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1岁于漪谈美育:教育整天处在焦虑中,那怎么行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 图:网络
转载编辑 | 田艺苗的田
文丨郭泉真 编丨Bubble
我为什么对美育“非常自觉”你打电话给我,我为什么马上就很高兴地接纳呢,因为一直在思考这个。我三十几岁被关注,报道确实很多,一般都聚焦在学科、班主任。近一二十年,我德育做得很多。
人缺德就完了,针对“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我提出“立民族精神之根,树爱国主义之魂”。我们培养的不是机器,教育是育人,分不代表人。不管什么考卷,考不出人的综合素质。
人最后在社会发挥多大作用,归根到底跟综合素质非常有关。我早年被关注,就因为总觉得教育不是无情物,一定对孩子要满腔热情满腔爱,所以上课一大特点就是充满激情。
基础教育阶段,孩子变化很大,我一直认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打得宽一点,以后可样样发展。前两篇写的老先生、黄豆豆,搞的是艺术,我搞教育,不一样,但探索教育的美、追求教育的美,是我整个教学里头非常自觉的一个思路。为什么“非常自觉”?
我学教育,受蔡元培先生影响。当时中国没自己固定的宗教,他以美育代宗教。人没信仰不行,一定要追求一样东西。他认为,美育的目的是陶冶活泼敏锐的性灵,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
我读后就觉得非常重要,美育是和智育、德育结合在一起,培养美好情操、健康人格的。我就想到王国维。他最早从西方引进美育,认为美育是培养“完整的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说智力的理想是真,意志的理想是善,情操的理想是美,把教育和真善美联系起来。
教育的事业是理想的事业,没有理想不要谈教育,我们从事的就是真善美。科学求真,离开了真,就虚假,虚假就丑恶。东施效颦不美,因为假,美一定是真的。还有善,我们中国讲“上善若水”,善是情操里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人性里头最最好的因子。善一定跟美联系在一起。东方文化思想如此,西方最早提出美学的学者,也说从自然的人到理想的人,桥梁就是美育。歌德、托尔斯泰都对美有很多论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也都讲美育重要,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尤其是心灵深处”。
美本身就是生活。我们中国讲大千世界,大美无言,美是无处不在的。大自然美,社会上许多高尚的人、高尚的思想,朴素的、很深厚的人际关系,英雄的家国情结,也都是美。每位孩子、成人,都拥有丰富的美,也追求生活的美好。爱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好是人们共同的目的。所以在教育中,美非常重要。
我追求的还一定是脚踏实地。多元文化,知识爆炸,人们自然而然地焦虑,家长焦虑、学生焦虑、老师焦虑、校长焦虑。教育本来是追求真善美的事情,社会要发展,一定要靠教育培养人。教育把人的个体发展跟人类整体命运结合起来,个体发展好了,国家、民族的整体命运才能长足进步。如果教育整天处在焦虑中,那怎么行。
我们现在有种精神层面的常态:教育就是吃苦,就是痛苦,死命地挣扎。你现在要吃苦啊,才能创造美好生活。这实际是种误解。教育并不是现在吃苦,而是现在就要追求美好,让孩子精神放松,而不芒刺在背。教育当然要学习知识,记忆、理解,有一定练习,但苦中是有乐的。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美好的过程。这里头,就一定要渗透美育。娃娃接受教育,不该“人生识字忧患始”,一定乐是陪伴的,引导他追求美好,否则丢了“完整的人”。
情操陶冶非常重要,不能全在功利上。世上从来有有用之用,有无用之用,求知大量是前者。但有用之用离开了孩子的愉悦,离开了美的熏陶,真的是痛苦不堪的。一定要让孩子有愉悦感,觉得哎呀我今天怎么会懂了这个,这就好了呀,他就不以为苦了呀。
讲我教学艺术的很多,但为什么我会这样,就因为有这么一个思想。
怎样用好“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具体怎么做?带领孩子从美好的事物当中寻找美,来愉悦身心。美好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大美无言。
兰亭在那个地方很美,但没有王羲之去,就没有人的感受、人的认知。柳宗元讲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我的学生都知道,我教他们,一定会引罗丹一句话:“对于人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学科里头也一样,多少年来认识的积累、思想的结晶,美不胜收。带孩子去发现这些,不断满足他们的好奇感。
你看我这篇文章标题,《课要追求“三动”的境界》。动听,学生沉浸在语言美的氛围中,遨游在母语丰富美感里,感到快乐,产生兴趣。动情,追求美好理想的感情是高格调的情感,教师“披文以入情”,学生产生托尔斯泰说的“感情的传染”,就会升腾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动心,黑格尔在《美学》说“构成心灵的最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正是思考”,不会思考的大脑一片荒芜、没有美感,善于思考的大脑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学数理化是很累的。
马克思讲过,一般的抽象符号,背后是大量具象的东西在支持。但孩子、小娃娃,具象的东西较少。我就有个想法,其实是幼稚啊,当时30多岁,就想前一堂是数理化,逻辑思维,非常紧张,下一堂我上语文就多用具象给脑子换频道,实际就是以美来支撑。教语文,文字本身就美。教《最后一课》,我说过,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真正是世上最美的语言,情感、精神、语言之丰富,文化内涵之灿烂,情意表达之细致、细微、细腻,令人叫绝。
小学一年级课本打开来,简直好像走到画廊里头,看到的是一幅幅画。山啊水啊,笑,两道眉毛扬起来,哭,两个大眼睛。鸟鸣叫,哎哟一个嘴巴张大口。汉字,双脑文字,独具美感。它的内在结构和体态,有的非常飘逸,有的矗立不动。要把这种美的感觉教进去。
汉字是历史的眼睛,我教语文,教的是历史风云、世态人情。通过会说话的汉字,你就给它以美感。哪怕小孩子写错字,也不要什么给我抄十遍,这个最蹩脚了,老师怎么可以这个样子。孩子“染”字总写错,加一点,九变成药丸的丸。我说哎呀真是奇怪了,染坊不染颜色啦?生产药丸啦?为什么是九,各种各样颜色呀,多啊。他马上就记得。其实是激发了一种美感。
我们教各式各样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是一种人性的展示,人生轨迹的一种表露。这里头一定充满了真善美,鄙薄假恶丑,所以一定要用美育的眼光来讲。你看两篇课文。
一是《驿路梨花》,我教,首先要教出一种诗情画意,教学用语要斟酌。(惊叹语气)“山,好大的山呵!”异峰突起,还原生活的场景,吸引学生一道去“看”。如果你说,记住,这里交代故事地点,最多就是一个知识性。只是有用之用。我也在告诉他地点,但是用美育的角度,通过文字想像画面:梨花飘落到身上,月光、晚风,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用诗情画意把他带进去。小孩好玩啊,我们一道去找啊,教学就有愉悦感,不是概念,不会苦。讲到小姑娘从梨树丛中闪出,我就让孩子们做手势,什么叫闪出?老师想不出来啊。学生做各种手势。我点评说,闪字人前有门,前头一定有遮蔽的东西才叫闪,让人大吃一惊。这个闪字就活了。一路悬念迭起,小孩一点都不苦啦。而在这过程中,其实德育就进去了,我们爱祖国的山河。
二是王愿坚的《七根火柴》,讲到那只举起来的手,我开始也想提问:这是怎样的语言描写?但总觉得这样问苍白无力,不行,要用激动人心的话,问题要直指人心。我说无名战士留给人间最后的话语是什么?留给人间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小孩一下就注意了。
我抓住文中这个艺术镜头,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都是湿漉漉的,眼前都是模糊的,但指向正北方向的手又是清晰的,这不是矛盾么?我就讲了,模糊表现无限悲痛,为什么又清晰呢,高举的手指着长征的方向,好像再加一个特写镜头,舞台上的灯慢慢暗下去,所有光集中在手上,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亡留给自己,交织起来写,整个草地在哭泣,为伟大的英雄品质唱哀歌,唱赞歌。
课堂是有文化的,课堂的文化是要有魂的。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有故事主题,还有精神主题,就是魂。我们用美育加上特写的一个镜头后,小孩脑子里,马上就联想到舞台上的灯光暗了。这个镜头就不仅仅是在课文里,在草地上,也慢慢移植到孩子心中。这种文化的精神的魂的散发,很久远的。我上课常用戏剧、美术等艺术手法解读文本,使文中精神凸显出来。我挺高兴的,就是孩子觉得两节课一下就过去了,兴致很浓。我们就是要教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教我们的革命文化,你用美育的角度切进去,孩子觉得是种享受。对德育的支撑,对情操的陶冶,比单纯知识更有意义。
为什么钱学森要学音乐?以色列学者研究,一个人的成功20%是智商,40%是情商,40%是灵商。灵商是什么?直觉,创造,想像的海阔天空。这是什么,美育呀。
逻辑也一样,有逻辑之美。蔡元培先生说幼儿园舞蹈、音乐、手工要进行美育,就是计算、说话也可起美育作用。教说明文、记叙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是在花园里上课的。
教《核舟记》,我首先去城隍庙买枣核。学生没见过,啊,那么小!一人发一张图画纸,文中写几个窗几个人,全画出来。是在读书吧?当然是在读书。学习有各种方法,我激发他的兴趣,激发好奇心,兴趣、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画完我们就讲了,织锦成文,刻工是天下一绝,写出来也了不起。这样一比照,要说明的问题全出来了,学生就有体会了。
教学力戒“失魂落魄”“魂不附体”为了把这个课上好,首先,教师要进入文本,感受里头真的价值。人类创造文明,很艰辛,能传下来的思想结晶,一定伴随着真善美。哪怕是文言文,它的德育智育美育价值,都该十分清楚。三者不是一加一加一,是融合的整体。
备课真得自己先做学生,不好好做学生,没办法做先生。要能很好体会到,哪些地方最能动孩子心,就看得深,识得真。就如看清明上河图,桥那个地方是最精彩的,为什么?一定要自己有独特体会,不是参考书,不是网上下载人家怎么上的。
一定要有自己的审美观念。文章绝对不只是文字排列组合,背后是人的生命、思想轨迹。读文章是读人、读历史、读现状,读思想的起伏,或是涟漪,小小的,或是大海一样的波涛。教师自己没审美体验,抓不到文章的魂,上课就会失魂落魄、魂不附体。
我说的教课“三动”,就教师来讲,应有才、思、情、趣。缺才就平庸,挖不到文章最最深的地方。缺思就肤浅,把自然的人培养为理性的人,当然要思考。所有的思,情是根,缺情就苗叶枯槁,讲课没血肉。最后是趣,哪怕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也还是孩子,教学缺了趣就笨拙、干巴,就不行。
四者是综合体,课堂是多功能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的教跟电脑的教,绝对不一样。情孕其中,可以创造愉悦气氛。师生是互相帮助的共同体,这种氛围是完整的美,一堂课下来应该值得咀嚼,是师生共同写的优美的散文。教师要有语言功底,不能味同嚼蜡。同时,要和学生平等相对,伙伴式学习,相信他、悦纳他、兼容他。每位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完整体。你以为他幼稚,在那个年龄阶段他就是成熟的、完整的。人总有优点和不足,教育就是把孩子看不见的潜力开发出来,而美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口。因为它愉目悦耳,孩子听得进啊,小孩子最讨厌说教。
培养孩子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情动”的过程,“情动而辞发”。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智力,而且要调动他的感情,润色他的情操。我们讲的情感、情操、情愫,绝对不只是情绪。情绪是低级的,我们讲的是审美的价值观,是精神高品位,因此一定伴随着思考,伴随着求真。
通过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不断交融,形成自己的见识,从自然人达到理性人。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从情动的过程,到思考的过程,最后到形成识见的过程。他慢慢能独立思考,从碎片化、线性的,到多维的、立体的,综合素质高。这才是尽到了责任,是完整的培养。教育的魅力,就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开始懂得道理,体验到,分辨出。
苏霍姆林斯基讲:为什么要重视美育?就是要让孩子一直和美好的东西打交道,这样他看到丑恶的东西就不能容忍了,所以我们的教育规律之一,就是用美好的东西把邪恶、丑恶的东西挤跑。我觉得他讲得非常生动。我教《雨中登泰山》,我哪里是教课啊,我是跟学生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去登。我们中国的景点一定有文化的铺垫,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有讲不完的文化的故事,有各种各样的美。教师要有点情趣,比如学点艺术。你自己看一幅山水画看进去了,就很开心,上课上进去,大家忘我,就不苦了。如果什么爱好都没有,怎样营造温暖宽松的环境呢?
教师要海纳百川。比如一名平常一声不吭的男学生,喜欢集邮,对色彩的敏感令人惊异,这种潜能真的好得不得了。美育不仅是课内,要全面关心。学生这些爱好,我都非常支持,有好邮票送给他。
人会移情的。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是最高目标,促成学生自我开发、自信,及时呵护激励引导。一位孩子有美的爱好,他不容易坏的。美是纯洁心灵。真的不能太功利了,孩子没有生活。
过去我每周六下午,一定带学生们出去,公园、灯会、虹口公园菊花展,回来以后孩子的感受就很丰富。中秋节月亮晚会,全是同学自己搞,抢着出节目,初中孩子可以写出上万字剧本。
他就追求美啊,你说多好啊!教育和生活本身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局限在学校里头的文化学习、学科学习,那就太窄了!教育有广阔天地,无处不教育。生活就那么丰满啊,美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拥有非常丰富的美的资源,也向往美。我们的教育和生活一定要探索美好,让美育纯净心灵,陶冶性情,使人格逐步完善健康,这是我们教育的责任。什么叫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始终让他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就不芒刺在背。不要焦虑,现在就在美好,就在求知。缺掉了美育,是精神的残缺,不可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肢体上残缺有义肢,精神上残缺,是没有义肢来支撑的。
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充分发展,把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很多科学大家都那么爱音乐,爱美术。我是相信除了智商、情商,还有灵商的。
请想想哪些现象其实是缺乏美育其实美育在不少地方还很薄弱,甚至非常缺失。搞艺术的人,有的也只盯着技术。美育本身不完全是技能技巧,搞美育的人不能忘掉美是干什么的。一个人对美有追求,自然美、人格美,这个人不会坏的。
这种“育”真的是春风化雨,熏陶感染,润物无声。太功利了,人的修养就会糟糕到简直不可想象。疫情很厉害,据说还有人卖假口罩?如果这样,还有什么情操可言。
应该让孩子,包括家长,一定不能功利。我非常反对一切都讲实用,没有终极价值。在西方,尼采讲上帝死了,没有终极价值,以什么来代替呢,有的以功利来代替。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以寻求它最大效益化为基础。这个是很糟糕的,终极目标没有了。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操、有文化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没有美育,因此高铁上要霸座啊。高铁那么先进,霸座却那么落后,没有美啊,他不知道什么叫美、什么叫丑,美跟丑都不分的。高铁那么先进,霸座就那么难解决。为什么?人的素质,美丑不分。我们就要用美好的东西,把丑恶的、邪恶的东西挤走。
素质教育不是光讲讲,而是一点一点地春风化雨,不那么简单的。学拉小提琴,却已经忘掉了去拉的快乐,这怎么行。艺术本是陶冶人生非常非常重要的方面,不能只是赚钱的手段,作为工具,变成工具理性。赚钱是正当的,但艺术本身的价值不是钱。本身的价值,是那样一种呵护人心的、润泽人心的东西。人心的培养,离开了美育,就很难有德育进去。这件事很难。有人说,一讲德育,一讲思想情操,就不是语文了。语言文字当然要抓,但字词是知冷暖的,语言是有温度的,是人独有的东西。离开了情和意,它是个什么符号呢?它之所以能那么灵动,主要就是因为有情有意呀,否则就是一个僵死的符号。我始终认为形式和内容不能分开,洋葱的皮和肉是分不开的,一而二,二而一。
我们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分解的思想、解剖的思想影响很大。是应从整体到局部细部,没错,但现在国外也要跨学科,实际上是有的要很细,有的要综合。人的认识,由总到分是一个进步,由分到总,它又是一个进步,这个总已经不是原来的总,而有更高认识。
我希望要有点观点。美育,在有的地方,真是缺失得很。我真是悟出来的: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所有学科里头,语文最直接指向人,跟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品德紧密联系,是陪伴人一辈子的。
人的语言水平,就是他的思想水平、情感水平、道德品质水平。霸座的也会说他觉得如何,什么人讲什么话,从小要打好基础。学校美育,立德树人。
原标题:《91岁于漪谈美育:教育整天处在焦虑中,那怎么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