向末路,也为解放军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重要条件。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然而,就在大约半年前,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对峙的前线还在商丘、蚌埠、徐州、淮阴一带。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之后,解放军连续取得碾庄、双堆集和陈官庄等战役的胜利,消灭及改编国民党精锐部队55万余人,国民党残余势力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撤往江南,解放军占领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

淮海战役示意图

淮海战役失利以后,蒋介石试图凭借长江天险,与共产党划江而治。然而“保全半壁江山”的美梦在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之后,轰然破灭。

古人常说,“守江必守淮”,南京城的陷落,似乎在江北之地尽失之后就已经注定。然而细论起来,许多人不免疑虑,万里长江难道就无险可守吗,守淮对于守江又为何如此重要?

守江何难

要明白长江何以难守,我们必须先对这条中国最长的河流有所了解。

长江西起青藏高原,过湖北宜昌之后,水势逐渐平缓。人们一般以此为界,将宜昌以西称为长江上游,以东是为中、下游。这一段水道,除雨季之外,平均宽度在1000-2000米之间,最宽处可达10余千米。然而,江面虽然宽阔,却几乎终年风疏浪浅,水流不急,因此极易横渡。

长江流域及主要支流示意图

自宜昌至长江口,全长1771千米,可以渡江的地方极多,易攻难守。假使南北两军对峙,北军自上游或下游越江而过,很容易对南军形成夹击之势,这样离取胜也就不远了。以南京为例,在它周围有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座城市,在其上游则有西边的门户——安庆。一旦安庆失守,敌军顺江而下,便可直逼南京城;而一旦苏、锡、常、镇几城失守,敌军形成包围之势,南京城则立刻会陷入坐困的境地,任人鱼肉。

由此来看,据长江而守在战术上很难实现,而从战略角度来看,以长江作为南北对峙的前线,同样是下下之策。

一来,南方的城市得以立足发展,依靠的主要是太湖平原丰饶多产的各类资源。因此才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然而,一旦长江成为前线,即使敌军无法越过长江,迫于军事上的骚扰和重压,百姓必然逃往别地,苏湖地区无粮可收,无兵可征。而北方政权却能将广阔肥沃的黄淮平原纳为腹地,吸收中原地区的人口充当徭役。此消彼长之下,南方政权离覆灭也就不远了。

二来,江南地区地理屏障极多,各地理小单元之间沟通十分不便,而长江则是区域之间往来沟通的天然快速通道。一旦北军迫近长江,很容易切断江南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各个击破。

一言以要之,守长江之所以困难,主要在于缺乏战略纵深。看似天险的长江,其实处处都是漏洞。以长江本身作为防线是不行的,那么必须向北去找战略纵深。此时,“守淮”的重要意义也就彰显出来。

守淮何意

“守江必守淮”这句话,是以南方政权的立场,讨论守淮对于抵御北军的意义。不过,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古人所说的“守淮”,并不是指把守淮河,而是守住江淮间的南北通道。

秦岭-淮河沿线,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也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所在。淮河以南地区,受充沛的雨水补给,形成了一个由复杂水系构成的区域。与北方的半湿润地区物产风貌都有差别。这个区域,在战术上是一个巨大的减速带,战略则是一个过滤网。

南北朝时期,南朝可以利用淮河和泗水等体系,形成便利的水上交通线,运送粮草、补给,持久作战。同时,密布的水网,也会成为限制北方骑兵优势的利器。如果北军选择对两淮地区的据点逐个击破,必然会陷入消耗战中,无力支撑。而如果绕过这些据点,直插江南,自己的主攻方向必然会暴露,同时还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

此时长江的优势反而发挥出来,一来北方大军不可能在没有大量准备的情况下渡过长江,二来难以在守军有着万全准备的情况下冲破防线,更难以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在江南立稳脚跟。江南地区大可高枕无忧。

淮河流域在中国的位置

而如果淮北守不住,就只能沿淮河控制淮南一地。如果淮南也告失守,到了需要退到在长江沿岸设防的时候,意味着南京和杭州要直面敌方的攻势,南朝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

反过来看,如果南方政权有北进的野心,守淮便是守住了自己前进的大本营。借由淮河地区徐州、蚌埠等据点,往北可以进军山东威胁京津,向西可以进入河南威胁洛阳问鼎中原。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基本就是采取这个思路,先出兵河南、山西剪除元军羽翼,再从山东直扑京津。最终元军只得弃国而去,退守漠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北伐成功的案例。

何以守淮

尽管两淮地区如此重要,自古以来,南方军队都很难构筑贯穿整个区域的防线。实际上,这样一条防线既无法建立,也没有必要建立。守淮,也存在着轻重缓急之分。只要把守住几处重要的据点,便可形成勾连之势,抵挡北军的攻势。其中,襄阳、合肥、淮阴(淮安)三城又是重中之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南北方联系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三条:

东线主要借助淮扬运河,由徐州南下,经淮泗口入邗沟,过淮阴、高邮,经广陵渡(长江古渡口,位于今扬州市)过长江;

中线自开封延鸿沟南下,过淮阳,沿着颖水进入淮河,再经淝水,过寿春、合肥,经巢淝运河入巢湖,从濡须口入长江;

西线则是从洛阳南下,途中经过叶城、南阳,再从襄阳入汉江,顺流而下,至汉口入长江。

这三条线路都有水路之便可借,在战争打响之后,可供人马、粮草、辎重通过。因此,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三条南北通道

以西线为例,南阳以北的伏牛山山形并不连贯,有许多可供大军通过的通道,不便把守。因此,襄阳和随州、枣阳一代的平原走廊便成为南北两军针锋相对的焦点。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这样评价襄阳:“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lǚ)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无不想将襄阳占为己有。宋朝末年,这里再次发生著名的“襄阳之战”。据史书记载,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古大将阿术进攻襄阳,随后经过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最终因为孤立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攻破襄阳城后,蒙元大军一路沿长江而下,另一路军队自淮南应援,直取南宋腹地,宋人就此陷入元军的股掌之中,不久国灭。在小说《神雕侠侣》中,巨侠郭靖驻守襄阳城20余年,最终城破身死,只留下一句脍炙人口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设若襄阳城不破,南宋也不会如此迅速地灭亡。

再看中线,如果北方军队不想走襄阳、汉水方向,也可以选择沿大别山北麓向东南方向进军,或者直接从淮西地区直接向南。如果选择走这条路线,那么地理位置上位于江淮平原正中,辐射范围极广,又扼住巢淝水运的合肥便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根据地。

公元378年,前秦苻坚挑起与东晋朝廷的战事,先取了襄阳。公元383年,前秦与晋军决战于淝水(今安徽寿县)。这场著名的战役之中,晋军以八万军力,在谢玄、谢安、谢石等人的率领之下,通过主动出击,切断战场的方式,几乎全歼由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以少胜多,晋军乘胜北伐,收复黄河以南的故土。可见守住合肥一带作为支点,退可切断北军南进的路线,进可向北攻城略地,占据中原。反之,北军便可一面固守合肥,一面兵压长江,对江左之地形成威胁。

淮安至扬州的东线同样是一直以来南北交通的干线,尤其是在京杭大运河修通之后。这一条线上,分列着淮阴,高邮和扬州三城,层层防卫。北军想要渡过长江,必须首先攻下淮阴,再沿运河南下,占领扬州城,之后方可进逼南京、杭州,其中难度不可谓不大。不过,历史上扬州也并非固若金汤。明末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攻破由史可法驻守的扬州城,其后更是发生“扬州十日”惨案。

千古刀戈

纵观整个历史,凡是能够守淮的南方政权,往往能够偏安长久,甚至北上逐鹿中原;而守江的政权却难以长期支撑,大多数都走到了穷途末路,一旦北方军队重兵集结,渡江而来,便都兵败如山倒,倏忽而亡。因此有人说:在东晋之后兴起于江南的政权,他们的兴亡,大约都是以淮南和淮北的存亡为关键(“继东晋而起者,其时之盛衰,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南直方舆纪要序》)。

近代以来,长江天堑在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时期,两度成为南方政权赖以寄托的救命稻草,又两次失败。划江而治既成为黄粱一梦,守淮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刀戈已止,烽烟消尽,江南江北两地合为一家,中华民族的共同血脉穿越这条流淌了悠久岁月的河流,将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连接在一起。

正是“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参考文献:

李建国:《淮海战役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END

者丨拙笔旧人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古月

排版 | 李媛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果粒历史”限时特惠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享89元/年会员续费

168元/年新会员优购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原标题:《为什么“守江必守淮”?淮河流域在古代战争中意味着什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