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姚洋:中国创新有两大优势,巨大市场可摊薄科技创新成本
北京大学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
12月4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举行的“中国经济的远景与挑战”专题第三期活动上,北京大学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表示,下一个阶段我国创新有科研投入和人才资本两大优势,同时巨大的内部市场、更加集中的城市化和绿色发展等积极因素将有利于降低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本。
姚洋首先分析称,到2049年中国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指标之一在于人均收入水平。如果中国在未来30年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能够达到3.7%,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人均收入就可以超过美国的一半,那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的两倍。
姚洋表示,要保持每年平均3.7%的增长听起来好像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事实上想要达到也并不容易。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在下降,资本折旧又在增加,例如很多地方要开始翻修,储蓄会花在“修桥补路”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姚洋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要更多依赖于我国的科技创新。数据显示,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基本能达到3.5%到4%。姚洋认为这个速度是相当快的,但要稳定住这一速度不太容易,他表示,未来我国的创新更多要依靠真正的内部创新,外部可借鉴模仿的创新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面临内生创新的挑战和任务,姚洋分析认为中国的优势有两方面,“一个是钱,一个是人。”
在“钱”的方面,中国储蓄率虽然近些年有所下降,但约45%的储蓄率仍然较高。姚洋预测,我国储蓄率下降的速度不会特别快,未来的二三十年或许会下降到35%左右,但仍居高位。姚洋表示,有了这样的储蓄率才能有更好的科研投入。当前,我国R&D( Rearch and Development,指科技研发)的投入占到了GDP总量的2.2%,这意味着约有2.2万亿元的投入,这一数字基本是美国的三分之二,但约相当于日本的两倍。姚洋表示,“我们有时候觉得中国科技进步慢,但是我觉得比较的对象有问题。事实上按科研投入占GDP总量比例看,我们已经把南欧的很多国家甩在了后面。”
在“人”的方面,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包括专科人数达到八百余万人,姚洋分析称,这一数字意味着我国人力资本潜力十分巨大,“我国十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就基本上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的人口数量,英国的人口不到八千万,德国也是将近八千万人。”同时,我国的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根据姚洋团队的计算,从教育回报率来看,我国20多岁人口的教育回报率约是40至50岁的人的两倍,这说明我国不仅有充足的人才资本,教育质量也在提高,这对于科技创新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优势。
除了“人”和“钱”之外,姚洋表示中国还有市场庞大、人民勤劳等优势。“中国是个巨型国家,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个优势,其实大就是强。”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国意味着大市场,即可以很容易“摊薄”科技创新的成本。姚洋认为,我国的国内大市场带来的内部循环可以降低创新发展的成本,即我国不需要靠别的国家进行市场培育和创新升级,例如我国互联网企业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内部的产业体系完整,深圳凭借其独有的制造与生产优势成为了世界上的创新中心。
姚洋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两大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未来的创新发展。一是集中的城市化,二是绿色发展。姚洋认为,我国当前和下一步的城市化发展和以前的城市化不一样,以前是遍地的城市化,而现在要“集中的城市化”,即人口要向大概六七个城市化区域集中。例如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京津冀地区等,姚洋估计,在未来我国要将全国60%至70%的人口集中到城市群,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
在绿色发展方面,这一策略将要求企业采取更好的措施,提高技术水平,同时提高效率。此外,姚洋称大家经常忽视的就是随着绿色发展,会创造环保产业这一巨大的产业,因此虽然企业付出了一定成本,但是这些资本并没有流失,而是被环保技术企业获得了。环保技术企业对于高级工人、技术人员吸纳的就业、创造的收入将进一步回到经济循环中,促进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姚洋也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三大挑战,即变化的国际环境、国企和金融市场以及老龄化问题。他表示,要进一步通过机制改变解决国企资源浪费的问题,通过延迟退休年龄等措施应对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保、医疗和养老保险体制方面的挑战。
姚洋表示,到2049年中国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指标之一在于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他认为,对于高收入国家水平的标准应借鉴当前OECD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去掉墨西哥的最低平均收入。
“大家可能会说美国人均收入的一半太低了,但事实上全世界来看,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收入能达到美国人均收入一半或以上的国家不到40个,实际上就是OECD国家再加上一些采油国,还有少数中立国,瑞士这样的国家。”姚洋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